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男女哉?[379]
阿难在佛陀般涅槃后,不习远离,多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私、国王大臣、种种沙门外道往来问讯,有跋阇子比丘为使阿难生厌离心而说偈“静住空树下,心思于涅槃,坐禅莫放逸,多说何所作”,阿难因此“独处精进”、不放逸住,很快就证得阿罗汉果。[380]
南传《爱尽小经》中佛陀说“一切法实不值于贪著”,[381]只有出离一切法,才能得究竟的解脱。所以佛陀说“十想之中,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最为第一”。[382]佛弟子由明见世间种种过患而离欲断贪、远离世俗、乐居闲静,这样才能即生解脱。
三、佛与声闻弟子之在世利生
佛陀三十五岁成道,世寿八十,说法四十五年。根据经律,佛陀游行教化主要是以摩揭陀国与憍萨罗国为中心的中印度地区,又北至迦毗罗卫,西至摩偷罗,南至憍赏弥,佛陀足迹遍及恒河两岸。而其常随弟子之千二百五十人,皆是大阿罗汉。其声闻弟子如大迦旃延传法至南方阿槃提国,富楼那则弘扬至西方输卢那,令佛教远播各地。佛及其诸多声闻弟子虽然成就出世解脱,但为慈愍众生,在世时也积极弘法利生。
(一)佛之在世利生
经律中都说到佛陀于菩提树下成道之初,自思佛法甚深、难解难知,非愚者所能了达,所以默不说法。[383]后来由梵天劝请,佛陀以佛眼观察世间,发现众生有少垢有多垢、有根利有根钝、有易度有难度,如水中莲花,有水中的、有齐水的、有出水的。也就是说如果佛陀说法,虽然有人闻后不能信解乃至诽谤,但还是有人闻后能信解受持能未来得解脱,也有人闻后能信解受持能即生解脱,佛陀因此决定说法利生。[384]
经中佛说到如来出世必行五事:“一者当转*轮,二者当度父母,三者无信之人立于信地,四者未发菩萨意使发菩萨心,五者当授将来佛决。”[385]五事中除了度化父母外,还要遍转*轮让无信人生信、已生信者求取正觉、为当正觉者授佛决,即广度众生,使佛法于世间不绝。佛陀广为人天说法,利及天龙八部,说完“即于彼没”,对方甚至“莫知我谁”。[386]
佛陀教化世人总有三种示现教化[387],一是神足通,能调伏难调者,使无信者生信、已信者得坚固;二是他心通,能使无惭愧者生惭愧、有惭愧者得安乐;三是教诫,通过说法教化使断有漏成无漏。另外《杂·九〇九经》中又说到佛陀以三法调御世人,一是柔软,二是刚强,三是柔软刚强。如果此三种方式仍不能调伏者,佛陀则随缘放舍,“不复与语、不复教授、不复教诫”。[388]
佛陀虽然主张远离军政,但为了百姓苍生与社会福祉,也随缘教化诸王要“以法治国,莫以非法”。佛教是和平主义者,对于战争,佛陀也随缘劝阻。如阿阇世王意欲攻打跋祇国时先派大臣禹舍前来求教佛陀,佛陀为避参与军政之嫌,而通过与阿难对答说出跋祇国之七法,以此一时打消阿阇王征战之心。[389]至流离王出兵征伐佛陀亲族迦毗罗越城时,佛陀顾念亲族,才于流离王进军路途中的枯树下静坐,流离王下马礼敬佛陀后问佛陀为何不坐在枝叶繁茂的树下却选择一棵枯树?佛陀告诉流离王:“亲族之荫,故胜外人”。此流离王虽是释迦族婢女所生,但与释迦族名义上也有亲族关系,即使两国有些不和,彼此还应胜于外人。流离王敬佛故,领军原路返回。佛陀以此二退流离王,但至第三次,佛陀觉得“释种今日宿缘已熟,今当受报”,放弃再次阻止流离王。[390]
(二)声闻弟子之在世利生
佛陀除了自己说法利生,也广劝弟子在世弘法,如《杂·三四八经》中佛陀教导比丘说“当观自利、利他,自他俱利”。[391]佛陀自觉悟十二缘起而成佛,亦为他人说十二缘起令得解脱。佛弟子之自利,即依十二缘起、四圣谛等自求解脱、自证涅槃。佛弟子之利他,即为人说十二缘起、四圣谛而令他人生信生解、令得解脱、令证涅槃。既自利也利他,是为自他俱利。佛陀最初在度化耶舍、富楼那等六十比丘成阿罗汉后,即告诉他们说:
我今与汝,于一切天、人系缚之中而得解脱。汝等各可随诣诸方,为诸众生作大利益。且令汝等各各而往,不用同行。我亦往优楼频螺聚落,为利益故。[392]
所以佛教的弘传也离不开佛弟子。如大迦叶,曾管理五大精舍,带领诸多比丘修头陀行,佛陀生前曾让半座及与袈裟,佛陀涅槃后,大迦叶深受僧团与广大信众的尊敬、拥戴。佛陀在经中无数方便赞叹大迦叶,如《增·莫畏品·第五经》中佛说“迦叶多所饶益,为世人民作良友福田”,“今迦叶比丘胜过去时比丘之众”,所以佛陀嘱法于大迦叶,甚至令大迦叶“留住在世,弥勒佛出世然后取灭度”。[393]也正是大迦叶在佛陀灭度后,为正法久住而发起、组织了第一次结集,使佛说的经律二藏得以流传至今、泽被后世。
舍利弗智慧第一、辩才无碍,经常代佛说法、教化比丘,同时能降伏外道。如《杂·六三八经》中佛说:“若彼方有舍利弗住者,于彼方我则无事。”[394]目犍连神通第一,堪能降伏天龙。佛陀在《分别圣谛经》中盛赞二人说:
舍梨子比丘能以正见为导御也,目乾连比丘能令立于最上真际,谓究竟漏尽。舍梨子比丘生诸梵行,犹如生母;目连比丘长养诸梵行,犹如养母。是以诸梵行者,应奉事供养、恭敬礼拜舍梨子、目乾连比丘。所以者何?舍梨子、目乾连比丘为诸梵行者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395]
还有《杂·三一一经》专门提到富楼那承佛教化后,决意去西方输卢那教化。而输卢那人“凶恶、轻躁、弊暴、好骂”,富楼那即使被他们刀杖相加而“善学忍辱”、亦不畏惧。富楼那到了输卢那后经过教化,在当地“建立五百僧伽蓝”,为佛法弘传印度西方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396]
除了以上所说的,还有“上座多闻”的憍陈如、“天眼明彻”的阿那律陀、“勇猛精进”的二十亿耳、“通达律行”的优波离、“善说法相”的迦旃延、“多闻总持”的阿难、“善持律行”的罗[目*侯]罗等都能领众共修、利益世人。[397]
(三)自利而利他
另一方面,自利与利他在时间上有先后关系。圣弟子听闻佛法之后,生信生解、乐于出离,于是独身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则能逮得果证、究竟苦边。而后以究竟法教化有情、利益世间,这是佛教自利、利他的通途。如《伤歌逻经》中佛陀说若沙门自行解脱道、自证解脱道,复为他人说解脱道,令他人行解脱道、证解脱道,如是“彼为他说,他为他说,如是展转无量百千”,如是“行无量福迹”。[398]又如《周那问见经》中佛陀说:
周那,若有不自调御,他不调御、欲调御者,终无是处。自没溺,他没溺、欲拔出者,终无是处。自不般涅槃,他不般涅槃、令般涅槃者,终无是处。周那,若有自调御,他不调御、欲调御者,必有是处。自不没溺,他没溺、欲拔出者,必有是处。自般涅槃,他不般涅槃、令般涅槃者,必有是处。[399]
经中以溺水作比喻,如果自己尚不会游泳、尚在水中挣扎,想救他人出水则是决无可能的;只有自己会游泳了、自保有余,想救他人出水才有可能。所以只有自调御者才有可能调御他人,自般涅槃者才有可能令他人般涅槃。
《杂·六一九经》中也说到自护、护他的相互关系。佛以缘幢马戏为喻,师徒两人要想照顾好对方,首先要照顾好自己。一方照顾好自己了,就不用另一方分心,如此两人才能都得安乐。这就是经中说的“己自护时即是护他,他自护时亦是护己”。同时,在照顾好自己之余,要兼顾对方,在两人的合作中,照顾好对方也即是照顾自己,这就是经中说的“护他自护”。就佛弟子来说,“护他自护”即是“不恐怖他、不违他、不害他,慈心哀彼”,而四念处则“自护者修”、“护他者亦修”。[400]佛教之声闻律是护他而自护,如四念处等三十七道品是自护而护他,可见自护与护他是相辅相成的。
根据以上所说,于佛法中自得究竟利益者,才有可能给别人带来究竟的利益。即使如此,尚在学地的声闻弟子自己勤修三学,在自护、自利的同时,也能护他、利他,只是不究竟而已。所以我们决不能断然认定独自静处专修的人是自私自利的自了汉,一者他将来可以说法利生,二者即使将来无缘说法,单是他个人精诚践行佛陀的解脱道教法也是了不起的身教,能成为佛弟子中无数具惭愧心者的修学榜样。如《娑鸡帝三族姓子经》中佛陀说自己但“为自现法乐居故”、“为慈愍后生人故”等二义而独居林中,前义为佛自利,后义为佛以身教利他,使“有后生人效如来住无事处、山林树下”。[401]又如大迦叶也以此二义终生持头陀行,即一为自己“现法得安乐住”,“复为未来众生而作大明”,使后世有闻者“净心随喜,长夜皆得安乐饶益”。佛陀因此赞叹他“长夜多所饶益,安乐众生,哀愍世间,安乐天人”。[402]其它经中佛陀说“其有叹说诸头陀行者,则为叹说我已”、“其有毁辱诸头陀行者,则为毁辱我已”,[403] “此头陀行在世者,我法亦当久在于世”,[404] “迦叶比丘胜过去诸声闻,其能如迦叶比丘者,此则上行”。[405]
又如《罗摩经》中佛说比丘集坐当行二事:“一曰说法,二曰默然”。[406] “说法”即是利他而自利,“默然”则是自利而利他。佛陀的出家比丘虽说有二种:人间游行之比丘与长住阿兰若之比丘,对于世间人,前者或侧重于言教,后者或侧重于身教。但就自知、自觉、自作证的自力解脱的佛教来说,身教比言教更能让人生信起敬。那些不求出离、贪著名闻利养、短视无智者妄加斥责头陀行者乃至声闻阿罗汉为自了汉、为不究竟,真是让人欲哭无泪,直叹是末法的悲哀。
四、世出世中道
佛教由出世得自解脱,由在…
《原始佛教之中道 第七章 世出世中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