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原始佛教中道的價值
在文章前面說到原始佛教中道確立的根本與中道的內容,佛陀由緣起法確立中道正見,由八正道確立中道正行。無論是中道見中的常斷中道、有無中道、無我中道,還是中道行的苦樂中道、精進中道、世出世中道,都是爲了確立如實正見、營造健康生活、直指究竟解脫,以此成就世間、出世間的種種利益,這就是原始佛教中道的價值。
一、確立如實正見
就佛教之正見,有八正道之世間正見與出世間正見,世出世共通的基本正見則有緣起見、無常見、無我見及中道見。其中緣起見是根本的,中道見是究竟圓滿的。在《雜·七八四經》中說到佛教之正見,如經:
何等爲正見?謂說有施、有說、有齋,有善行、有惡行、有善惡行果報,有此世、有他世,有父母,有衆生生,有阿羅漢善到、善向,有此世、他世自知作證、具足住: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434]
以上所說的正見,概括起來就是相信業力與因果、叁世輪回、有聖人出世。業力與因果爲佛教兩大思想支柱,佛陀以此來說明有情的輪回與解脫。衆生依不正見而有染汙行,因此在無盡的煩惱與痛苦中輪回。若能聽聞佛法確立正見,依正見引導而有正行,則能從生死苦海中究竟解脫、轉凡成聖。衆生以此對叁寶生起信心而作皈依。
這些見主要是肯定、維護世間的法律、倫理、道德與因果報應,並不必然指向解脫,所以《雜·七八五經》說是“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的。另外則有“聖、出世間、無漏無取”的正見,那即是“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于法選擇,分別推求,覺知黠慧,開覺觀察”。[435]
所謂“苦苦思惟”,即是于苦谛如實思惟苦,如認識八苦的種種性相,以此確認無常故苦、苦故無我。“集集思惟”,即是于集谛如實思惟集,了知世間有情無明緣行直至老死,如是純大苦聚集。其中尤以無明與貪愛爲生死流轉的根本,以此確認緣起之流轉門——世間生死之因。“滅滅思惟”,即是于滅谛如實思惟滅,了知一切煩惱寂滅即涅槃,以此確認涅槃的可能性與真實性。“道道思惟”,即是于道谛如實思惟道,明了由正見到正定是成就涅槃解脫的基本方法,由此無明滅則識滅直至老死滅,如是純大苦聚滅,以此確認緣起之還滅門——出世間解脫之因。
其中,苦谛爲世間苦果,集谛爲世間苦因,此二谛成立世間生死之因果;滅谛爲出世間樂果,道谛爲出世間樂因,此二谛成立出世間解脫之因果。這世間、出世間兩重因果分別爲緣起法之流轉門與還滅門,由此確立完整的緣起見。又基于緣起,確立無常見、無我見,及糾正偏失的中道見。其中,緣起見是根本的,中道見是究竟圓滿的。佛陀基于緣起法論因說因,反對外道無因論,又破斥外道宿命論、尊佑論及其它非因計因等邪因論。有關中道正見,正是建立在緣起法基礎上的常斷中道見、有無中道見與無我中道見等。世人或見世間法之生住而起常見,見世間法之異滅而起斷見。佛陀破斥常見說無常但又沒有偏執無常,佛陀破斥斷見說輪回但也沒有偏執常。世人同樣容易陷入諸法絕對有或絕對無的偏執。佛陀以因緣滅破斥外道有見而不著斷見,以因緣有破斥外道無見而不著常見。佛陀基于緣起,說有不執爲常、說無不執爲斷、說空而不否認緣起有。世人貪著五取蘊故而生我見,或不見後世有而生斷滅的無我見。佛陀說無常恒我但又不執無見、不落斷見,說假名我但又不執有見、不落常見。
總之,佛陀基于緣起開示中道正見,以此成就衆生世間出世間的智慧,這樣導入中道正行、趣向涅槃解脫才成爲可能。這是原始佛教中道的價值之一。
二、營造健康生活
在《雜·七八五經》[436]中說八正道有兩種,一是“世俗”的,一是“聖、出世間”的,其中世俗八正道則如《雜·七八四經》所說。這樣以正見爲首,正念、正方便爲助而能成就正語、正業、正命的健康生活。概言之,世俗八正道就是營造遠離苦與樂、著世與厭世等兩邊的中道生活。
由前面的正見成就出要、無恚、不害等正志。所說的出要是出離貪欲之心,無恚是要遠離嗔恚之心,不害是要遠離惱害他人之心。所有邪語、邪業、邪命,也即世間違犯法律、不合道德的不良語言、行爲與職業,都是由貪欲、嗔恚、惱害他人之心所産生的,而出要、無恚、不害等正志則能成就正語、正業、正命,也即符合法律與道德的良好語言、行爲與職業。
正語是要說正確和恰當的話,遠離妄語、兩舌、惡口、绮語。妄語,跟事實不相符的話。兩舌,挑撥離間的話。惡口,粗話,侮辱別人人格、尊嚴、損害別人名譽的話。绮語,沒有任何實質意義與利益的話,比如酒足飯飽後聊天,擺龍門陣,沒有任何利益,完全是消磨自己和別人的時間。有的時候,無心說出的沒有意義的話,卻傷害了別人,正所謂“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妄語、兩舌、惡口、绮語是不正確、不恰當的語言,它們能直接造成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沖突。它們要麼損害你自己的利益,要麼損害別人的利益,或在損害別人利益的同時也損害了自己的利益。
正業是要遠離不正確、不恰當的行爲,如殺、盜、邪淫等。離殺主要是說不殺人,古代法律通常規定殺人者償命,另外現代人捕殺社會法律所保護的珍稀動物也同樣違法。盜有偷盜、搶奪、搶劫,情節嚴重者會定罪量刑。邪淫指沒有長期承諾的不正當男女關系,及賣淫嫖娼、製造或販賣黃色製品等,這些會破壞別人合法家庭、毒化青少年、擾亂社會正常生活秩序。殺、盜、邪淫直接損害別人的利益,是不正確、不恰當的行爲。而我們在避免損害別人的同時也保護了自己。
正命是指正確、恰當的活命方式,也即通過正確、恰當的方法和途徑取得生活所需,否則就是邪命。也就是說爲了生存,要從事正當的職業、行業,通過合法的、符合戒律的手段取得正當的收入。遠離不合法的職業與行業,也不借助職務之便違法亂紀,同時也不從事占星、看相、算命、打卦、看風水等封建迷信來騙取錢財。
精進,即努力地充滿熱情地做事。如果努力的方法是正確的、恰當的,就是正精進。對于世俗人來說,用正確、適當的方法成就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以及通過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來達成他的社會人生的各種目標、理想就是正精進。
正念是要我們時時刻刻、在在處處對我們當下的身心及當下身心所處的環境保持適當的足夠的注意力。除了睡著的人、喝醉的人、弱智的人、有精神病的人不具備正念,神志清醒的人也可能不具備正念,比如人在極度悲傷、絕望、興奮的時候,也可能失去正念,喪失對自己身心的把握及周圍環境的認知,容易出現意外。如果一個人具備正念,對當下做事、說話、心裏的想法及其周圍環境保持足夠注意力,就可以避免不正確、不恰當的想法、語言、行爲、判斷、舉措和方法。沒有正念的人,對世事是不知不覺或後知後覺,而只有正知正念的人才能對世事做到先知先覺,從而掌握先機。
定是指心的專注、堅固、不動搖。基礎定有四種,即初禅、二禅、叁禅、四禅。基于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而成就的定,稱爲正定。世俗人與定境相接近的心則是鎮定自若、處世泰然,能很好地避免驚慌、忙亂、六神無主。社會上一般的成功人士之所以運氣好,很大程度上是因爲他能在複雜的社會關系與突發的緊急狀態中鎮定自若,能及時、理智地加以處理、應對,因此避免了不良後果而向好的方面轉變。
依正道而有的世俗經濟生活,如《雜·九一經》說要“方便具足、守護具足、善知識具足、正命具足”。[437]其中方便具足是指世俗人應該掌握適應時代、適應社會的相應知識和技能,可以在社會上生存。有的在家居士道心很好,爲了現生成就、即身解脫,甚至放棄了現代社會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機會,一心禮拜、誦經、持咒、打坐,忙于趕法會,而自己很難在社會上立足,與社會格格不入,在經濟上、生活上、人際關系上出現各種問題,反而造成學佛很大的障礙。守護具足是指對于世俗中的既得財産、地位、名譽能夠善加維護,避免揮霍浪費,以守護在世俗中的種種合法權益。在家人和出家人畢竟有不一樣的地方。對在家人來說,出離心並不是放棄在世間現在擁有的一切,而是要出離對世間所有的執著。在家人基于相應的責任與義務,很多時候需要維護自己的世俗利益。“知識”這個詞本義是朋友,善知識就是指工作、學習、生活中的良師益友。善知識是相對于酒肉朋友、惡友損友來說的。有些人是因爲共有一些不良習氣而臭味相投,由此損害自己的正常生活、社會事業與身心健康,這是親近惡知識帶來的煩惱和痛苦。正命具足是指爲了在社會上生活得更安穩、更幸福、更吉祥、有保障,需要從事正當的職業、行業,對財富對權勢對各種利益要取之有道。從事不正當的職業、行業,或者在正當的職業、行業中任用不正當的手段來謀取非法利益,這稱爲邪命。即使一時富得流油,卻會生活在自責、不安、焦慮或驚恐中,將來一旦東窗事發,則得不償失。
而有關正語、正業、正命這些方面,在《善生經》[438]裏佛陀講得更具體、全面。基于以上自身的修善,世俗人還要處理各種各樣的社會關系。如《善生經》中佛陀所說的六方禮,破除迷信而修人事,如父母與人子、師長與弟子、丈夫與妻子、親朋與好友、上級與下屬、信徒與宗教師等相互之間各有五事爲彼此的責任與義務,以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家庭關系與社會關系。
這種正常、健康、智慧的生活其實也就是實踐八正道的生活,也即中道的生活。這種中道生活的特征,正如本文第六、第七、第八章中所闡述的苦樂中道、精進中道與世出世中道。一方面遠離對世俗利益的貪得無厭,另…
《原始佛教之中道 第八章 原始佛教中道的價值》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