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原始佛教之中道 第八章 原始佛教中道的价值▪P2

  ..续本文上一页一方面从事正当的职业、通过如法的手段来取得生活所需,能自养、养家,以此趣入苦乐中道。为了成办世间出世间的事业,不能希望仰求于鬼神、祖先或老天爷的恩赐,应借助正确的方法、通过个人适当的努力来实现,又避免急功近利、投机取巧与不劳而获,以此契合精进中道。虽然世间无常、欲为苦本,要想成就出世却又不能避世无为,更不能恋世著世,所以要以智慧出世而不离世、以大悲在世而不著世,这样才能出世自利、在世利他,从而相应于世出世中道。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健康的生活。

  三、直指究竟解脱

  佛陀把作为中道之根本的十二缘起、中道之内容的八正道又概括为四谛。生老死等纯大苦聚是苦谛,无明缘行、行缘识直至生老死等流转门是集谛,生老死等纯大苦聚灭是灭谛,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直至生老死灭等还灭门是道谛,具体内容则是八正道。其中苦谛之苦与灭谛之灭分别是我们所要解脱的对象与目标,断集谛之集、修道谛之道正是我们解脱的方法及次第。以十二缘起为根本、以八正道为内容的原始佛教之中道就是直指解脱的究竟之道。十二缘起、四圣谛及八正道相互关联、相互含摄,虽然内容不同而意在追求究竟解脱为共有的本质。有关此三者,《杂·二八七经》中佛说:

   今我如是,得古仙人道、古仙人径、古仙人迹、古仙人去处,我得随去,谓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我从彼道见老病死、老病死集、老病死灭、老病死灭道迹,见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行集、行灭、行灭道迹。我于此法自知自觉、成等正觉,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余外道沙门、婆罗门,在家、出家,彼诸四众闻法正向、信乐,知法善,梵行增广,多所饶益,开示显发。[439]

   释迦佛正是在菩提树下觉悟了十二缘起而圆满成佛,《杂·二九九经》中佛陀也说“彼如来自觉此法、成等正觉”。[440]又如《杂·三六九经》说过去六佛亦是如此。[441]十二缘起之流转门揭示出无明缘行、行缘识直至老死等纯大苦聚集的流程,以说明有情生死轮回的原因。要断苦当断集,所以佛陀又揭示无明灭则识灭、识灭则行灭直至老死灭等纯大苦聚灭的还灭门,以说明解脱的道理。要想达到生老死等纯大苦聚灭这个解脱的终极目标,那就要消除有取识、名色、六入、六触、三受等五种有为业果。要想消除这些有为业果,就要避免无明、染污行、三爱、四取、三有等五种有为业因,这些就是解脱的内容与方法。通过十二缘起,就能明了众生生死流转的原因与解脱的道理,从而在根本上破除无明、确立正见、导入正行,所以《象迹喻经》中佛陀说“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442]

   就四谛而言,所要解脱的对象就是苦谛的内容——八苦。第一是生苦,胎儿在出生时受到挤压、拉扯,因为惊恐、痛苦,所以出生后的首先反映是啼哭。第二是老苦,经由壮年、中年步入老年时,头白、皮皱、背驼,体力、胃口、睡眠、记忆力、免疫力都大不如少壮之时,如果心理上一时难以适应生理上的衰老,就会呈现出更年期综合症。第三是病苦,疾病本身让我们身心痛苦,会影响正常的工作与生活,而有些疾病久治不愈,或者直接导致死亡。第四是死苦,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正常人都有求生的欲望,而一旦死亡临近时,会惊恐、挣扎、绝望、哭泣。第五是怨憎会苦,生活中遇上所怨恨、厌恶的人、事、物,因此愤怒、憎恨、生气、抱怨、失意、惊恐、焦虑、躁狂、不安。第六是爱别离苦,生活中失去或远离所贪爱、喜好的人、事、物,因此悲伤、失望、孤独、无助、哭泣,甚至抱怨、生气、愤怒。第七是求不得苦,生活中所追求、所盼望的人、事、物偏偏得不到,因此失望、悲伤、抱怨、有挫败感,甚至绝望或愤怒。第八是略五盛阴苦,除了前面七苦,还有由有漏五蕴身心的变化或者不协调,如身体的肥胖或消瘦、畸形或残缺、语言障碍、认知障碍、人格障碍与行为障碍等所带来的其它种种痛苦与烦恼。前四苦是身苦,中三苦是心苦,后一苦是总说。这八种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其普遍性与真实性,确认这一点,就是确认苦谛。

   集谛是说明众苦产生的原因。汉传佛教依十二缘起成立的三世因果中,无明与行是识、名色、六入、触、受等现世五果的过去世因,爱、取、有是生、老死等将来二果的现在世因。过去世二因以无明为首,现在世三因以爱为首,于是“众生于无始生死,无明所盖,爱结所系,长夜轮回生死,不知苦际”。[443]可见无明与贪爱是众苦产生的两个根本原因。

   灭谛说的是解脱的目标。灭是指烦恼、众苦的寂灭、不起,佛教称这究竟的解脱为涅槃。如经中舍利弗说“贪欲永尽、嗔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诸烦恼永尽,是名涅槃”。[444]

   道谛则说的是断集得解脱的方法与次第。原始佛教把种种修行解脱的方法概括为基本的八正道,并说明由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最后到正定的基本次第。其出世间正见即是基于缘起确立的中道正见,细说则有常断中道见、有无中道见、无我中道见,这些正见都是直接导入中道正行、直指解脱的。这样以正见为先导,而成就正志乃至正定,又与苦乐中道、精进中道、世出世中道等中道正行相应,不取不著、出世为要、解脱为宗。《圣道经》中佛陀说“有一道令众生得清净,离愁戚啼哭,灭忧苦懊恼,便得如法”,[445]此一道即指八正道。略说八正道则是戒、定、慧三学,广说则是三十七菩提分。这直指解脱的八正道是建立在如实知见四谛的基础上,能“无漏、不取,正尽苦”,所以《杂·七八五经》中称为“圣、出世间”八正道,与“世俗”八正道相对。[446]

   四圣谛作为解脱道的根本教法,能“摄受一切众善法”,所以舍梨子在《象迹喻经》中说“四圣谛于一切法最为第一”。[447]众生因为于此四谛不知不觉,而“长处生死,轮转五道”。释迦佛正是因为“得此四谛”,从而“断生死根本,更不复受有”。[448]所以佛陀在《杂·三九三经》中说“若得无上等正觉,彼一切知四圣谛故”。[449]

  

  

《原始佛教之中道 第八章 原始佛教中道的价值》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