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原始佛教之中道 第七章 世出世中道

  第七章 世出世中道

  佛教修行的個人終極目標是超越世間種種煩惱與痛苦,並且只有于世俗五欲六塵生厭、離欲、滅盡,才能達到解脫清淨,這帶有強烈的出世色彩。但原始佛教所謂的出世並非是指在此世間之外有一永生的天堂可去,而是指在此世間遠離對此世間的一切貪著,是出世而不離世。同時,佛陀與諸多聲聞弟子慈愍衆生故,在世時又輾轉各地,極盡方便說法利生、化世導俗,則顯示了溫馨的濟世情懷。但此在世是爲了讓更多的衆生出離世俗的煩惱與痛苦、達到解脫清淨,雖然在世卻不著世。佛教爲了自利,以智慧出世求解脫;爲了利他,又以大悲在世度衆生。這出世而不離世、在世而不著世,即是原始佛教世出世中道。

  一、世間過患

  《雜·一叁〇七經》中佛陀說“何等爲世間?謂五受陰”,[309]也即是說“世間”乃指有情的五蘊身心及其活動。在《雜·二叁○經》中佛陀詳細地說到,如果離開有情的五蘊身心及其活動,“則無世間”,佛陀“亦不施設世間”。爲什麼呢?我們所說的“人世間”、“有情世間”,通常是指人等有情的身心活動範圍,而此範圍內的實質就是種種身心活動。所以說離開有情的五蘊身心及其活動,“則無世間”。另外,有情的生死及煩惱與自身活動密切相關,如果六根攀緣六塵而生貪愛,由此産生種種痛苦與煩惱;如果六根于六塵不生貪愛,而能遠離、不著,則能解脫種種痛苦與煩惱。佛陀只有基于有情的五蘊身心及其活動才能解釋有情的生死流轉與出世解脫,所以離開有情的五蘊身心及其活動,佛陀“亦不施設世間”。[310]如《雜·二叁叁經》中佛幹脆說“雲何爲世間?謂六內入處”,[311]眼、耳、鼻、舌、身、意等“是世間、世間名、世間覺、世間言辭、世間語說,是等悉入世間數”。[312]佛陀所施設的此世間,就有情個體來講,即五受陰;但就有情整體來講,即有情世間。

   而經中又隨處說五蘊無常,也即世間無常,《雜·二叁一經》中佛甚至說“危脆敗壞,是名世間”。有情的六根接觸外在的六塵時而生六識,根、塵、識叁者和合而生觸,由觸而生諸受、想、行,有情此五蘊身心及其活動都是因緣所生,有生住異滅,不斷遷流變化,所以經中說爲“危脆敗壞”。[313]

   有情整體世間一樣也是危脆敗壞的。如《世紀經?叁中劫品》中講到有情世間有叁中劫:一是刀兵劫,人壽十歲時,有七日中彼此相互殘殺,死者皆墮地獄中:二是饑餓劫,是時天不降雨、五谷不生,衆生餓死者皆墮餓鬼中:叁是疾疫劫,此界鬼神放逸淫亂,他方鬼神前來奪人精氣、殺之而去,衆生死者皆生天上。[314]

   由于此等有情的身心及其活動是無常變化的,所以佛陀說世間是苦,如《雜·叁○六經》:

   眼、色緣生眼識,叁事和合觸,觸俱生受、想、思。此四無色陰、眼、色,此等法名爲人,于斯等法作人想、衆生、那羅、摩[少/兔]阇、摩那婆、士夫、福伽羅、耆婆、禅頭。又如是說:“我眼見色,我耳聞聲,我鼻嗅香,我舌嘗味,我身覺觸,我意識法。”彼施設又如是言說:“是尊者如是名,如是生,如是姓,如是食,如是受苦樂,如是長壽,如是久住,如是壽分齊。”比丘,是則爲想,是則爲志,是則言說。此諸法皆悉無常、有爲、思願緣生,若無常、有爲、思願緣生者,彼則是苦。又複彼苦生,亦苦住,亦苦滅,亦苦數數出生,一切皆苦。[315]

   有情于其身心起種種我見,而此種種我見只是言說、只是想像、只是虛妄。由于此人我是無常、有爲、思願所生的,所以執我爲常者由此生苦生惱。經中說“一切皆苦”,是因爲有情于此無常的一切生愛生貪,由此生苦生惱。如《雜·叁○八經》中佛說:

   諸天世人于色染著、愛樂住,彼色若無常、變易、滅盡,彼諸天、人則生大苦;于聲、香、味、觸、法染著、愛樂住,彼法變易、無常、滅盡,彼諸天、人得大苦住。[316]

   有情于五欲六塵生起愛著,是因爲五欲六塵能生起諸可意受。但諸受也是無常變化的,如《雜·四七叁經》中佛說:“我以一切行無常故,一切諸行變易法故,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317]如果于此五蘊、此無常我愛著越深,由此所生的苦也就越深,因爲“若衆生所有苦生,彼一切皆以欲爲本,欲生、欲集、欲起、欲因、欲緣而苦生”。[318]但有情于此世間沈溺其中不能自拔,于世間苦、苦集、苦滅、苦滅道迹不能如實認知,如《雜·四〇五經》中佛說:“一毛爲百分,射一分甚難,觀一一苦陰,非我難亦然”。[319]所以衆生才會墮入“五趣輪”而“常轉不息”、“不知苦之本際”。[320]

  二、佛說出世

  衆生之所以在叁界、五趣中輪回,是因爲于五蘊起我想、起貪愛,而不得解脫。如《雜·一二二經》中佛說于五蘊“染著纏綿”者“名曰衆生”。[321]爲了斷除弟子對五蘊世間的貪著,佛陀說“彼一切當觀皆是魔所作”。[322]魔者,不僅能恐怖人,還能害人、奪人性命。若于五蘊貪愛,即有恐怖,有生老病死苦,是故說五蘊是魔所作。若于五蘊身心染著纏綿,即是“入于魔手”。[323]因爲貪著五蘊令衆生生死輪回,故佛陀又說五蘊等“一切皆是死法”。[324]又五蘊等法是無常、有爲、必當壞滅故,佛陀又說于五蘊等“一切當觀皆是斷法”。[325]

   佛教正是通過對五蘊、十二處、有情世間觀察無常、苦、空、無我,由此離欲斷貪、遠離軍政、樂于閑靜而成就出世解脫。如《別譯雜·叁一一經》中世尊說偈:“除五欲受陰,棄舍于五蓋,增進修五根,成就五分身,如是之比丘,超渡生死海。”[326]

  (一)離欲斷貪

   佛在《雜·二六七經》中說:“衆生于無始生死,無明所蓋,愛結所系,長夜輪回生死,不知苦際”。衆生因爲無明與貪愛,貪著五蘊而爲五蘊所轉,“譬如狗繩系著柱”,“若住、若臥,不離于柱”。[327]要出離輪回、解脫生死,無非是要衆生于五欲六塵不生貪著。如《雜·二八經》中佛說于五蘊能“生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正解脫”,比丘由此得“見法涅槃”。[328] “修八聖道”亦是“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于舍”。[329]于五蘊“生厭、離欲”,即是于五蘊不樂、不贊歎、不取、不著。[330]要做到不取不著,那就要于五蘊觀無常、苦、空、非我等,由此成就出世間法。而“出世間者,是名無漏法”。[331]

   1。男女欲貪

   世人每每爲愛沖昏了頭腦,卻不知由愛生苦,如《愛生經》中佛說:“若愛生時,便生愁戚、啼哭、憂苦、煩惋、懊惱”。[332]佛陀說男女之貪愛爲“縛著牢獄,無有解已”,令人“今世後世回轉五道”,“不至永寂”。[333]之所以有此系縛,就在于“貪”。如舍利弗在《雜·二五○經》中說,非六根能系六塵,也非六塵能系六根,而“于其中間,若彼欲貪,是其系也”,此“貪”猶如縛系二牛之“轭鞅”,令牛不得自在。[334]所以佛在《雜·九○叁經》中說“如是一切法,有爲、無爲,離貪欲法最爲第一”。[335]對于恒習淫欲、不自悔過反向人自譽者,佛陀說此人“如豬”。[336]佛陀在《增·安般品之二?第六經》中說“貪淫如時雨,于欲無厭足,樂少而苦多,智者所屏棄”。[337]

   佛陀爲了避免比丘對女人的貪緣,甚至製戒規定比丘若單獨與女人說法不得過五、六語。[338]《增·邪聚品·第八經》中說到有一比丘欲心熾盛、不樂梵行,想要舍戒還俗。佛陀爲說女人五惡[339],修不淨觀能斷除欲貪,又爲說暇滿人生難得,而人命極短、不過百歲。比丘聞法後如理思惟、精進修行,便證阿羅漢果。[340]又如《增·放牛品·第四經》中說到象舍利弗“精進多聞”、“性行柔和”、“說法無厭足”,“先有五通”、“有大神力”、“威德無量”,卻令人意外地還俗了,去親近女人,見到阿難後“極懷慚愧”、“獨處而坐”。佛陀說他是“宿行所牽”,七日後還會回到僧團中出家而後“盡有漏成無漏行”。果如其言,象舍利弗七日後重新出家並很快證阿羅漢果。[341]又如難陀對孫陀利女念念不忘,“欲心熾然,不能自禁”,想要還俗。佛陀爲了消除他對孫陀利女的貪著,即以神通顯現了五百天女,告訴難陀如果他“善修梵行”,佛陀爲他作證,來世得此五百天女。難陀遂淡忘孫陀利女,爲了五百天女而修梵行。佛陀又爲了斷除難陀對天女的貪著,以神通顯現了阿鼻地獄的慘狀,獄卒告訴難陀在他生天命終後將墮此地獄中。難陀聽說後非常恐懼,向佛忏悔,隨後住閑靜處、勤修梵行,不久即證得阿羅漢果。[342]

  2。斷利養心

   除了上文說的男女欲貪,修行人還有一個重大障礙,那就是名聞利養。佛陀在《增·一入道品·第九經》中說“受人利養甚重不易,令人不得至無爲之處”,因爲貪著利養能斷人皮,“以斷皮,便斷肉;以斷肉,便斷骨;以斷骨,便徹髓”。[343]

   如《增·一入道品·第十經》中說有師利羅[344]比丘剛開始行頭陀行,得定有神通,能至天帝宮,因此有大名稱有大利養,如蒲呼國王“以百味之食日來給與”。後來由于貪著利養,漸舍頭陀行,退失神通。再後來還俗做屠夫,殺生無數,“身壞命終生地獄中”。[345]又如《增·馬血天子問八政品·第四經》中佛陀說提婆達兜于佛法中“竟不獲智慧、叁昧,亦複不具戒律之法”,因爲他“貪著利養,由此利養,向他自譽,毀呰他人”,又“以此叁昧心向他自譽:我今得定,余人無定”,既貪著名聞利養,又生貢高我慢。[346]後來提婆達兜聽說瓶沙王乘七百車朝暮問訊世尊並日供七百釜飲食,因爲利養故生嫉妒心,他便退失神通。[347]

   外道如尼揵子見佛陀及其弟子利養豐厚,如是興謗說“沙門瞿昙知于幻…

《原始佛教之中道 第七章 世出世中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