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心靈之路

  佛法——心靈之路

  聖凱法師

  佛法是解脫人類痛苦的方法,從哪裏下手呢?就是從心上下手。佛經上說:“一念迷,則是衆生;一念覺,則是佛。”所以,佛法是以“心”爲中心,而展開一系列的分析。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佛法是最高的心理學,如唯識宗上講的“八識”、“五十一個心所”,佛法從心理的分析,到心理的改造,都有詳細的方法,現代的心理學都沒有分析如此深刻、細致,因爲佛教對心的分析是通過內省的方法,即就是禅定的境界而得出的認識。現代的心理學雖然也通過內省的方法,但他們只是通過對人的一種心理現象,進行分析,而得出認識。如有人將胡塞爾的現象學與唯識學進行比較研究,西方心理學家榮格則利用西藏的密宗來加深對心理學的分析。

  我們將比較粗淺、籠統地介紹佛教對心理的分析,然後介紹一些衆生的心病,而相應地提出一些藥方,與大家共同分享佛法的智慧之光。

  一、心的特性

  有時,我們會感慨:“相識滿天下,知己有幾人?”我們雖然認識很多人,但是真正相知的朋友又有多少呢?但是有一位與我們關系最爲密切的朋友,我們卻忽略了它,不知道去了解它,那就是我們的心。我們對于這一位朝夕相處、形影不離的朋友究竟認識多少呢?我們對自己的心都不能了解,更不要說了解其他人,了解宇宙,了解一切衆生。

  在佛經上記載有一個故事:有一天,心向自己提出抗議,說:“你每天清晨起床,我這顆心就爲你睜開眼睛,觀看浮生百態;你想穿衣,我就爲你穿衣避寒;你想漱洗沐浴,我都幫助你。我們的關系如同唇齒一般的密切,凡事你應該和我有個商量,但是一旦要學道,你卻背個臭皮囊東奔西跑,忙碌向外攀緣尋找,而不知道求于我,其實你所要追尋的道並不在其他的地方,道就在自己的心啊!”有一句佛偈說得好:“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我們的心是一座充滿寶藏的靈山,儲藏著無比豐富的資源,而衆生愚癡,不知道開采自性的寶藏,反而舍本逐末,向外尋找寶物。要改造我們的心,必須先要認識我們的心,爲什麼我們的心是這樣難以認識呢?就因爲我們的心有一些特性,所以我們先認識心的特性。

  1、心具有秘密性

  語言有時雖然很豐富,但是有時卻很難發生作用的,有時語言是蒼白、無力的。我們的心好比倉庫一樣,儲藏許多的心事,這些心事有時候可以暢所欲言,向別人傾訴,可是有時很難表達出來。譬如我們喜歡一個人,作風奔放的人就直接向對方說:“我喜歡你”;而性格含蓄的人卻難以開口,只能封鎖在內心深處。喜歡一個人難以說出口,就是怨恨一個人,懷疑一個人,嫉妒一個人,也很難讓對方了解。隱藏在我們的心中的秘密可謂千百萬種,無法計較,而如何將這些心事加以疏通,或者巧妙地表達出來,不至于蘊積成病,實在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智慧。

  正因爲我們的心中蘊藏許多的秘密,而這些秘密有時常把我們困擾得不得安甯,《金剛經》上說:“如何降伏其心?”找到一條安心之道,是追求幸福人生的門徑。當二祖慧可禅師見達摩祖師時,就是要祖師爲他安撫這顆難安的心,心所以難安,是因爲心中有無數的難言之隱,這個隱字就是秘密的意思。這些秘密只能留在自己內心深處,象蠶一樣啃著我們的心,而且不便向別人言說,當然要痛苦不堪了。如果一個人能夠修持到“書有未曾經我讀,事無不可對人言”的境界,那麼他的人生必定逍遙自在,了無挂礙。心中沒秘密的人生,是個沒有負擔的解脫人生。

  我們對于那些身困牢獄,失去自由的人,常寄予無限的憐憫與同情,但是如果我們細心想一想,我們自己的心,未曾不是天天生活在自己所造成的監獄中,過去有一個人向別人偷竊了兩百元,二十年的歲月過去了,但是那戶人家的主人已經過世了,他的兒子在主持家務,他禁不住良心的譴責,鼓足勇氣把錢還給被竊的人家:“二十年前,我竊取了你家二百元,今天特地加倍利息來還你一萬元,請務必收下吧!”年輕的主人聽了,感到莫明其妙,說:“我不記得你曾偷過我的錢。”“是你父親在世的時候。”“喔!我父親已經過世了,過往不究,你把錢收回去吧!”兩個人爭執不下,最後還錢的人淚流滿面地說:“二十年前,我犯下了這終生的汙點,二十年來我慚愧不安,無時無刻在受道德良知的懲罰,囚禁在心的牢獄中已經整整二十年了。難道今天你還不願意給我一個機會,接受我的忏悔,讓我從心的牢獄中掙脫出來,還我顆本來自由的心嗎?”世間上有不少人象這位竊犯一樣,雖然形體自由,但是心被私情私欲的枷鎖所束縛了,失去了自由,這就是自由而不自由的人生。

  2、心具有無常性

  在《楞伽經》中說:“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風起,洪波鼓冥壑,無有斷絕時。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我們的心就象大海一樣隨著外界的風的吹動,就會掀起各種各樣的波浪。佛法常用流水來形容我們的心,相似相續,但是前念不是後念,前念剛過,後念又生起。在唯識宗上講心與心之間的延緩是等無間緣,這是念念相似相續,無有間斷。在靜坐時,我們就可以發現自己的念頭太多了,那麼怎麼辦呢?對念頭不要執著,好的念頭也不歡喜,壞的念頭也不憎恨,用清淨的觀照力觀照自己的心,就如一杯水中,雖然下面是一大堆泥沙,但是上面的水是幹淨的。

  初學禅的人,對自己的心感到十分厭惡,我的心怎樣這麼亂呢?其實,這是不對的,因爲心是無常變化,好的念頭很快就會過去,壞的念頭也是一樣的,如果我們執著念頭的好與壞、善與惡,反而增加對心的執著,這就是因爲不了解心的無常性。禅宗叁祖僧璨大師在《信心銘》中說:“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對于我們的念頭,也應該“但莫憎愛,洞然明白”。

  3、心具有緣起性

  所謂緣起,就是事物的産生需要各種條件,每一種心識的産生,都需要具備種種條件。在玄奘法師作的《八識規矩頌》中說:“九緣八七好相鄰”,就是說眼識的生起需要九個條件:光線、空間、距離、眼根(眼睛器官)、種子(能認識事物的內在因素)、作意、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耳識的生起需要除了光線以外的八個條件;鼻識、舌識、身識的生起需要除了光線、空間以外的七個條件。這些條件,如果不足,心識便無法生起。所以,心的生起是一種緣起。 

  從以上這些條件可以看出,每一種心識的生起都是有它的原因,但是我們總是將我們的心與外界分開,認爲心是心,事物是事物,産生了二元對待,于是産生了種種執著。宋代佛印禅師有一首禅詩說:

  一樹春風有兩般,南枝向暖北枝寒;

  現前一段西來意,一片西飛一片東。

  這首禅詩的起源是,有一天,蘇東坡和秦少遊在一起吃飯,兩個人因爲才華都很高,往往爲了談學論道,互不相讓。這天吃飯的時候,剛好看到一個人走過,由于很多天沒有洗澡,身上爬滿了虱子,蘇東坡說:“那個人真髒,身上的汙垢都生出虱子來了。”秦少遊堅持異議說:“才不是呢!虱子是從棉絮中長出來的!”兩人各執己見,爭執不下,便決定去請佛印禅師作個公道,評判誰輸誰贏,並且互相商議輸的人要請一桌酒席。蘇東坡求勝心切,私下跑到佛印禅師那裏,請他務必要幫自己的忙;過後,秦少遊也去請禅師幫忙,佛印禅師都答應了他們。兩個人都以爲穩操勝券,放心的等待評判的日子來臨,揭曉的日子終于到了,禅師于是正色地下評斷說:“虱子的頭部是從汙垢中生出來,而虱子的腳部卻是從棉絮中長出來,所以你們兩個人都輸了,應該請我吃宴席。”禅師有感而發,寫了這道詩。

  在我們的觀念中,物是物,我是我,物我之間的關系是對立的,有時甚至是不能相融的。如認爲虱子的産生不是因爲汙垢,就是因爲棉絮,而佛印禅師的話就是爲了破除執著。通常我們認爲心識的産生是因爲外界的作用,認識的産生是因爲物質的作用。從佛法的立場來看,心的産生是因爲各種條件的彙合,所以心是緣起的。

  4、從心的比喻來看心的特性

  現在科技文明發達,電腦普遍運用于我們日常生活中,電腦雖然能夠收納種種

  信息,用各種方程式來說明事物的千變萬化,但是卻無法臆度出我們這顆變幻莫測的心。佛經上經常用各種比喻來說明我們的心,我現在僅舉出十種來說明:

  (1)心如猿猴 古人形容心難以控製說“心猿意馬”,心就象活潑浮躁的猿猴,生性好動,活蹦亂跳在林木之間,片刻無法靜止。

  (2)心如電光 心如電光石火,迅速無比,動念之間,馳騁在宇宙寰宇,毫無障礙。如我們現在想到北京,心中馬上就會浮現北京的景色,天安門、故宮等,仿佛身臨其境一樣。在這個世界上什麼東西速度最快?其實,心的速度最快。《阿彌陀經》上講,“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那麼這麼遠的地方怎麼去呢?佛經上又說:“于一念頃,即得往生。”可見,我們心的速度多麼快。

  (3)心如野鹿 野鹿在荒野上奔跑,口渴了想喝水,于是便盡它的本領,到處去尋找草原。我們的心就象野鹿一樣,難以抵抗五欲六塵的誘惑,整天在聲色犬馬中忙忙碌碌。

  (4)心如盜賊 佛經上經常把我們的身體比喻爲一座村莊,五根是門戶,而心是這個村莊的盜賊,竊取我們辛苦積蓄的功德。王陽明先生說:“擒山中之賊易,捉心中之賊難。”我們如果能馴服心中的盜賊,使它能歸化柔順,便能做心中的主人,長養無上的功德。

  (5)心如冤家 心是我們的冤家仇敵,專門替我們製造煩惱,使我們受種種的痛苦煎熬。我們人都有一種懷疑心,比如有兩個同學在講話,看到你來了,他們便不講話,于是你很可能便懷疑他們在講你的壞話,其實別人是爲了尊重你,才停止講話呢?經上說:“罪性…

《佛法——心靈之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佛教的和平主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