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原始佛教之中道 第七章 世出世中道▪P3

  ..續本文上一頁男女哉?[379]

   阿難在佛陀般涅槃後,不習遠離,多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私、國王大臣、種種沙門外道往來問訊,有跋阇子比丘爲使阿難生厭離心而說偈“靜住空樹下,心思于涅槃,坐禅莫放逸,多說何所作”,阿難因此“獨處精進”、不放逸住,很快就證得阿羅漢果。[380]

   南傳《愛盡小經》中佛陀說“一切法實不值于貪著”,[381]只有出離一切法,才能得究竟的解脫。所以佛陀說“十想之中,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最爲第一”。[382]佛弟子由明見世間種種過患而離欲斷貪、遠離世俗、樂居閑靜,這樣才能即生解脫。

  叁、佛與聲聞弟子之在世利生

  佛陀叁十五歲成道,世壽八十,說法四十五年。根據經律,佛陀遊行教化主要是以摩揭陀國與憍薩羅國爲中心的中印度地區,又北至迦毗羅衛,西至摩偷羅,南至憍賞彌,佛陀足迹遍及恒河兩岸。而其常隨弟子之千二百五十人,皆是大阿羅漢。其聲聞弟子如大迦旃延傳法至南方阿槃提國,富樓那則弘揚至西方輸盧那,令佛教遠播各地。佛及其諸多聲聞弟子雖然成就出世解脫,但爲慈愍衆生,在世時也積極弘法利生。

  (一)佛之在世利生

   經律中都說到佛陀于菩提樹下成道之初,自思佛法甚深、難解難知,非愚者所能了達,所以默不說法。[383]後來由梵天勸請,佛陀以佛眼觀察世間,發現衆生有少垢有多垢、有根利有根鈍、有易度有難度,如水中蓮花,有水中的、有齊水的、有出水的。也就是說如果佛陀說法,雖然有人聞後不能信解乃至誹謗,但還是有人聞後能信解受持能未來得解脫,也有人聞後能信解受持能即生解脫,佛陀因此決定說法利生。[384]

   經中佛說到如來出世必行五事:“一者當轉*輪,二者當度父母,叁者無信之人立于信地,四者未發菩薩意使發菩薩心,五者當授將來佛決。”[385]五事中除了度化父母外,還要遍轉*輪讓無信人生信、已生信者求取正覺、爲當正覺者授佛決,即廣度衆生,使佛法于世間不絕。佛陀廣爲人天說法,利及天龍八部,說完“即于彼沒”,對方甚至“莫知我誰”。[386]

   佛陀教化世人總有叁種示現教化[387],一是神足通,能調伏難調者,使無信者生信、已信者得堅固;二是他心通,能使無慚愧者生慚愧、有慚愧者得安樂;叁是教誡,通過說法教化使斷有漏成無漏。另外《雜·九〇九經》中又說到佛陀以叁法調禦世人,一是柔軟,二是剛強,叁是柔軟剛強。如果此叁種方式仍不能調伏者,佛陀則隨緣放舍,“不複與語、不複教授、不複教誡”。[388]

   佛陀雖然主張遠離軍政,但爲了百姓蒼生與社會福祉,也隨緣教化諸王要“以法治國,莫以非法”。佛教是和平主義者,對于戰爭,佛陀也隨緣勸阻。如阿阇世王意欲攻打跋祇國時先派大臣禹舍前來求教佛陀,佛陀爲避參與軍政之嫌,而通過與阿難對答說出跋祇國之七法,以此一時打消阿阇王征戰之心。[389]至流離王出兵征伐佛陀親族迦毗羅越城時,佛陀顧念親族,才于流離王進軍路途中的枯樹下靜坐,流離王下馬禮敬佛陀後問佛陀爲何不坐在枝葉繁茂的樹下卻選擇一棵枯樹?佛陀告訴流離王:“親族之蔭,故勝外人”。此流離王雖是釋迦族婢女所生,但與釋迦族名義上也有親族關系,即使兩國有些不和,彼此還應勝于外人。流離王敬佛故,領軍原路返回。佛陀以此二退流離王,但至第叁次,佛陀覺得“釋種今日宿緣已熟,今當受報”,放棄再次阻止流離王。[390]

  (二)聲聞弟子之在世利生

   佛陀除了自己說法利生,也廣勸弟子在世弘法,如《雜·叁四八經》中佛陀教導比丘說“當觀自利、利他,自他俱利”。[391]佛陀自覺悟十二緣起而成佛,亦爲他人說十二緣起令得解脫。佛弟子之自利,即依十二緣起、四聖谛等自求解脫、自證涅槃。佛弟子之利他,即爲人說十二緣起、四聖谛而令他人生信生解、令得解脫、令證涅槃。既自利也利他,是爲自他俱利。佛陀最初在度化耶舍、富樓那等六十比丘成阿羅漢後,即告訴他們說:

   我今與汝,于一切天、人系縛之中而得解脫。汝等各可隨詣諸方,爲諸衆生作大利益。且令汝等各各而往,不用同行。我亦往優樓頻螺聚落,爲利益故。[392]

   所以佛教的弘傳也離不開佛弟子。如大迦葉,曾管理五大精舍,帶領諸多比丘修頭陀行,佛陀生前曾讓半座及與袈裟,佛陀涅槃後,大迦葉深受僧團與廣大信衆的尊敬、擁戴。佛陀在經中無數方便贊歎大迦葉,如《增·莫畏品·第五經》中佛說“迦葉多所饒益,爲世人民作良友福田”,“今迦葉比丘勝過去時比丘之衆”,所以佛陀囑法于大迦葉,甚至令大迦葉“留住在世,彌勒佛出世然後取滅度”。[393]也正是大迦葉在佛陀滅度後,爲正法久住而發起、組織了第一次結集,使佛說的經律二藏得以流傳至今、澤被後世。

   舍利弗智慧第一、辯才無礙,經常代佛說法、教化比丘,同時能降伏外道。如《雜·六叁八經》中佛說:“若彼方有舍利弗住者,于彼方我則無事。”[394]目犍連神通第一,堪能降伏天龍。佛陀在《分別聖谛經》中盛贊二人說:

   舍梨子比丘能以正見爲導禦也,目乾連比丘能令立于最上真際,謂究竟漏盡。舍梨子比丘生諸梵行,猶如生母;目連比丘長養諸梵行,猶如養母。是以諸梵行者,應奉事供養、恭敬禮拜舍梨子、目乾連比丘。所以者何?舍梨子、目乾連比丘爲諸梵行者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395]

   還有《雜·叁一一經》專門提到富樓那承佛教化後,決意去西方輸盧那教化。而輸盧那人“凶惡、輕躁、弊暴、好罵”,富樓那即使被他們刀杖相加而“善學忍辱”、亦不畏懼。富樓那到了輸盧那後經過教化,在當地“建立五百僧伽藍”,爲佛法弘傳印度西方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396]

   除了以上所說的,還有“上座多聞”的憍陳如、“天眼明徹”的阿那律陀、“勇猛精進”的二十億耳、“通達律行”的優波離、“善說法相”的迦旃延、“多聞總持”的阿難、“善持律行”的羅[目*侯]羅等都能領衆共修、利益世人。[397]

  (叁)自利而利他

   另一方面,自利與利他在時間上有先後關系。聖弟子聽聞佛法之後,生信生解、樂于出離,于是獨身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則能逮得果證、究竟苦邊。而後以究竟法教化有情、利益世間,這是佛教自利、利他的通途。如《傷歌邏經》中佛陀說若沙門自行解脫道、自證解脫道,複爲他人說解脫道,令他人行解脫道、證解脫道,如是“彼爲他說,他爲他說,如是展轉無量百千”,如是“行無量福迹”。[398]又如《周那問見經》中佛陀說:

   周那,若有不自調禦,他不調禦、欲調禦者,終無是處。自沒溺,他沒溺、欲拔出者,終無是處。自不般涅槃,他不般涅槃、令般涅槃者,終無是處。周那,若有自調禦,他不調禦、欲調禦者,必有是處。自不沒溺,他沒溺、欲拔出者,必有是處。自般涅槃,他不般涅槃、令般涅槃者,必有是處。[399]

   經中以溺水作比喻,如果自己尚不會遊泳、尚在水中掙紮,想救他人出水則是決無可能的;只有自己會遊泳了、自保有余,想救他人出水才有可能。所以只有自調禦者才有可能調禦他人,自般涅槃者才有可能令他人般涅槃。

   《雜·六一九經》中也說到自護、護他的相互關系。佛以緣幢馬戲爲喻,師徒兩人要想照顧好對方,首先要照顧好自己。一方照顧好自己了,就不用另一方分心,如此兩人才能都得安樂。這就是經中說的“己自護時即是護他,他自護時亦是護己”。同時,在照顧好自己之余,要兼顧對方,在兩人的合作中,照顧好對方也即是照顧自己,這就是經中說的“護他自護”。就佛弟子來說,“護他自護”即是“不恐怖他、不違他、不害他,慈心哀彼”,而四念處則“自護者修”、“護他者亦修”。[400]佛教之聲聞律是護他而自護,如四念處等叁十七道品是自護而護他,可見自護與護他是相輔相成的。

   根據以上所說,于佛法中自得究竟利益者,才有可能給別人帶來究竟的利益。即使如此,尚在學地的聲聞弟子自己勤修叁學,在自護、自利的同時,也能護他、利他,只是不究竟而已。所以我們決不能斷然認定獨自靜處專修的人是自私自利的自了漢,一者他將來可以說法利生,二者即使將來無緣說法,單是他個人精誠踐行佛陀的解脫道教法也是了不起的身教,能成爲佛弟子中無數具慚愧心者的修學榜樣。如《娑雞帝叁族姓子經》中佛陀說自己但“爲自現法樂居故”、“爲慈愍後生人故”等二義而獨居林中,前義爲佛自利,後義爲佛以身教利他,使“有後生人效如來住無事處、山林樹下”。[401]又如大迦葉也以此二義終生持頭陀行,即一爲自己“現法得安樂住”,“複爲未來衆生而作大明”,使後世有聞者“淨心隨喜,長夜皆得安樂饒益”。佛陀因此贊歎他“長夜多所饒益,安樂衆生,哀愍世間,安樂天人”。[402]其它經中佛陀說“其有歎說諸頭陀行者,則爲歎說我已”、“其有毀辱諸頭陀行者,則爲毀辱我已”,[403] “此頭陀行在世者,我法亦當久在于世”,[404] “迦葉比丘勝過去諸聲聞,其能如迦葉比丘者,此則上行”。[405]

   又如《羅摩經》中佛說比丘集坐當行二事:“一曰說法,二曰默然”。[406] “說法”即是利他而自利,“默然”則是自利而利他。佛陀的出家比丘雖說有二種:人間遊行之比丘與長住阿蘭若之比丘,對于世間人,前者或側重于言教,後者或側重于身教。但就自知、自覺、自作證的自力解脫的佛教來說,身教比言教更能讓人生信起敬。那些不求出離、貪著名聞利養、短視無智者妄加斥責頭陀行者乃至聲聞阿羅漢爲自了漢、爲不究竟,真是讓人欲哭無淚,直歎是末法的悲哀。

  四、世出世中道

  佛教由出世得自解脫,由在…

《原始佛教之中道 第七章 世出世中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