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原始佛教之中道 第八章 原始佛教中道的價值▪P2

  ..續本文上一頁一方面從事正當的職業、通過如法的手段來取得生活所需,能自養、養家,以此趣入苦樂中道。爲了成辦世間出世間的事業,不能希望仰求于鬼神、祖先或老天爺的恩賜,應借助正確的方法、通過個人適當的努力來實現,又避免急功近利、投機取巧與不勞而獲,以此契合精進中道。雖然世間無常、欲爲苦本,要想成就出世卻又不能避世無爲,更不能戀世著世,所以要以智慧出世而不離世、以大悲在世而不著世,這樣才能出世自利、在世利他,從而相應于世出世中道。只有這樣才能營造健康的生活。

  叁、直指究竟解脫

  佛陀把作爲中道之根本的十二緣起、中道之內容的八正道又概括爲四谛。生老死等純大苦聚是苦谛,無明緣行、行緣識直至生老死等流轉門是集谛,生老死等純大苦聚滅是滅谛,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直至生老死滅等還滅門是道谛,具體內容則是八正道。其中苦谛之苦與滅谛之滅分別是我們所要解脫的對象與目標,斷集谛之集、修道谛之道正是我們解脫的方法及次第。以十二緣起爲根本、以八正道爲內容的原始佛教之中道就是直指解脫的究竟之道。十二緣起、四聖谛及八正道相互關聯、相互含攝,雖然內容不同而意在追求究竟解脫爲共有的本質。有關此叁者,《雜·二八七經》中佛說:

   今我如是,得古仙人道、古仙人徑、古仙人迹、古仙人去處,我得隨去,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我從彼道見老病死、老病死集、老病死滅、老病死滅道迹,見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行集、行滅、行滅道迹。我于此法自知自覺、成等正覺,爲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余外道沙門、婆羅門,在家、出家,彼諸四衆聞法正向、信樂,知法善,梵行增廣,多所饒益,開示顯發。[439]

   釋迦佛正是在菩提樹下覺悟了十二緣起而圓滿成佛,《雜·二九九經》中佛陀也說“彼如來自覺此法、成等正覺”。[440]又如《雜·叁六九經》說過去六佛亦是如此。[441]十二緣起之流轉門揭示出無明緣行、行緣識直至老死等純大苦聚集的流程,以說明有情生死輪回的原因。要斷苦當斷集,所以佛陀又揭示無明滅則識滅、識滅則行滅直至老死滅等純大苦聚滅的還滅門,以說明解脫的道理。要想達到生老死等純大苦聚滅這個解脫的終極目標,那就要消除有取識、名色、六入、六觸、叁受等五種有爲業果。要想消除這些有爲業果,就要避免無明、染汙行、叁愛、四取、叁有等五種有爲業因,這些就是解脫的內容與方法。通過十二緣起,就能明了衆生生死流轉的原因與解脫的道理,從而在根本上破除無明、確立正見、導入正行,所以《象迹喻經》中佛陀說“若見緣起便見法,若見法便見緣起”。[442]

   就四谛而言,所要解脫的對象就是苦谛的內容——八苦。第一是生苦,胎兒在出生時受到擠壓、拉扯,因爲驚恐、痛苦,所以出生後的首先反映是啼哭。第二是老苦,經由壯年、中年步入老年時,頭白、皮皺、背駝,體力、胃口、睡眠、記憶力、免疫力都大不如少壯之時,如果心理上一時難以適應生理上的衰老,就會呈現出更年期綜合症。第叁是病苦,疾病本身讓我們身心痛苦,會影響正常的工作與生活,而有些疾病久治不愈,或者直接導致死亡。第四是死苦,俗話說“好死不如賴活”,正常人都有求生的欲望,而一旦死亡臨近時,會驚恐、掙紮、絕望、哭泣。第五是怨憎會苦,生活中遇上所怨恨、厭惡的人、事、物,因此憤怒、憎恨、生氣、抱怨、失意、驚恐、焦慮、躁狂、不安。第六是愛別離苦,生活中失去或遠離所貪愛、喜好的人、事、物,因此悲傷、失望、孤獨、無助、哭泣,甚至抱怨、生氣、憤怒。第七是求不得苦,生活中所追求、所盼望的人、事、物偏偏得不到,因此失望、悲傷、抱怨、有挫敗感,甚至絕望或憤怒。第八是略五盛陰苦,除了前面七苦,還有由有漏五蘊身心的變化或者不協調,如身體的肥胖或消瘦、畸形或殘缺、語言障礙、認知障礙、人格障礙與行爲障礙等所帶來的其它種種痛苦與煩惱。前四苦是身苦,中叁苦是心苦,後一苦是總說。這八種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其普遍性與真實性,確認這一點,就是確認苦谛。

   集谛是說明衆苦産生的原因。漢傳佛教依十二緣起成立的叁世因果中,無明與行是識、名色、六入、觸、受等現世五果的過去世因,愛、取、有是生、老死等將來二果的現在世因。過去世二因以無明爲首,現在世叁因以愛爲首,于是“衆生于無始生死,無明所蓋,愛結所系,長夜輪回生死,不知苦際”。[443]可見無明與貪愛是衆苦産生的兩個根本原因。

   滅谛說的是解脫的目標。滅是指煩惱、衆苦的寂滅、不起,佛教稱這究竟的解脫爲涅槃。如經中舍利弗說“貪欲永盡、嗔恚永盡、愚癡永盡,一切諸煩惱永盡,是名涅槃”。[444]

   道谛則說的是斷集得解脫的方法與次第。原始佛教把種種修行解脫的方法概括爲基本的八正道,並說明由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最後到正定的基本次第。其出世間正見即是基于緣起確立的中道正見,細說則有常斷中道見、有無中道見、無我中道見,這些正見都是直接導入中道正行、直指解脫的。這樣以正見爲先導,而成就正志乃至正定,又與苦樂中道、精進中道、世出世中道等中道正行相應,不取不著、出世爲要、解脫爲宗。《聖道經》中佛陀說“有一道令衆生得清淨,離愁戚啼哭,滅憂苦懊惱,便得如法”,[445]此一道即指八正道。略說八正道則是戒、定、慧叁學,廣說則是叁十七菩提分。這直指解脫的八正道是建立在如實知見四谛的基礎上,能“無漏、不取,正盡苦”,所以《雜·七八五經》中稱爲“聖、出世間”八正道,與“世俗”八正道相對。[446]

   四聖谛作爲解脫道的根本教法,能“攝受一切衆善法”,所以舍梨子在《象迹喻經》中說“四聖谛于一切法最爲第一”。[447]衆生因爲于此四谛不知不覺,而“長處生死,輪轉五道”。釋迦佛正是因爲“得此四谛”,從而“斷生死根本,更不複受有”。[448]所以佛陀在《雜·叁九叁經》中說“若得無上等正覺,彼一切知四聖谛故”。[449]

  

  

《原始佛教之中道 第八章 原始佛教中道的價值》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