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佛教之中道
参考资料:
渥德尔著,王世安译:《印度佛教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4月初版。
平川彰著,庄昆木译:《印度佛教史》,台北商周出版社,2002年初版。
水野弘元著,郭忠生译:《原始佛教》,台中菩提树杂志社,1982年。
高楠顺次郎、木村泰贤著,高观卢译:《印度哲学宗教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88年1月五版。
木村泰贤著,欧阳瀚存译:《原始佛教思想论》,台湾商务印书馆,1990年9月六版。
郭良鋆著:《佛教和原始佛教思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12月初版。
吕澄著:《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4月初版。
印顺法师著:《中观今论》,正闻出版社, 2000年10月新版一刷。
印顺法师著:《印度之佛教》,正闻出版社,1992年10月三版。
印顺法师著:《印度佛教思想史》,正闻出版社,1993年4月五版。
印顺法师著:《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正闻出版社,1994年1月修订本三版。
印顺法师著:《杂阿含经论会编》,正闻出版社, 1994年2月重版。
杨郁文著:《阿含要略》,东初智慧海丛刊,1993年。
宫本正尊著:《阿利安文化与佛教的成立》,“现代佛教学术丛刊”之九二册《印度佛教概述》,台湾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3月初版。
东初著:《释尊灭后的佛教》,同上。
索文林著:《印度佛教的源流》,同上。
爱德华·康载著:《印度的佛教思想》,同上。
罗光著:《印度佛教的有与空论》,同上。
望月信享著:《印度各地的经典编篡》,同上。
水谷幸正著:《佛灭后教团分派与各部派的教学》,“现代佛教学术丛刊”之九三册《印度佛教史论》,台湾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12月初版。
坪井俊映著:《佛灭后教团的变迁》,同上。
宇井伯寿著:《原始佛教》,“现代佛教学术丛刊”之九四册《原始佛教研究》,台湾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12月初版。
李世杰著:《原始佛教资料论》,同上。
远光著:《原始佛教的中道思想》,同上。
霍韬晦著:《原始佛教无我观念的探讨》,同上。
宫本正尊著:《原始佛教与根本佛教》,同上。
宇井伯寿著:《根本佛教的学说》,同上。
吴洲著:《缘起论的基本问题》,“中国佛教学术论典”之十一册,台湾佛光山文教基金会印行,2001年版。
叶远厚著:《原始佛教缘起论研究》,同上。
和辻哲郎著:《原始佛教的实践哲学》,“世界佛学名著译丛”之八十册,台湾华宇出版社,1988年4月初版。
注释:
[1]《VP。Cū。11。五百〔结集〕犍度》,汉译《南传大藏经》律藏第四册第383页至385页。
[2]《五分律》卷三十,《大正藏》第22册第191页上栏。
[3]《摩诃僧祇律》卷三十二,《大正藏》第22册第491页下栏。
[4]《十诵律》卷六十,《大正藏》第23册第448页中栏至449页中栏。
[5]《四分律》卷五十四,《大正藏》第22册第968页中栏。
[6]《摩诃僧祇律》卷三十二,《大正藏》第22册第491页下栏。
[7]《摩诃僧祇律》卷三十二,《大正藏》第22册第491页下栏。
[8]《四分律》卷五十四,《大正藏》第22册第968页中栏。
[9]《五分律》卷三十,《大正藏》第22册第191页上栏。
[10]《印度佛教史》,平川彰著、庄昆木译,台北市商周出版,初版,第79页。
[11]《印度佛教史》,渥德尔著、王世安译,商务印书馆出版,1987年4月第1版,第14页。
[12]《中观今论》,印顺法师著,正闻出版社,2000年10月新版一刷,第18页。
[13]《中观今论》,印顺法师著,正闻出版社,2000年10月新版一刷,第18 至23页。
[14]《阿含要略》,杨郁文著,东初智慧海丛刊,第151至166页。
[15]《原始佛教的中道思想》,远光著,《现代佛教学术丛刊》之九四册《原始佛教研究》第84页,台湾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12月初版。
[16]《原始佛教的中道思想》,远光著,《现代佛教学术丛刊》之九四册《原始佛教研究》第95页,台湾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12月初版。
[17]以上两种杂染观中在《增·力品·第四经》中都说到“痴”与“行”二支,《大正藏》第2册第718页上栏至718页下栏。
[18]《杂·二八七经》,《大正藏》第2册第80页中栏至81页上栏,参见支谦译《贝多树下思惟十二因缘经》、玄奘译《缘起圣道经》、法贤译《佛说旧城喻经》、南传《S。12.65。Nagaraj(城邑)》。
[19]《S。12.15。迦旃延氏》,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经典二第19页至20页,参见汉传《杂·三〇一经》。
[20]《杂·二九八经》,《大正藏》第2册第85页上栏至85页中栏,参见玄奘译《缘起经》、南传《S。12。 1。Desanā(法说),S。2。 Vibhavga(分别)》,以下各支同。
[21]《杂·三五八经》,《大正藏》第2册第100页上栏,参见南传《S。12.35-36。 Avijjāpaccāyā(无明缘)》。
[22]《杂·三六九经》,《大正藏》第2册第101页中栏至101页下栏。
[23]《杂·二九九经》,《大正藏》第2册第85页中栏至85页下栏。
[24]《杂·二九六经》,《大正藏》第2册第84页中栏,参见南传《S。12.20。Paccaya (缘)》。
[25]《杂·二九九经》,《大正藏》第2册第85页中栏至85页下栏,参见《杂·二九六经》、南传《S。12.20。Paccaya (缘)》。
[26]《中·三〇·象迹喻经》,《大正藏》第1册第467页上栏,参见南传《M。28。Mahāhatthipadopamasuttaā(象迹喻大经)》。
[27]《杂·二九三经》,《大正藏》第2册第83页下栏。
[28]《增·放牛品·第五经》,《大正藏》第2册第797页下栏至798页上栏,参见南传《S。12.2。Vibhavga (分别)》。
[29]《杂·五三经》,《大正藏》第2册第12页下栏至13页上栏。
[30]《杂·二八七经》,《大正藏》第2册第80页中栏至81页上栏,参见支谦译《贝多树下思惟十二因缘经》、玄奘译《缘起圣道经》、法贤译《佛说旧城喻经》、南传《S。12.65。Nagaraj (城邑)》。
[31]《M。3。 法嗣经》,汉译《南传大藏经》经典一第18页,参见汉译《中·八八·求法经》。
[32]《杂·七九四经》,《大正藏》第2册第205页中栏, 参见《杂·七九五经、七九六经》、南传《S。45.36。 Sāma··a(沙门法)》。
[33]《杂·一一六○经》《大正藏》第2册第309页下栏, 参见《别译杂·八三经》、南传《S。7.7。 Suddhika(净者)》。
[34]《杂·七九○经》,《大正藏》第2册第205页上栏。
[35]《杂·七八四经》,《大正藏》第2册第203页上栏,参见安世高译《佛说八正道经》、南传《S。45.21。Micchatta (邪性)》。
[36]《M。43。有明大经》说为“对论”, 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二第13页。
[37]《中·二一一·大拘絺罗经》,《大正藏》第1册第791页上栏,参见南传《M。43。Mahāvedallasuttaj(有明大经)》。
[38]《杂·七八五经》,《大正藏》第2册第203页上栏至204页上栏。
[39]《杂·七四八经》,《大正藏》第2册第198,参见南传《S。45.55。 Yoniso(如理)》。
[40]《杂·七五四经》,《大正藏》第2册第199页上栏至199页中栏。
[41]《中·一八九·圣道经》,《大正藏》第1册第735页中栏至736页中栏,参见南传《M。117。Mahācattārīsakasuttaj(大四十经)》。
[42]《M。44。有明小经》,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二第21页。
[43]与南传《有明小经》相对应的汉传《中·二一○·法乐比丘尼经》说“正见、正志、正方便,此三道支圣慧聚所摄”,《大正藏》第1册第788页下栏。
[44]《杂·一五二经》,《大正藏》第2册第43页下栏,参见南传《S。22.151。Esoattā(我),S。24.3。Soattā(我)》。
[45]《杂·一一九六经》,《大正藏》第2册第324页下栏,参见《别译杂·一○九经》、南传《S。6.5。 Aparāditthi (他见)》。
[46]此处指“梵”。
[47]《杂·一五三经》,《大正藏》第2册第43页下栏。
[48]《D。1。梵网经》,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一第11页至20页,参见汉传《长·二一·梵动经》、支谦译《佛说梵网六十二见经》。
[49]《D。1。梵网经》,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一第31页至34页。
[50]《瑜伽师地论》卷六,《大正藏》第30册第307页下栏,《说一切有部发智大毗婆沙论》卷一百九十九,《大正藏》第27册第…
《原始佛教之中道 参考资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