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心灵之路

  佛法——心灵之路

  圣凯法师

  佛法是解脱人类痛苦的方法,从哪里下手呢?就是从心上下手。佛经上说:“一念迷,则是众生;一念觉,则是佛。”所以,佛法是以“心”为中心,而展开一系列的分析。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佛法是最高的心理学,如唯识宗上讲的“八识”、“五十一个心所”,佛法从心理的分析,到心理的改造,都有详细的方法,现代的心理学都没有分析如此深刻、细致,因为佛教对心的分析是通过内省的方法,即就是禅定的境界而得出的认识。现代的心理学虽然也通过内省的方法,但他们只是通过对人的一种心理现象,进行分析,而得出认识。如有人将胡塞尔的现象学与唯识学进行比较研究,西方心理学家荣格则利用西藏的密宗来加深对心理学的分析。

  我们将比较粗浅、笼统地介绍佛教对心理的分析,然后介绍一些众生的心病,而相应地提出一些药方,与大家共同分享佛法的智慧之光。

  一、心的特性

  有时,我们会感慨:“相识满天下,知己有几人?”我们虽然认识很多人,但是真正相知的朋友又有多少呢?但是有一位与我们关系最为密切的朋友,我们却忽略了它,不知道去了解它,那就是我们的心。我们对于这一位朝夕相处、形影不离的朋友究竟认识多少呢?我们对自己的心都不能了解,更不要说了解其他人,了解宇宙,了解一切众生。

  在佛经上记载有一个故事:有一天,心向自己提出抗议,说:“你每天清晨起床,我这颗心就为你睁开眼睛,观看浮生百态;你想穿衣,我就为你穿衣避寒;你想漱洗沐浴,我都帮助你。我们的关系如同唇齿一般的密切,凡事你应该和我有个商量,但是一旦要学道,你却背个臭皮囊东奔西跑,忙碌向外攀缘寻找,而不知道求于我,其实你所要追寻的道并不在其他的地方,道就在自己的心啊!”有一句佛偈说得好:“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我们的心是一座充满宝藏的灵山,储藏着无比丰富的资源,而众生愚痴,不知道开采自性的宝藏,反而舍本逐末,向外寻找宝物。要改造我们的心,必须先要认识我们的心,为什么我们的心是这样难以认识呢?就因为我们的心有一些特性,所以我们先认识心的特性。

  1、心具有秘密性

  语言有时虽然很丰富,但是有时却很难发生作用的,有时语言是苍白、无力的。我们的心好比仓库一样,储藏许多的心事,这些心事有时候可以畅所欲言,向别人倾诉,可是有时很难表达出来。譬如我们喜欢一个人,作风奔放的人就直接向对方说:“我喜欢你”;而性格含蓄的人却难以开口,只能封锁在内心深处。喜欢一个人难以说出口,就是怨恨一个人,怀疑一个人,嫉妒一个人,也很难让对方了解。隐藏在我们的心中的秘密可谓千百万种,无法计较,而如何将这些心事加以疏通,或者巧妙地表达出来,不至于蕴积成病,实在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智慧。

  正因为我们的心中蕴藏许多的秘密,而这些秘密有时常把我们困扰得不得安宁,《金刚经》上说:“如何降伏其心?”找到一条安心之道,是追求幸福人生的门径。当二祖慧可禅师见达摩祖师时,就是要祖师为他安抚这颗难安的心,心所以难安,是因为心中有无数的难言之隐,这个隐字就是秘密的意思。这些秘密只能留在自己内心深处,象蚕一样啃着我们的心,而且不便向别人言说,当然要痛苦不堪了。如果一个人能够修持到“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的境界,那么他的人生必定逍遥自在,了无挂碍。心中没秘密的人生,是个没有负担的解脱人生。

  我们对于那些身困牢狱,失去自由的人,常寄予无限的怜悯与同情,但是如果我们细心想一想,我们自己的心,未曾不是天天生活在自己所造成的监狱中,过去有一个人向别人偷窃了两百元,二十年的岁月过去了,但是那户人家的主人已经过世了,他的儿子在主持家务,他禁不住良心的谴责,鼓足勇气把钱还给被窃的人家:“二十年前,我窃取了你家二百元,今天特地加倍利息来还你一万元,请务必收下吧!”年轻的主人听了,感到莫明其妙,说:“我不记得你曾偷过我的钱。”“是你父亲在世的时候。”“喔!我父亲已经过世了,过往不究,你把钱收回去吧!”两个人争执不下,最后还钱的人泪流满面地说:“二十年前,我犯下了这终生的污点,二十年来我惭愧不安,无时无刻在受道德良知的惩罚,囚禁在心的牢狱中已经整整二十年了。难道今天你还不愿意给我一个机会,接受我的忏悔,让我从心的牢狱中挣脱出来,还我颗本来自由的心吗?”世间上有不少人象这位窃犯一样,虽然形体自由,但是心被私情私欲的枷锁所束缚了,失去了自由,这就是自由而不自由的人生。

  2、心具有无常性

  在《楞伽经》中说:“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波鼓冥壑,无有断绝时。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我们的心就象大海一样随着外界的风的吹动,就会掀起各种各样的波浪。佛法常用流水来形容我们的心,相似相续,但是前念不是后念,前念刚过,后念又生起。在唯识宗上讲心与心之间的延缓是等无间缘,这是念念相似相续,无有间断。在静坐时,我们就可以发现自己的念头太多了,那么怎么办呢?对念头不要执著,好的念头也不欢喜,坏的念头也不憎恨,用清净的观照力观照自己的心,就如一杯水中,虽然下面是一大堆泥沙,但是上面的水是干净的。

  初学禅的人,对自己的心感到十分厌恶,我的心怎样这么乱呢?其实,这是不对的,因为心是无常变化,好的念头很快就会过去,坏的念头也是一样的,如果我们执著念头的好与坏、善与恶,反而增加对心的执著,这就是因为不了解心的无常性。禅宗三祖僧璨大师在《信心铭》中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对于我们的念头,也应该“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3、心具有缘起性

  所谓缘起,就是事物的产生需要各种条件,每一种心识的产生,都需要具备种种条件。在玄奘法师作的《八识规矩颂》中说:“九缘八七好相邻”,就是说眼识的生起需要九个条件:光线、空间、距离、眼根(眼睛器官)、种子(能认识事物的内在因素)、作意、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耳识的生起需要除了光线以外的八个条件;鼻识、舌识、身识的生起需要除了光线、空间以外的七个条件。这些条件,如果不足,心识便无法生起。所以,心的生起是一种缘起。 

  从以上这些条件可以看出,每一种心识的生起都是有它的原因,但是我们总是将我们的心与外界分开,认为心是心,事物是事物,产生了二元对待,于是产生了种种执著。宋代佛印禅师有一首禅诗说:

  一树春风有两般,南枝向暖北枝寒;

  现前一段西来意,一片西飞一片东。

  这首禅诗的起源是,有一天,苏东坡和秦少游在一起吃饭,两个人因为才华都很高,往往为了谈学论道,互不相让。这天吃饭的时候,刚好看到一个人走过,由于很多天没有洗澡,身上爬满了虱子,苏东坡说:“那个人真脏,身上的污垢都生出虱子来了。”秦少游坚持异议说:“才不是呢!虱子是从棉絮中长出来的!”两人各执己见,争执不下,便决定去请佛印禅师作个公道,评判谁输谁赢,并且互相商议输的人要请一桌酒席。苏东坡求胜心切,私下跑到佛印禅师那里,请他务必要帮自己的忙;过后,秦少游也去请禅师帮忙,佛印禅师都答应了他们。两个人都以为稳操胜券,放心的等待评判的日子来临,揭晓的日子终于到了,禅师于是正色地下评断说:“虱子的头部是从污垢中生出来,而虱子的脚部却是从棉絮中长出来,所以你们两个人都输了,应该请我吃宴席。”禅师有感而发,写了这道诗。

  在我们的观念中,物是物,我是我,物我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的,有时甚至是不能相融的。如认为虱子的产生不是因为污垢,就是因为棉絮,而佛印禅师的话就是为了破除执著。通常我们认为心识的产生是因为外界的作用,认识的产生是因为物质的作用。从佛法的立场来看,心的产生是因为各种条件的汇合,所以心是缘起的。

  4、从心的比喻来看心的特性

  现在科技文明发达,电脑普遍运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电脑虽然能够收纳种种

  信息,用各种方程式来说明事物的千变万化,但是却无法臆度出我们这颗变幻莫测的心。佛经上经常用各种比喻来说明我们的心,我现在仅举出十种来说明:

  (1)心如猿猴 古人形容心难以控制说“心猿意马”,心就象活泼浮躁的猿猴,生性好动,活蹦乱跳在林木之间,片刻无法静止。

  (2)心如电光 心如电光石火,迅速无比,动念之间,驰骋在宇宙寰宇,毫无障碍。如我们现在想到北京,心中马上就会浮现北京的景色,天安门、故宫等,仿佛身临其境一样。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东西速度最快?其实,心的速度最快。《阿弥陀经》上讲,“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那么这么远的地方怎么去呢?佛经上又说:“于一念顷,即得往生。”可见,我们心的速度多么快。

  (3)心如野鹿 野鹿在荒野上奔跑,口渴了想喝水,于是便尽它的本领,到处去寻找草原。我们的心就象野鹿一样,难以抵抗五欲六尘的诱惑,整天在声色犬马中忙忙碌碌。

  (4)心如盗贼 佛经上经常把我们的身体比喻为一座村庄,五根是门户,而心是这个村庄的盗贼,窃取我们辛苦积蓄的功德。王阳明先生说:“擒山中之贼易,捉心中之贼难。”我们如果能驯服心中的盗贼,使它能归化柔顺,便能做心中的主人,长养无上的功德。

  (5)心如冤家 心是我们的冤家仇敌,专门替我们制造烦恼,使我们受种种的痛苦煎熬。我们人都有一种怀疑心,比如有两个同学在讲话,看到你来了,他们便不讲话,于是你很可能便怀疑他们在讲你的坏话,其实别人是为了尊重你,才停止讲话呢?经上说:“罪性…

《佛法——心灵之路》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佛教的和平主义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