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原始佛教之中道 第八章 原始佛教中道的价值

  第八章 原始佛教中道的价值

  在文章前面说到原始佛教中道确立的根本与中道的内容,佛陀由缘起法确立中道正见,由八正道确立中道正行。无论是中道见中的常断中道、有无中道、无我中道,还是中道行的苦乐中道、精进中道、世出世中道,都是为了确立如实正见、营造健康生活、直指究竟解脱,以此成就世间、出世间的种种利益,这就是原始佛教中道的价值。

  一、确立如实正见

  就佛教之正见,有八正道之世间正见与出世间正见,世出世共通的基本正见则有缘起见、无常见、无我见及中道见。其中缘起见是根本的,中道见是究竟圆满的。在《杂·七八四经》中说到佛教之正见,如经:

   何等为正见?谓说有施、有说、有斋,有善行、有恶行、有善恶行果报,有此世、有他世,有父母,有众生生,有阿罗汉善到、善向,有此世、他世自知作证、具足住: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434]

   以上所说的正见,概括起来就是相信业力与因果、三世轮回、有圣人出世。业力与因果为佛教两大思想支柱,佛陀以此来说明有情的轮回与解脱。众生依不正见而有染污行,因此在无尽的烦恼与痛苦中轮回。若能听闻佛法确立正见,依正见引导而有正行,则能从生死苦海中究竟解脱、转凡成圣。众生以此对三宝生起信心而作皈依。

   这些见主要是肯定、维护世间的法律、伦理、道德与因果报应,并不必然指向解脱,所以《杂·七八五经》说是“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的。另外则有“圣、出世间、无漏无取”的正见,那即是“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思惟相应,于法选择,分别推求,觉知黠慧,开觉观察”。[435]

   所谓“苦苦思惟”,即是于苦谛如实思惟苦,如认识八苦的种种性相,以此确认无常故苦、苦故无我。“集集思惟”,即是于集谛如实思惟集,了知世间有情无明缘行直至老死,如是纯大苦聚集。其中尤以无明与贪爱为生死流转的根本,以此确认缘起之流转门——世间生死之因。“灭灭思惟”,即是于灭谛如实思惟灭,了知一切烦恼寂灭即涅槃,以此确认涅槃的可能性与真实性。“道道思惟”,即是于道谛如实思惟道,明了由正见到正定是成就涅槃解脱的基本方法,由此无明灭则识灭直至老死灭,如是纯大苦聚灭,以此确认缘起之还灭门——出世间解脱之因。

   其中,苦谛为世间苦果,集谛为世间苦因,此二谛成立世间生死之因果;灭谛为出世间乐果,道谛为出世间乐因,此二谛成立出世间解脱之因果。这世间、出世间两重因果分别为缘起法之流转门与还灭门,由此确立完整的缘起见。又基于缘起,确立无常见、无我见,及纠正偏失的中道见。其中,缘起见是根本的,中道见是究竟圆满的。佛陀基于缘起法论因说因,反对外道无因论,又破斥外道宿命论、尊佑论及其它非因计因等邪因论。有关中道正见,正是建立在缘起法基础上的常断中道见、有无中道见与无我中道见等。世人或见世间法之生住而起常见,见世间法之异灭而起断见。佛陀破斥常见说无常但又没有偏执无常,佛陀破斥断见说轮回但也没有偏执常。世人同样容易陷入诸法绝对有或绝对无的偏执。佛陀以因缘灭破斥外道有见而不著断见,以因缘有破斥外道无见而不著常见。佛陀基于缘起,说有不执为常、说无不执为断、说空而不否认缘起有。世人贪著五取蕴故而生我见,或不见后世有而生断灭的无我见。佛陀说无常恒我但又不执无见、不落断见,说假名我但又不执有见、不落常见。

   总之,佛陀基于缘起开示中道正见,以此成就众生世间出世间的智慧,这样导入中道正行、趣向涅槃解脱才成为可能。这是原始佛教中道的价值之一。

  二、营造健康生活

  在《杂·七八五经》[436]中说八正道有两种,一是“世俗”的,一是“圣、出世间”的,其中世俗八正道则如《杂·七八四经》所说。这样以正见为首,正念、正方便为助而能成就正语、正业、正命的健康生活。概言之,世俗八正道就是营造远离苦与乐、著世与厌世等两边的中道生活。

   由前面的正见成就出要、无恚、不害等正志。所说的出要是出离贪欲之心,无恚是要远离嗔恚之心,不害是要远离恼害他人之心。所有邪语、邪业、邪命,也即世间违犯法律、不合道德的不良语言、行为与职业,都是由贪欲、嗔恚、恼害他人之心所产生的,而出要、无恚、不害等正志则能成就正语、正业、正命,也即符合法律与道德的良好语言、行为与职业。

   正语是要说正确和恰当的话,远离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妄语,跟事实不相符的话。两舌,挑拨离间的话。恶口,粗话,侮辱别人人格、尊严、损害别人名誉的话。绮语,没有任何实质意义与利益的话,比如酒足饭饱后聊天,摆龙门阵,没有任何利益,完全是消磨自己和别人的时间。有的时候,无心说出的没有意义的话,却伤害了别人,正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是不正确、不恰当的语言,它们能直接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它们要么损害你自己的利益,要么损害别人的利益,或在损害别人利益的同时也损害了自己的利益。

   正业是要远离不正确、不恰当的行为,如杀、盗、邪淫等。离杀主要是说不杀人,古代法律通常规定杀人者偿命,另外现代人捕杀社会法律所保护的珍稀动物也同样违法。盗有偷盗、抢夺、抢劫,情节严重者会定罪量刑。邪淫指没有长期承诺的不正当男女关系,及卖淫嫖娼、制造或贩卖黄色制品等,这些会破坏别人合法家庭、毒化青少年、扰乱社会正常生活秩序。杀、盗、邪淫直接损害别人的利益,是不正确、不恰当的行为。而我们在避免损害别人的同时也保护了自己。

   正命是指正确、恰当的活命方式,也即通过正确、恰当的方法和途径取得生活所需,否则就是邪命。也就是说为了生存,要从事正当的职业、行业,通过合法的、符合戒律的手段取得正当的收入。远离不合法的职业与行业,也不借助职务之便违法乱纪,同时也不从事占星、看相、算命、打卦、看风水等封建迷信来骗取钱财。

   精进,即努力地充满热情地做事。如果努力的方法是正确的、恰当的,就是正精进。对于世俗人来说,用正确、适当的方法成就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以及通过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来达成他的社会人生的各种目标、理想就是正精进。

   正念是要我们时时刻刻、在在处处对我们当下的身心及当下身心所处的环境保持适当的足够的注意力。除了睡着的人、喝醉的人、弱智的人、有精神病的人不具备正念,神志清醒的人也可能不具备正念,比如人在极度悲伤、绝望、兴奋的时候,也可能失去正念,丧失对自己身心的把握及周围环境的认知,容易出现意外。如果一个人具备正念,对当下做事、说话、心里的想法及其周围环境保持足够注意力,就可以避免不正确、不恰当的想法、语言、行为、判断、举措和方法。没有正念的人,对世事是不知不觉或后知后觉,而只有正知正念的人才能对世事做到先知先觉,从而掌握先机。

   定是指心的专注、坚固、不动摇。基础定有四种,即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基于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而成就的定,称为正定。世俗人与定境相接近的心则是镇定自若、处世泰然,能很好地避免惊慌、忙乱、六神无主。社会上一般的成功人士之所以运气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能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与突发的紧急状态中镇定自若,能及时、理智地加以处理、应对,因此避免了不良后果而向好的方面转变。

   依正道而有的世俗经济生活,如《杂·九一经》说要“方便具足、守护具足、善知识具足、正命具足”。[437]其中方便具足是指世俗人应该掌握适应时代、适应社会的相应知识和技能,可以在社会上生存。有的在家居士道心很好,为了现生成就、即身解脱,甚至放弃了现代社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机会,一心礼拜、诵经、持咒、打坐,忙于赶法会,而自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与社会格格不入,在经济上、生活上、人际关系上出现各种问题,反而造成学佛很大的障碍。守护具足是指对于世俗中的既得财产、地位、名誉能够善加维护,避免挥霍浪费,以守护在世俗中的种种合法权益。在家人和出家人毕竟有不一样的地方。对在家人来说,出离心并不是放弃在世间现在拥有的一切,而是要出离对世间所有的执著。在家人基于相应的责任与义务,很多时候需要维护自己的世俗利益。“知识”这个词本义是朋友,善知识就是指工作、学习、生活中的良师益友。善知识是相对于酒肉朋友、恶友损友来说的。有些人是因为共有一些不良习气而臭味相投,由此损害自己的正常生活、社会事业与身心健康,这是亲近恶知识带来的烦恼和痛苦。正命具足是指为了在社会上生活得更安稳、更幸福、更吉祥、有保障,需要从事正当的职业、行业,对财富对权势对各种利益要取之有道。从事不正当的职业、行业,或者在正当的职业、行业中任用不正当的手段来谋取非法利益,这称为邪命。即使一时富得流油,却会生活在自责、不安、焦虑或惊恐中,将来一旦东窗事发,则得不偿失。

   而有关正语、正业、正命这些方面,在《善生经》[438]里佛陀讲得更具体、全面。基于以上自身的修善,世俗人还要处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如《善生经》中佛陀所说的六方礼,破除迷信而修人事,如父母与人子、师长与弟子、丈夫与妻子、亲朋与好友、上级与下属、信徒与宗教师等相互之间各有五事为彼此的责任与义务,以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家庭关系与社会关系。

   这种正常、健康、智慧的生活其实也就是实践八正道的生活,也即中道的生活。这种中道生活的特征,正如本文第六、第七、第八章中所阐述的苦乐中道、精进中道与世出世中道。一方面远离对世俗利益的贪得无厌,另…

《原始佛教之中道 第八章 原始佛教中道的价值》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