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原始佛教之中道 第六章 精进中道

  第六章 精进中道

  精进,又译作精勤、勤,即为了成办而热忱做事、不懈努力。古印度外道中有的基于各种邪见否认精进,认为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佛教则说业力,注重精进,佛弟子要想成就解脱就必须断恶修善、不懈努力。精进支为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之一,能资助一切善法,贯穿修行解脱的整个过程。正精进在八正道中又译作正方便,即是说除了应有的不懈努力外,还应当不急不缓、不取不著,注重劳逸结合,另外要方法得当、能善加运用,避免事倍功半、徒劳无功、反招损害,这就是精进中道。

  一、外道“无精进”说

  古印度诸多外道中,有道德虚无论者通过否认善恶业而否定精进,有断灭论者通过否认业果而否定精进,有定命论者通过定时自然解脱而否定精进,有无因论者通过本性决定一切而否定精进。现依南传经典分述如下:

  (一)道德虚无论者

   道德虚无论者认为自作种种恶业、教人作种种恶业,这本身并非恶业,因为业之“恶”只是人们的观念而已,其实并不真实存在。如经:

   因有何,由取于何,由现贪于何,而起如是之见:自作、令他作、截、令截、煮、令煮、苦、令苦、恼、令恼、胁、令胁、杀、盗、穿墙、掠夺、偷夺、断阻道路、许往他之妻、妄语,虽如是作亦非作恶。以利刃之轮宝,作此地上之生类为一肉聚、一肉块,此因缘故,无恶、无招恶。虽往恒河之南岸自杀、令他杀、截、令他截、煮、令他煮,此因缘故,无恶、无有招恶。虽往恒河之北岸,自布施、令他布施、供施、令供施,此因缘故,无福、无招福。虽以布施、调御、禁戒、实语,亦无福、无招福报耶?[270]

   如经中外道说,即使坏事做尽,也“无恶、无招恶”,因为没有“恶”业,也就自然没有恶报了;即使修尽善法,也“无福、无招福”,因为没有“福”业,也就自然没有“福”报了。道德虚无论者通过否认业的善恶而否定业果,那以断恶修善为内容的“精进”自然也就毫无意义了。

  (二)断灭论者

   断灭论者否认有前后世有轮回,认为有情在这一期生命结束以后都还归于四大而无所有。如经:

   因有何,由取于何,因现贪于何,而起如是之见:无施,无供施,无烧施,无善恶业之果报。无此世,无他世,无母,无父,无生死之众生。于世间沙门、婆罗门无有自证知、现证、宣说此世、他世正到正趣者。四大和合之士夫,命终之时,地还归于地身,水还归于水身,火还归于火身,风还归于风身,诸根转入于虚空。以四人载死人于舆床而往,乃至火葬场,虽语其骨成为鸽色,供物成灰,布施乃愚者之所说,说死后有是虚诳妄说。不论贤者、愚人,身坏而断灭,死后为无有耶?[271]

   此断灭论者不仅否认轮回,还否认业果,如世间的布施报、善恶报、孝逆父母报及出世的涅槃解脱报。否认了业果,也即否定了个人为业果所作的种种努力。

  (三)定命论者

   定命论者认为有情由七种元素所构成,即地、水、火、风、苦、乐、命等。此七种元素是独立的、不变的、自然而有的,相互不能影响。所以用刀将别人的头截下时并没有丝毫伤害他的“命”,实际情况只是这刀在“命”等七元素之空隙间经过了一下而已。如经:

   以何为七耶?地身、水身、火身、风身、苦、乐、命是。此七身乃非作,非作之所作,非化,非化者,非令生,如柱之立坚固而住,不动,不转变,不相互逼迫,不能相互乐、苦、乐苦。以利刀截其头亦不害其命,以刀入其七身之间。复以百四十万之生门为始,有七百、六百之生门,五百业、五业、三业、一业、半业、六十二道、六十二内劫、六种族、八人地、四千九百活命、四千九百出家、四千九百龙家、二千根、三千地狱、三十六尘界、七想胎、七无想胎、七节胎、七天、七人、七鬼、七池、七险、七百险、七梦、七百梦、八百四十万大劫之间,不论愚人或贤者,流转轮回后,以究竟苦之边际。于此间,谓无有“因我此持戒、禁戒、苦行、梵行,令熟未熟之业,继续忍受已熟之业至灭尽”。以桀可量乐、苦,于轮回中无有边际,无有增减、消长。譬如掷缕丸之散解,不论愚人或贤者,而散解乐、苦。[272]

   由此常恒不变的“七身”所构成的有情,会经历定量的种种生门、种种业、种种道、种种族、种种界等,一旦轮回时间达到八百四十万大劫,无论智愚贤恶,最后都自然解脱。而在此前,没有任何人凭借持戒、苦行、梵行等能使解脱的时间提前,同样也不能使解脱的时间延后。定命论者在此否定了个人的任何努力。

  (四)无因论者

   无因论者认为众生的烦恼是无因无缘的,众生生起烦恼也是无因无缘的;众生的清净是无因无缘的,众生成为清净也是无因无缘的。如经:

   因有何,由取于何,由现贪于何,而起如是之见:众生之杂染乃无因、无缘,众生成为杂染是无因、无缘;众生之清净是无因、无缘,众生成为清净乃无因、无缘。无力、无勤、无人势、无人勇,一切之众生、一切之生类、一切之生、一切之命乃无自在,无力、无勤而决定、结合,依本性而转变,于六种姓[273]受苦乐耶?”[274]

   为什么都是无因无缘呢?他们认为一切众生“无自在、无力、无勤”,这又是因为一切众生及众生的一切都已经决定了,只是按照其本性而相续、转变,在六种人中受苦乐。所以无因论者的本质还是定命论者,以此否认个人的任何努力。

  二、佛说精进

  精进的内容即四正勤,四如意足中有精进如意足,五根中有精进根,五力中有精进力,七觉支中有精进觉支,八正道中有正精进。在三十七助道品中,其它各支无不以精进支为助而得以圆满成就,所以精进在佛教修学实践中是不可或缺的。

   精进虽然有足、根、力、觉、道的区别,但其内容都是四正勤。四正勤又说为四正断、四意断。如《杂?六四七经》中说精进根,即“已生恶不善法令断”、“未生恶不善法不起”、“未生善法令起”、“已生善法住不忘”,[275]即是于断恶修善精勤不懈。

   精进在佛教解脱教法里,是贯穿始终的。精进在八正道中又作正方便,八正道中以正见为首,以正念、正方便为助而成就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定。正方便如同正见、正念一样是贯穿始终的,如《圣道经》中说:“欲断邪见成就正见,是谓正方便”,正志、正语、正业、正命亦复如是。[276]

  (一)精进之相

   关于正方便之身行心行,《杂?七八四经》中说“谓欲、精进、方便、出离、勤竞、堪能、常行不退”。[277]其中“出离”,即是说心不旁骛、专心于法。如佛陀在《杂?六二三经》中曾说持油钵喻,一个人持满钵油在世间美色及大众中过,复有另一人持刀跟在其后,如果前者漏失一滴油,后人即杀之。前人为保性命,于世间美色及大众中徐步前进、不敢左右顾视。佛陀说比丘修四念处当摄心如是。[278]精进能对治懈怠,心于善法能起意乐,终不舍离,并为成就而心性勇悍、力求圆满。《杂?一二五二经》中提到离车族人为了防止摩揭陀王阿阇世乘机来犯,睡眠时头枕木枕,常自警醒,阿阇世王终无机可乘。佛陀以此比喻,要比丘精进、不放逸住,不要让恶魔波旬有机可乘。此经中说到精进之相:“肌肤损瘦,筋连骨立,精勤方便,不舍善法。”[279]日常比丘之精进相,则如《杂?五〇三经》中说:

   若此比丘昼则经行、若坐,以不障碍法自净其心;初夜若坐、经行,以不障碍法自净其心;于中夜时,出房外洗足,还入房右胁而卧,足足相累,系念明相,正念正知,作起思惟;于后夜时,徐觉徐起,若坐亦经行,以不障碍法自净其心。目揵连,是名比丘殷勤精进。[280]

   日常精进之相,则是于昼三时夜二时,若坐禅若行禅,自净其心。即使中夜睡眠,也应当吉祥卧,系念明相,作起思惟。在《杂?二七五经》中,佛陀说到难陀关闭根门、饮食知量,而能于夜间精勤修习。[281]

   在《十上经》中佛陀则说到日常精进有八个方面,即所谓“八精进”,如入村乞食无论是“不得食还”还是“乞食得足”,无论是“有执事”还是“欲执事”,无论是“有行来”还是“欲行来”,无论是“遇患时”还是“患得小差”,比丘都应起念“今宜精进坐禅、经行”,尽一切努力把握当下、及时起修。[282]

   精进之念又往往是通过念死、无常来提起的。有比丘说意想自己仅命存七日而念死,佛陀说此为“放逸之法”。其他或有比丘意想自己命存六日、五日、四日、三日、二日、一日乃至抟食间而念死,佛陀也说此等“皆是放逸之行”。而唯有如婆迦利比丘,观身不净,于出入息间思惟佛法,“此则名为思惟死想”,是故佛陀说“当于出入息中思惟死想”。[283]

  (二)精进得解脱

   外道“无精进”说必然导致懈怠、放逸,于是恶法转增、善法消减,无明生爱,不离热恼,不得解脱。即使能亲近三宝、听闻佛法的善男信女,如果平日懈怠、放逸,也必然障碍解脱。对于放逸、懈怠者,有些人表现为贪睡。《增?须陀品?第二经》中说一比丘在闻佛说法时,向佛舒脚而睡,佛当众呵斥他,说他会五百世做龙,而赞叹另一端坐思惟的八岁沙弥,说他七日后当得四神足等上人法。[284]另外如阿那律,也是在佛陀为大众说法时睡着了,佛陀当即问他:“汝畏王法及畏盗贼而作道乎?”[285]佛陀此问意在警醒他出家后不应当贪著睡眠。神通第一的尊者大目犍连也曾在独处静坐时著于睡眠,佛陀在定中以神通唤醒他,劝导他“莫计床乐、眠卧安快”,因此特意说了种种方便以克服睡眠的《长老上尊睡眠经》。[286]

   佛陀无数方便呵斥懈怠、赞叹精进、劝行精进,如《增?善知识品?第六经》:

   若有人懈惰,种不善行,于事有损。若能不懈惰、精进者,此…

《原始佛教之中道 第六章 精进中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