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世出世中道
佛教修行的个人终极目标是超越世间种种烦恼与痛苦,并且只有于世俗五欲六尘生厌、离欲、灭尽,才能达到解脱清净,这带有强烈的出世色彩。但原始佛教所谓的出世并非是指在此世间之外有一永生的天堂可去,而是指在此世间远离对此世间的一切贪著,是出世而不离世。同时,佛陀与诸多声闻弟子慈愍众生故,在世时又辗转各地,极尽方便说法利生、化世导俗,则显示了温馨的济世情怀。但此在世是为了让更多的众生出离世俗的烦恼与痛苦、达到解脱清净,虽然在世却不著世。佛教为了自利,以智慧出世求解脱;为了利他,又以大悲在世度众生。这出世而不离世、在世而不著世,即是原始佛教世出世中道。
一、世间过患
《杂·一三〇七经》中佛陀说“何等为世间?谓五受阴”,[309]也即是说“世间”乃指有情的五蕴身心及其活动。在《杂·二三○经》中佛陀详细地说到,如果离开有情的五蕴身心及其活动,“则无世间”,佛陀“亦不施设世间”。为什么呢?我们所说的“人世间”、“有情世间”,通常是指人等有情的身心活动范围,而此范围内的实质就是种种身心活动。所以说离开有情的五蕴身心及其活动,“则无世间”。另外,有情的生死及烦恼与自身活动密切相关,如果六根攀缘六尘而生贪爱,由此产生种种痛苦与烦恼;如果六根于六尘不生贪爱,而能远离、不著,则能解脱种种痛苦与烦恼。佛陀只有基于有情的五蕴身心及其活动才能解释有情的生死流转与出世解脱,所以离开有情的五蕴身心及其活动,佛陀“亦不施设世间”。[310]如《杂·二三三经》中佛干脆说“云何为世间?谓六内入处”,[311]眼、耳、鼻、舌、身、意等“是世间、世间名、世间觉、世间言辞、世间语说,是等悉入世间数”。[312]佛陀所施设的此世间,就有情个体来讲,即五受阴;但就有情整体来讲,即有情世间。
而经中又随处说五蕴无常,也即世间无常,《杂·二三一经》中佛甚至说“危脆败坏,是名世间”。有情的六根接触外在的六尘时而生六识,根、尘、识三者和合而生触,由触而生诸受、想、行,有情此五蕴身心及其活动都是因缘所生,有生住异灭,不断迁流变化,所以经中说为“危脆败坏”。[313]
有情整体世间一样也是危脆败坏的。如《世纪经?三中劫品》中讲到有情世间有三中劫:一是刀兵劫,人寿十岁时,有七日中彼此相互残杀,死者皆堕地狱中:二是饥饿劫,是时天不降雨、五谷不生,众生饿死者皆堕饿鬼中:三是疾疫劫,此界鬼神放逸淫乱,他方鬼神前来夺人精气、杀之而去,众生死者皆生天上。[314]
由于此等有情的身心及其活动是无常变化的,所以佛陀说世间是苦,如《杂·三○六经》:
眼、色缘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此四无色阴、眼、色,此等法名为人,于斯等法作人想、众生、那罗、摩[少/兔]阇、摩那婆、士夫、福伽罗、耆婆、禅头。又如是说:“我眼见色,我耳闻声,我鼻嗅香,我舌尝味,我身觉触,我意识法。”彼施设又如是言说:“是尊者如是名,如是生,如是姓,如是食,如是受苦乐,如是长寿,如是久住,如是寿分齐。”比丘,是则为想,是则为志,是则言说。此诸法皆悉无常、有为、思愿缘生,若无常、有为、思愿缘生者,彼则是苦。又复彼苦生,亦苦住,亦苦灭,亦苦数数出生,一切皆苦。[315]
有情于其身心起种种我见,而此种种我见只是言说、只是想像、只是虚妄。由于此人我是无常、有为、思愿所生的,所以执我为常者由此生苦生恼。经中说“一切皆苦”,是因为有情于此无常的一切生爱生贪,由此生苦生恼。如《杂·三○八经》中佛说:
诸天世人于色染著、爱乐住,彼色若无常、变易、灭尽,彼诸天、人则生大苦;于声、香、味、触、法染著、爱乐住,彼法变易、无常、灭尽,彼诸天、人得大苦住。[316]
有情于五欲六尘生起爱著,是因为五欲六尘能生起诸可意受。但诸受也是无常变化的,如《杂·四七三经》中佛说:“我以一切行无常故,一切诸行变易法故,说诸所有受悉皆是苦”。[317]如果于此五蕴、此无常我爱著越深,由此所生的苦也就越深,因为“若众生所有苦生,彼一切皆以欲为本,欲生、欲集、欲起、欲因、欲缘而苦生”。[318]但有情于此世间沉溺其中不能自拔,于世间苦、苦集、苦灭、苦灭道迹不能如实认知,如《杂·四〇五经》中佛说:“一毛为百分,射一分甚难,观一一苦阴,非我难亦然”。[319]所以众生才会堕入“五趣轮”而“常转不息”、“不知苦之本际”。[320]
二、佛说出世
众生之所以在三界、五趣中轮回,是因为于五蕴起我想、起贪爱,而不得解脱。如《杂·一二二经》中佛说于五蕴“染著缠绵”者“名曰众生”。[321]为了断除弟子对五蕴世间的贪著,佛陀说“彼一切当观皆是魔所作”。[322]魔者,不仅能恐怖人,还能害人、夺人性命。若于五蕴贪爱,即有恐怖,有生老病死苦,是故说五蕴是魔所作。若于五蕴身心染著缠绵,即是“入于魔手”。[323]因为贪著五蕴令众生生死轮回,故佛陀又说五蕴等“一切皆是死法”。[324]又五蕴等法是无常、有为、必当坏灭故,佛陀又说于五蕴等“一切当观皆是断法”。[325]
佛教正是通过对五蕴、十二处、有情世间观察无常、苦、空、无我,由此离欲断贪、远离军政、乐于闲静而成就出世解脱。如《别译杂·三一一经》中世尊说偈:“除五欲受阴,弃舍于五盖,增进修五根,成就五分身,如是之比丘,超渡生死海。”[326]
(一)离欲断贪
佛在《杂·二六七经》中说:“众生于无始生死,无明所盖,爱结所系,长夜轮回生死,不知苦际”。众生因为无明与贪爱,贪著五蕴而为五蕴所转,“譬如狗绳系著柱”,“若住、若卧,不离于柱”。[327]要出离轮回、解脱生死,无非是要众生于五欲六尘不生贪著。如《杂·二八经》中佛说于五蕴能“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正解脱”,比丘由此得“见法涅槃”。[328] “修八圣道”亦是“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329]于五蕴“生厌、离欲”,即是于五蕴不乐、不赞叹、不取、不著。[330]要做到不取不著,那就要于五蕴观无常、苦、空、非我等,由此成就出世间法。而“出世间者,是名无漏法”。[331]
1。男女欲贪
世人每每为爱冲昏了头脑,却不知由爱生苦,如《爱生经》中佛说:“若爱生时,便生愁戚、啼哭、忧苦、烦惋、懊恼”。[332]佛陀说男女之贪爱为“缚著牢狱,无有解已”,令人“今世后世回转五道”,“不至永寂”。[333]之所以有此系缚,就在于“贪”。如舍利弗在《杂·二五○经》中说,非六根能系六尘,也非六尘能系六根,而“于其中间,若彼欲贪,是其系也”,此“贪”犹如缚系二牛之“轭鞅”,令牛不得自在。[334]所以佛在《杂·九○三经》中说“如是一切法,有为、无为,离贪欲法最为第一”。[335]对于恒习淫欲、不自悔过反向人自誉者,佛陀说此人“如猪”。[336]佛陀在《增·安般品之二?第六经》中说“贪淫如时雨,于欲无厌足,乐少而苦多,智者所屏弃”。[337]
佛陀为了避免比丘对女人的贪缘,甚至制戒规定比丘若单独与女人说法不得过五、六语。[338]《增·邪聚品·第八经》中说到有一比丘欲心炽盛、不乐梵行,想要舍戒还俗。佛陀为说女人五恶[339],修不净观能断除欲贪,又为说暇满人生难得,而人命极短、不过百岁。比丘闻法后如理思惟、精进修行,便证阿罗汉果。[340]又如《增·放牛品·第四经》中说到象舍利弗“精进多闻”、“性行柔和”、“说法无厌足”,“先有五通”、“有大神力”、“威德无量”,却令人意外地还俗了,去亲近女人,见到阿难后“极怀惭愧”、“独处而坐”。佛陀说他是“宿行所牵”,七日后还会回到僧团中出家而后“尽有漏成无漏行”。果如其言,象舍利弗七日后重新出家并很快证阿罗汉果。[341]又如难陀对孙陀利女念念不忘,“欲心炽然,不能自禁”,想要还俗。佛陀为了消除他对孙陀利女的贪著,即以神通显现了五百天女,告诉难陀如果他“善修梵行”,佛陀为他作证,来世得此五百天女。难陀遂淡忘孙陀利女,为了五百天女而修梵行。佛陀又为了断除难陀对天女的贪著,以神通显现了阿鼻地狱的惨状,狱卒告诉难陀在他生天命终后将堕此地狱中。难陀听说后非常恐惧,向佛忏悔,随后住闲静处、勤修梵行,不久即证得阿罗汉果。[342]
2。断利养心
除了上文说的男女欲贪,修行人还有一个重大障碍,那就是名闻利养。佛陀在《增·一入道品·第九经》中说“受人利养甚重不易,令人不得至无为之处”,因为贪著利养能断人皮,“以断皮,便断肉;以断肉,便断骨;以断骨,便彻髓”。[343]
如《增·一入道品·第十经》中说有师利罗[344]比丘刚开始行头陀行,得定有神通,能至天帝宫,因此有大名称有大利养,如蒲呼国王“以百味之食日来给与”。后来由于贪著利养,渐舍头陀行,退失神通。再后来还俗做屠夫,杀生无数,“身坏命终生地狱中”。[345]又如《增·马血天子问八政品·第四经》中佛陀说提婆达兜于佛法中“竟不获智慧、三昧,亦复不具戒律之法”,因为他“贪著利养,由此利养,向他自誉,毁呰他人”,又“以此三昧心向他自誉:我今得定,余人无定”,既贪著名闻利养,又生贡高我慢。[346]后来提婆达兜听说瓶沙王乘七百车朝暮问讯世尊并日供七百釜饮食,因为利养故生嫉妒心,他便退失神通。[347]
外道如尼揵子见佛陀及其弟子利养丰厚,如是兴谤说“沙门瞿昙知于幻…
《原始佛教之中道 第七章 世出世中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