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精進中道
精進,又譯作精勤、勤,即爲了成辦而熱忱做事、不懈努力。古印度外道中有的基于各種邪見否認精進,認爲一切努力都是徒勞的。佛教則說業力,注重精進,佛弟子要想成就解脫就必須斷惡修善、不懈努力。精進支爲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之一,能資助一切善法,貫穿修行解脫的整個過程。正精進在八正道中又譯作正方便,即是說除了應有的不懈努力外,還應當不急不緩、不取不著,注重勞逸結合,另外要方法得當、能善加運用,避免事倍功半、徒勞無功、反招損害,這就是精進中道。
一、外道“無精進”說
古印度諸多外道中,有道德虛無論者通過否認善惡業而否定精進,有斷滅論者通過否認業果而否定精進,有定命論者通過定時自然解脫而否定精進,有無因論者通過本性決定一切而否定精進。現依南傳經典分述如下:
(一)道德虛無論者
道德虛無論者認爲自作種種惡業、教人作種種惡業,這本身並非惡業,因爲業之“惡”只是人們的觀念而已,其實並不真實存在。如經:
因有何,由取于何,由現貪于何,而起如是之見:自作、令他作、截、令截、煮、令煮、苦、令苦、惱、令惱、脅、令脅、殺、盜、穿牆、掠奪、偷奪、斷阻道路、許往他之妻、妄語,雖如是作亦非作惡。以利刃之輪寶,作此地上之生類爲一肉聚、一肉塊,此因緣故,無惡、無招惡。雖往恒河之南岸自殺、令他殺、截、令他截、煮、令他煮,此因緣故,無惡、無有招惡。雖往恒河之北岸,自布施、令他布施、供施、令供施,此因緣故,無福、無招福。雖以布施、調禦、禁戒、實語,亦無福、無招福報耶?[270]
如經中外道說,即使壞事做盡,也“無惡、無招惡”,因爲沒有“惡”業,也就自然沒有惡報了;即使修盡善法,也“無福、無招福”,因爲沒有“福”業,也就自然沒有“福”報了。道德虛無論者通過否認業的善惡而否定業果,那以斷惡修善爲內容的“精進”自然也就毫無意義了。
(二)斷滅論者
斷滅論者否認有前後世有輪回,認爲有情在這一期生命結束以後都還歸于四大而無所有。如經:
因有何,由取于何,因現貪于何,而起如是之見:無施,無供施,無燒施,無善惡業之果報。無此世,無他世,無母,無父,無生死之衆生。于世間沙門、婆羅門無有自證知、現證、宣說此世、他世正到正趣者。四大和合之士夫,命終之時,地還歸于地身,水還歸于水身,火還歸于火身,風還歸于風身,諸根轉入于虛空。以四人載死人于輿床而往,乃至火葬場,雖語其骨成爲鴿色,供物成灰,布施乃愚者之所說,說死後有是虛诳妄說。不論賢者、愚人,身壞而斷滅,死後爲無有耶?[271]
此斷滅論者不僅否認輪回,還否認業果,如世間的布施報、善惡報、孝逆父母報及出世的涅槃解脫報。否認了業果,也即否定了個人爲業果所作的種種努力。
(叁)定命論者
定命論者認爲有情由七種元素所構成,即地、水、火、風、苦、樂、命等。此七種元素是獨立的、不變的、自然而有的,相互不能影響。所以用刀將別人的頭截下時並沒有絲毫傷害他的“命”,實際情況只是這刀在“命”等七元素之空隙間經過了一下而已。如經:
以何爲七耶?地身、水身、火身、風身、苦、樂、命是。此七身乃非作,非作之所作,非化,非化者,非令生,如柱之立堅固而住,不動,不轉變,不相互逼迫,不能相互樂、苦、樂苦。以利刀截其頭亦不害其命,以刀入其七身之間。複以百四十萬之生門爲始,有七百、六百之生門,五百業、五業、叁業、一業、半業、六十二道、六十二內劫、六種族、八人地、四千九百活命、四千九百出家、四千九百龍家、二千根、叁千地獄、叁十六塵界、七想胎、七無想胎、七節胎、七天、七人、七鬼、七池、七險、七百險、七夢、七百夢、八百四十萬大劫之間,不論愚人或賢者,流轉輪回後,以究竟苦之邊際。于此間,謂無有“因我此持戒、禁戒、苦行、梵行,令熟未熟之業,繼續忍受已熟之業至滅盡”。以桀可量樂、苦,于輪回中無有邊際,無有增減、消長。譬如擲縷丸之散解,不論愚人或賢者,而散解樂、苦。[272]
由此常恒不變的“七身”所構成的有情,會經曆定量的種種生門、種種業、種種道、種種族、種種界等,一旦輪回時間達到八百四十萬大劫,無論智愚賢惡,最後都自然解脫。而在此前,沒有任何人憑借持戒、苦行、梵行等能使解脫的時間提前,同樣也不能使解脫的時間延後。定命論者在此否定了個人的任何努力。
(四)無因論者
無因論者認爲衆生的煩惱是無因無緣的,衆生生起煩惱也是無因無緣的;衆生的清淨是無因無緣的,衆生成爲清淨也是無因無緣的。如經:
因有何,由取于何,由現貪于何,而起如是之見:衆生之雜染乃無因、無緣,衆生成爲雜染是無因、無緣;衆生之清淨是無因、無緣,衆生成爲清淨乃無因、無緣。無力、無勤、無人勢、無人勇,一切之衆生、一切之生類、一切之生、一切之命乃無自在,無力、無勤而決定、結合,依本性而轉變,于六種姓[273]受苦樂耶?”[274]
爲什麼都是無因無緣呢?他們認爲一切衆生“無自在、無力、無勤”,這又是因爲一切衆生及衆生的一切都已經決定了,只是按照其本性而相續、轉變,在六種人中受苦樂。所以無因論者的本質還是定命論者,以此否認個人的任何努力。
二、佛說精進
精進的內容即四正勤,四如意足中有精進如意足,五根中有精進根,五力中有精進力,七覺支中有精進覺支,八正道中有正精進。在叁十七助道品中,其它各支無不以精進支爲助而得以圓滿成就,所以精進在佛教修學實踐中是不可或缺的。
精進雖然有足、根、力、覺、道的區別,但其內容都是四正勤。四正勤又說爲四正斷、四意斷。如《雜?六四七經》中說精進根,即“已生惡不善法令斷”、“未生惡不善法不起”、“未生善法令起”、“已生善法住不忘”,[275]即是于斷惡修善精勤不懈。
精進在佛教解脫教法裏,是貫穿始終的。精進在八正道中又作正方便,八正道中以正見爲首,以正念、正方便爲助而成就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定。正方便如同正見、正念一樣是貫穿始終的,如《聖道經》中說:“欲斷邪見成就正見,是謂正方便”,正志、正語、正業、正命亦複如是。[276]
(一)精進之相
關于正方便之身行心行,《雜?七八四經》中說“謂欲、精進、方便、出離、勤競、堪能、常行不退”。[277]其中“出離”,即是說心不旁骛、專心于法。如佛陀在《雜?六二叁經》中曾說持油缽喻,一個人持滿缽油在世間美色及大衆中過,複有另一人持刀跟在其後,如果前者漏失一滴油,後人即殺之。前人爲保性命,于世間美色及大衆中徐步前進、不敢左右顧視。佛陀說比丘修四念處當攝心如是。[278]精進能對治懈怠,心于善法能起意樂,終不舍離,並爲成就而心性勇悍、力求圓滿。《雜?一二五二經》中提到離車族人爲了防止摩揭陀王阿阇世乘機來犯,睡眠時頭枕木枕,常自警醒,阿阇世王終無機可乘。佛陀以此比喻,要比丘精進、不放逸住,不要讓惡魔波旬有機可乘。此經中說到精進之相:“肌膚損瘦,筋連骨立,精勤方便,不舍善法。”[279]日常比丘之精進相,則如《雜?五〇叁經》中說:
若此比丘晝則經行、若坐,以不障礙法自淨其心;初夜若坐、經行,以不障礙法自淨其心;于中夜時,出房外洗足,還入房右脅而臥,足足相累,系念明相,正念正知,作起思惟;于後夜時,徐覺徐起,若坐亦經行,以不障礙法自淨其心。目揵連,是名比丘殷勤精進。[280]
日常精進之相,則是于晝叁時夜二時,若坐禅若行禅,自淨其心。即使中夜睡眠,也應當吉祥臥,系念明相,作起思惟。在《雜?二七五經》中,佛陀說到難陀關閉根門、飲食知量,而能于夜間精勤修習。[281]
在《十上經》中佛陀則說到日常精進有八個方面,即所謂“八精進”,如入村乞食無論是“不得食還”還是“乞食得足”,無論是“有執事”還是“欲執事”,無論是“有行來”還是“欲行來”,無論是“遇患時”還是“患得小差”,比丘都應起念“今宜精進坐禅、經行”,盡一切努力把握當下、及時起修。[282]
精進之念又往往是通過念死、無常來提起的。有比丘說意想自己僅命存七日而念死,佛陀說此爲“放逸之法”。其他或有比丘意想自己命存六日、五日、四日、叁日、二日、一日乃至抟食間而念死,佛陀也說此等“皆是放逸之行”。而唯有如婆迦利比丘,觀身不淨,于出入息間思惟佛法,“此則名爲思惟死想”,是故佛陀說“當于出入息中思惟死想”。[283]
(二)精進得解脫
外道“無精進”說必然導致懈怠、放逸,于是惡法轉增、善法消減,無明生愛,不離熱惱,不得解脫。即使能親近叁寶、聽聞佛法的善男信女,如果平日懈怠、放逸,也必然障礙解脫。對于放逸、懈怠者,有些人表現爲貪睡。《增?須陀品?第二經》中說一比丘在聞佛說法時,向佛舒腳而睡,佛當衆呵斥他,說他會五百世做龍,而贊歎另一端坐思惟的八歲沙彌,說他七日後當得四神足等上人法。[284]另外如阿那律,也是在佛陀爲大衆說法時睡著了,佛陀當即問他:“汝畏王法及畏盜賊而作道乎?”[285]佛陀此問意在警醒他出家後不應當貪著睡眠。神通第一的尊者大目犍連也曾在獨處靜坐時著于睡眠,佛陀在定中以神通喚醒他,勸導他“莫計床樂、眠臥安快”,因此特意說了種種方便以克服睡眠的《長老上尊睡眠經》。[286]
佛陀無數方便呵斥懈怠、贊歎精進、勸行精進,如《增?善知識品?第六經》:
若有人懈惰,種不善行,于事有損。若能不懈惰、精進者,此…
《原始佛教之中道 第六章 精進中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