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与情绪管理▪P2

  ..续本文上一页以对戒烟、青少年犯罪、适应性退化作用、焦虑、大学生压力、自我宽容、神经质、紧张等,具有明显的效果。[11]

  对于情绪管理来说,通过修定,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不良情绪,如修不净观对治贪心,修慈悲观对治嗔心,修因缘观对治痴心。如现代医学制造出成千上万的镇静药,而这些药不但具有潜在的危险性,而且事实上也是完全无益于消除焦虑本身,而佛教的禅定却能平息我们的乱心,使不良情绪渐渐降伏下来,禅定的作用是任何镇定药也比不上的。具有定力的人,在挫折面前,具有冷静的头脑,先忍受心中的痛苦与不快,再能审察情势,检讨反省。

  佛教的定学不但提倡对不良情绪的对治,更提倡对优良情绪的培养,如慈、悲、喜、舍等优良情绪的引发,也是至关重要的。慈,就是希望众生欢喜受乐、受人爱敬的“与乐心”;悲,就是拔除众生痛苦的深度同情心;喜,因众生享受喜乐幸福而自感欣喜快慰的欢喜心;舍,舍弃我执我慢,等视自他的平等心,及舍弃财物等的布施心,舍弃自心过度的爱憎及烦恼的平等心。四无量心的修习,先从自身观起,然后推己及人,平等普覆一切众生。这是通过禅定培养道德素质,改变人格结构,很值得现代情绪管理学注意。

  所以,现代情绪管理学也非常提倡静坐,许多研究都肯定静坐能降低血压、胆固醇,有益身心健康。在现代心理治疗中,常用深呼吸来减轻压力,如《摆脱压力》一书的作者,心理学家纽伦伯格博士说:“许多与压力有关的抱怨,不论是生理、心理或是情绪--皆因不正确的呼吸所造成。但是幸运的是这类的抱怨,通常只要学习正确的呼吸法即可解决。”[12]而佛陀将数息观作为习禅的最初入门,称为“二甘露门”之一,可见佛教的修行法门与现代情绪管理方法上具有一致性。

  所以,禅定的修习能使心趋于寂静,增强自主情绪的能力。同时,由于得到身心的轻安,能使人心调柔,具“堪能性”,如皮革已鞣,随意制作,具有高度的心理自控能力,很强的自塑能力,有力量把持自心,使行为符合自己所处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塑造自己完美的人格形象。在正定轻安中,能够超越粗劣情欲的精神或身心享受,能自然保持安恬平稳的心态,不被烟酒毒品、声色货利所诱,不作杀盗淫妄、贪赃枉法、损人利己之事。而这些正是情绪管理所要达到的目标,所以禅定的修习在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及其可操性具有很大的空间,值得我们去探讨、摸索。

  四、禅的智慧与情绪管理

  我们生存的世界是一个情绪流布的世界,情绪处于社会生活的敏感的前沿阵地;对自身情绪的控制与调节能力,成为衡量现代人素质的重要标志。所以,现代心理学提出了“情感智慧”(emotional intelligence)的新概念,而且认为情感智慧包括五个方面:“情感自觉”、“情感管理”、“将情感导向正途”、“同理心(情感判读能力)”、“融洽的人际关系”。[13]通俗一点说,情感智慧的含义是:(1)了解自己的情感,能立即觉察自己的情感,了解产生情感的原因,明了自己对别人与某些决策的感觉,才能控制自己的生活;(2)控制自己的情感,能安抚自己,摆脱强烈的焦虑与忧郁,也就是能控制刺激情感的根源;(3)激励自己,能够整理情感,让自己朝一定的目标努力,增强注意力与创造力;(4)明察和理解别人的情感,了解别人真正的感受,察觉别人真正的需要,具有同情和理解别人的心理;(5)营造融洽的人际关系,能够协调、引导别人的情感,营造良好的人际互动模式和团结共感的气氛,提升集体精神,使集体生活充满和谐与生机。

  所以,情绪管理不但是对自己的控制与调节,同时意味着在自他互动中营造良好的氛围。但是,不良的、负面的情绪如影随形,总是在不经意的时候影响着人们,所以如何对治这些负面的情绪如紧张、沮丧、生气、悲伤、恐惧、寂寞、害羞、愤怒、嫉妒、自卑、自傲、冷漠、焦虑、无聊及不确定性等等,这是情绪管理的主要任务。

  美国心理学会提出“心理平衡的10条要诀”:一、对自己不苛求,把目标和要求定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二、对亲人期望不要过高;三、不要处处与人争斗;四、暂离困境,去做你喜欢做的事;五、只要大前提不受影响,在非原则问题方面适当让步;六、对人表示善意;七、找人倾诉烦恼;八、帮助别人做事;九、适当娱乐;十、荣辱不惊,知足常乐。[14]

  这些情感智慧及心理平衡的方法,与禅修的超越智慧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地方。禅修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宁静的心理,更重要在于通过禅修而获得一种超越的智慧,能够解决人生的种种问题与困扰,实现自我超越与解脱。

  禅的智慧首先在于破除执著、看破、放下。凡夫之所以迷而不觉,是因为心识的虚妄作用,在不可分别处强作分别,产生能所对立、主客对立。而禅的实践与证悟,无非是超越主体和客体的对立,直接契入“能所两忘”或“能所一如”。而执著与分别是各种情绪产生的主要原因,如嫉妒是因为别人的高大而使自己感到矮小的心理反应,是一种相对比较中的错觉现象;被称为“心灵假象死亡”的冷漠也是由心理挫伤和认知不当而引起的。所以,禅的智慧在于破除我们人类对于事物的一种错误认知,看破事物外在的假象,从而放下事物的执著,而得到自在、快乐,这样自然能够克服一些不好的情绪。

  禅的智慧要求禅修者自我反省,观照自身,因此采取种种反诘的教学法。所以,在进行情绪管理理时,应该学习禅修的观照智慧,进行自我解剖与分析,走出自我的“怪圈”。如恐惧本身是由于生活中不良的经历而引起错误的认知,害羞也是因为一次偶然的失败而造成的心理障碍。所以,情绪管理者与心理治疗者应该对这些心理疾病进行分析,反省自己这些精神障碍产生的原因,进行暴露与剖析,让患者了解到其实这些事情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样可怕。

  禅的智慧要求禅修者生活在当下,注重当下的生活,寻找当下的快乐。许多心理疾病都是来自对过去的沉缅及未来的过高期望而产生的,所以情绪管理与心理治疗应该让患者了解到当下的生活是最重要的,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还没有来,这就是禅修的“正念”。所谓正念,就是要从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虑中摆脱出来,安住当下,清楚明了自己的身心内部和周遭正在发生的事物之无常无我、互即互入的本质,就是要打破自己的那种对生命中所存在的美以及他人的痛苦视而不见、麻木不仁的状态,从而对日常生活中优美宁静的事物保持清醒的觉照,就是要善于发现和欣赏生命中的种种奇迹并与它们融为一体。[15]

  改造世界要从当下实现自己的内心和平开始,禅修与情绪管理都是一样的。禅不仅是战胜现代文明所带来的异化、内心分裂和精神颓废的良药,而且能给现代人以生存的勇气,因为禅是真正符合人性的生活之道。所以,我们要以一种禅的超越智慧直面人生的苦难和人性的弱点,摆脱烦恼的纠缠,建设美好的人间净土。

  2001年5月7日 圣凯于南京大学哲学系

  注 释:

  1、黄甫全〈当代社会生活嬗变与人的素质提升〉,“人文关怀与社会实践”系列学术研讨会《人的素质》(1999)论文集,第210页,法鼓人文社会学院,1999年。

  2、拙文〈论佛法与情绪管理〉,《妙智》第5期,第20页,2000年。这篇论文获得台湾慧炬杂志社1998年度奖学金,分别发表在《妙智》第5、6期。在这篇论文中,以《清净道论》及唯识有关经论作为基本材料,探讨了佛法对情绪的分类及形成原因,并且提出了以“戒、定、慧”作为佛法情绪管理的总原则,以此展开佛法对日常生活中常见情绪的管理;特别提出佛法的情色观,以此关注现代社会的情欲问题,探讨了“以禅化欲”的修行理念。

  3、《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大正藏》卷48,339b。

  4、印顺《中国禅宗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2次印刷,第303页。

  5、弗洛姆、铃木大拙、马蒂诺《禅宗与精神分析》,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版,第19-20页。

  6、袁久红〈佛性在当代的闪光〉,净慧主编《佛教与现代文明》,中国佛教协会1991年版,第75页。

  7、杨傲多主编《卡耐基情绪管理手册》,三峡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

  8、《禅宗与精神分析》,第145-165页。

  9、印顺前揭书,第295页。

  10、拙文〈现代僧伽禅修教育刍议〉,台湾《佛藏》1999年第13期,第23页。

  11、释惠敏〈美国“禅定与教育”博士论文之简析〉,台湾《中华佛学学报》第8期,1995年,第417-453页。

  12、(美)帕德丝等著《心灵导师:情绪管理全书》,包黛莹等译,88页,经济日报出版社,北京,1997年。

  13、丹尼尔·高曼《情感智慧》,张美惠译,台湾时报文化公司1996年版,第311-312页。

  14、〈精神疾病--新世纪头号杀手〉,《环球时报》2001年4月17日第14版。

  15、法]一行禅师《一行禅师佛学讲演录·与生命相约》,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19页。

  

  

《禅与情绪管理》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