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本空由心造,心若滅時罪亦亡。”所謂罪業深重是就形相而言,仿佛真實存在,但是就其本體而言,一切諸法皆空無自性,因此罪業也是因緣和合而生,無自性空,不是永遠無法改變,只要我們摯誠懇切地忏悔,便可去除。如果能夠泯除我們的妄心雜念,這個冤家便能與我們化敵爲友。
(6)心如僮仆 心象僮仆,受到外界客塵的驅使,向外攀緣,産生種種的煩惱。經上說我們的心有叁毒、五蓋,乃至有八萬四千煩惱,這些都是蒙蔽我們的智慧,束縛我們的心靈,使我們的智慧失去清明,使我們的心靈不得自在。如何轉心的仆役爲主人,就看我們如何對心下功夫了。上面都是指出我們凡夫心的種種缺陷,下面將說明心的力量。
(7)心如國王 心是身體的國王,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能夠統帥、指揮一切,指示我們的眼耳鼻舌身,産生感官、認識的作用,所以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爲人類多造利益。
(8)心如畫師 《華嚴經》上說:“心如工畫師,能畫種種物。”我們的心如善畫的畫家,手握著彩筆,能夠畫出種種圖案來。平常一個人的面相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一個人的心態。心中希賢求聖,自然能浮現聖賢的風貌;心如凶神,面貌便如魔鬼羅刹一般的可怕,所謂“相隨心轉”,就是這個意思。以前歐洲有一位藝術家,要畫一幅耶蘇的畫像,由于耶蘇是上帝的兒子,代表著神聖的形象,應該畫得莊嚴,因此這位畫家便到處找一位相貌很好的模特。經過努力,終于找到了合適的人選,畫成這幅千古佳作,受到舉世的贊歎。過了幾年,有人提議光有這幅惟妙惟肖的耶蘇畫像不夠體現耶蘇的偉大,如果再畫一張魔鬼撒旦的像和他相比照,效果一定更好。可是,這面貌象魔鬼的人到哪裏去找呢?最後在一個監獄中找到一個面相凶惡的囚犯爲對象。當畫家爲他畫像時,這位囚犯突然掩面哭泣,畫家就問他說:“你怎麼哭了?”“我是觸景生情,忍不住悲傷才哭的。”“幾年前,我也曾經當你的模特,想不到數年後我又遇到了你,可是人生的境遇卻完全兩樣!”原來這個囚犯就是充當耶蘇畫像的模特,畫家聽了大吃一驚說:“你的相貌怎麼變成得如此可怕呢?”原來,這位囚犯當時得了這筆獎金以後,吃喝嫖賭,壞事做盡,甚至以身事法,坐進牢獄,相貌也就因此變得凶惡了。
(9)心如泉水 當今世界的危機之一,是能源的短缺,人們向深山開采礦産,向海洋采取資源,開發太陽能,但是人們往往忘了開發我們心中的能源--智慧,這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絕的活泉。開發生命的潛能,將是我們人類的大課題,因爲外在的能源總有枯絕,而只有心中的能源永無斷絕。
(10)心如虛空 心的本體如虛空一般廣大無邊,能夠涵容萬物,包並天地。經上說:“若人欲識佛境界,當盡其意如虛空。”虛空至大至廣,找不到邊,虛空成就萬物而毫無執取。我們要想了解佛的境界,便應[1]該將我們的心擴充如虛空那麼無邊無際、無牽無挂,才能包容宇宙萬有。
二、心的住處——一念叁千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住處,但是我們的心住在哪裏呢?有時候,我們坐禅,人坐在蒲團上,心卻跑到很遠的地方,去和別人講話去了。心到底住在哪裏呢?現在,在中國佛教史上有一個宗派叫天臺宗,它有一個很重要的理論--一念叁千,來與大家共同探討。
一念叁千在天臺宗是一種核心理論,天臺宗宗派史上曾經因對一念的解釋不同而分成山家派與山外派。“一念”,是指人的意識活動的最短時間,有時也叫“一念心”、“一心”。心在梵文裏有叁個單詞:一是質多,是認知心、慮知心;二是汙栗馱,指草木之心,也就是日常所說的樹心、草心;叁是矣栗馱,是對精要的積聚,也就是核心、中心,就是《心經》上的“心”,就是這個意思。天臺宗所用的“一念心”,是用慮知的意思,就是我們衆生的思慮分別心。我們平常都小看自己的一念心,認爲只不過是一念妄想,智者大師認爲這一念心具足一切染淨善惡,稱爲“一念無明法性心”,這就象竹子在沒有燃燒時,就有可燃性存在,如同惡中就有善在。等到因緣成熟,火從竹子中燒起,所燒的就是竹子本身,這就如同善從惡中生起,所破不是別的東西,就是惡本身。
因爲一念具足染淨善惡一切諸法,所以智者大師提出“一念叁千”,這叁千是什麼呢?就是十界互具,百界千如,叁千法界。
第一,依據《華嚴經》,我們整個世間可以分爲“六凡四聖”十法界,“六凡”是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四聖”是聲聞、緣覺、菩薩、佛。智 大師提出十界中的每一界,都相互具其他九界,稱爲“十界互具”。我們先從“人”講起,佛法是以我們人類爲中心,一切佛法都是從人而出發設置各種方便善巧,因爲我們人是最有塑造性,人可以成爲畜生,人可以成佛。
當我們翻開電話簿查閱某一個人的通訊處時,可以發現到地址有都市與鄉村的差別,不僅人的住處有熱鬧喧嘩的都市與幽靜僻遠的鄉村的差別,就是人心也有天堂與地獄的不同。有一個將軍到白隱禅師那裏去請教佛法,問禅師:“天堂與地獄在哪裏?”白隱禅師看了他一眼,沒理他,這位將軍又問:“請問禅師,天堂與地獄在哪裏?”白隱禅師又看了他一眼,說:“你是什麼東西?竟有資格問這個問題。”將軍勃然大怒,拔出寶劍,禅師突然笑了,說:“這就是地獄。”將軍感到十分慚愧,馬上放下寶劍,向禅師忏悔,禅師說:“這就是天堂。”在現實世間,我們也可以衆生的生活也有天堂與地獄的區別。這裏面有一點難以理解,那就是佛爲什麼也具有畜生性或地獄性,這是從本體的心性上說,“心、佛、衆生,叁無差別。”另外,佛有時爲了度化畜生,也要變化成畜生,所以也有畜生性,觀世音菩薩的叁十二化身,“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爲說法。”都能說明十界互具。十十相互具,總共便成百界。
第二,依據《法華經》,因爲每一界都可分爲十個側面,叫作“十如是”。百界各有十如是,就有一千種成分,稱作“千如”。“十如是”出現在《法華經》的“方便品”,是指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相是指相狀,指外在的形相,如這如人有人相,動物有動物的相;性的意思是指不變,指內在的本性,如人能思維;體是指人這個主體;力是指體所具有的潛在能力,人能夠製造工具、生産勞動;作是指顯現動作,就是發揮人的作用,從事各種工作;因是指直接原因;緣指間接原因;果是指由因、緣和合所生的結果;報是指果報,以上的因緣果形成後世的果報;本是指開始的相關,末指最末的果報,等是指平等,以上的如是相乃至如是報,皆歸趣于同一實相而究竟平等,所以說本末究竟等。
第叁,千如又和《大智度論》所說的叁世間配合,便成叁千法界,代表宇宙全體。叁世間是“衆生世間”,指衆生自身;“國土世間”是我們所居住的環境;“五陰世間”是構成人存在的五種要素。叁種世間和千如相互含攝,形成叁千世間。
智者大師認爲,我們平常的當下一念,就具足叁千法,具足現象界的全體,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我們衆生心在迷時,亦具足叁千法;心在悟時,亦具足叁千法。心有迷悟,而法不動。只是心在迷時,對叁千法執著不舍;心在悟時,視叁千法爲方便、性德,不起執著。這叫“一念叁千”。
佛常講“衆生心不可思議”,所以不可輕視我們平常的一念,于是祖師常常開示我們要“照顧自己的念頭”。迷與悟,就在我們一念之間,天臺宗說的“一念叁千”,就是要我們重視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念頭,有的人一生的清白往往毀于一念的無明,而造下終身的遺憾。
叁、心病與心藥
現代的醫藥發達,各種各樣的藥品無奇不有,表示現代人所患的毛病之多,已經到了史無前例的地步了。我們生理上有所謂的癌症,心理上何嘗沒有不治的絕症呢?貪、嗔、癡、慢、疑就是不可小看的病患,我們爲什麼會煩惱,都是因爲這些毛病的緣故。我們身體上有了病,不僅要打針吃藥,而且還要吃補藥,但是心理上的毛病,又有多少人去治療呢?中國有一句老話:“藥石醫假病,真病無藥醫。”所謂的真病,就是心病。事實上許多的疾病是因爲心理作用,最淺顯如腸胃病,百分之八十和情緒脫離不了關系,如果我們能夠保持心平氣和,許多疾病自然就會不藥而愈。現代的人們已經注意到這個方面,提出一種“身心醫學”,這應該是最前緣的醫學,這就是從生理與心理兩方面結合來治療疾病。佛法就是治療衆生的心病而設立,佛就被稱爲“大醫王”,佛陀說了八萬四千法門,就是爲了對治我們衆生八萬四千煩惱。
1、人生大病的醫治
我們衆生之所以是凡夫,難以成賢成聖,因爲我們衆生有叁種最主要的大病沒有治好,那就是貪、嗔、癡,這叁種病被稱爲“叁毒”,又稱爲“叁不善根”。
貪,從字面上講即貪求、渴求,表明人內心裏面缺少什麼東西,才向外追求來滿足這種願望。所以,貪煩惱的表現就是由渴望到追求,在追求獲得後又緊緊執著它。
有人往往我們平常追求與貪等同起來,生活若無追求,那麼生活就同死灰一團;學佛的人追求解脫,同樣也是一種貪嗎?如果沒有貪,社會不就不會進步嗎?《成唯識論》說:“雲何爲貪?于有有具,染著爲性,能障無貪,生苦爲業。”“有”就是後有,指的是業力,有具是指由業力所生的果,所以貪煩惱是對外界事物占有愛著,從而使自我得到滿足,所以這樣學佛追求解脫就不是貪。人爲了貪求眼前的一點暫時福樂,或是一點私利,往往父子之間也爭得面紅耳赤,朋友之間的情誼也一腳踢開。爲了滿足貪的欲望,什麼義理人情,什麼道德,一概不顧。
嗔,我們往往比貪容易理解,因爲在世間生活,總是認爲有些東西是理所當然應該追求的,而…
《佛法——心靈之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