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說修也。
雲何身苦我說不修?若修身苦,惡不善法轉增、善法轉減者,如是身苦我說不修。雲何身苦我說修耶?若修身苦,惡不善法轉減、善法轉增者,如是身苦我說修也。
雲何心樂我說不修?若修心樂,惡不善法轉增、善法轉減者,如是心樂我說不修。雲何心樂我說修耶?若修心樂,惡不善法轉減、善法轉增者,如是心樂我說修也。
雲何心苦我說不修?若修心苦,惡不善法轉增、善法轉減者,如是心苦我說不修。雲何心苦我說修耶?若修心苦,惡不善法轉減、善法轉增者,如是心苦我說修也。[259]
八正道是爲了斷惡修善、盡有漏得無漏而施設的解脫中道,所以無論身行心行當下是苦是樂,只要能斷惡修善、趣向解脫,即與八正道相應。正如前文所說,有欲樂佛所呵斥,有欲樂佛所贊歎。又如《受法經》中佛說,有“受法現苦當來受樂報”,也有“受法現苦當來受苦報”。[260]爲隨順世間人尊崇苦行,佛陀也說“自宗苦行”,如南傳《增支部》:
若有人已斷當燒盡之惡不善法,除根如無本之多羅樹,令歸滅于無,而爲未來不生之法,我稱如是之人爲苦行者。師子!如來已斷當燒盡之惡不善法,除根如無本之多羅樹,令歸滅于無,而爲未來不生之法。師子!有此事由,依此事由之故,正說者謂我:“沙門瞿昙爲苦行者,而說苦行之法,以教弟子。”[261]
經中佛陀以斷盡惡不善法爲“苦行”,以其難行故。又如僧團中以大迦葉爲主的頭陀行者在生活方式上雖然明顯偏向勤苦,而佛陀時常以無數方便贊歎大迦葉及頭陀行,如《雜?一一四一經》:
佛告迦葉:“汝觀幾種義,習阿練若、贊歎阿練若,糞掃衣……乞食、贊歎糞掃衣……乞食法?”
迦葉白佛言:“世尊,我觀二種義:現法得安樂住義,複爲未來衆生而作大明。未來世衆生當如是念:過去上座六神通,出家日久,梵行純熟,爲世尊所歎、智慧梵行者之所奉事,彼于長夜習阿練若、贊歎阿練若,糞掃衣……乞食、贊歎糞掃衣……乞食法。諸有聞者,淨心隨喜,長夜皆得安樂饒益。”
佛告迦葉:“善哉!善哉!迦葉,汝則長夜多所饒益,安樂衆生,哀愍世間,安樂天人。”佛告迦葉:“若有毀呰頭陀法者,則毀于我;若有稱歎頭陀法者,則稱歎我。所以者何?頭陀法者,我所長夜稱譽贊歎。”[262]
大迦葉爲自己現世安樂及爲將來衆生“作大明”而終生行持頭陀行。但頭陀行過于勤苦,只有少數知足寡欲者能依此入道,而另外一些人如果一開始就修頭陀行,可能相反會成爲障道因緣。所以佛陀雖然對大迦葉及頭陀行贊歎有加,但並沒有因此製戒、沒要求所有比丘都行持頭陀行。
即使修行勤苦如頭陀行,但爲了資益身心、增上修道,佛陀以衣物、飲食、臥具、湯藥爲出家衆四種基本的生活資具,此即四依法。如《清淨經》中佛說:
諸比丘,我所製衣,若冢間衣、若長者衣、粗賤衣,此衣足障寒暑、蚊虻,足蔽四體。諸比丘,我所製食,若乞食、若居士食,此食自足;若身苦惱,衆患切已,恐遂至死,故聽此食,知足而已。諸比丘,我所製住處,若在樹下、若在露地、若在房內、若樓閣上、若在窟內、若在種種住處,此處自足,爲障寒暑、風雨、蚊虻,下至閑靜懈息之處。諸比丘,我所製藥,若大小便、酥油、蜜、黑石蜜,此藥自足;若身生苦惱,衆患切已,恐遂至死,故聽此藥。[263]
佛陀同時要求弟子于此能知足常樂,不得生起貪著之心,不得非法求取,依四依法遠離邪命、正命自活。如《聖道經》中佛說邪命與正命:
雲何邪命?若有求無滿意,以若幹種畜生之咒,邪命存命,彼不如法求衣被,以非法也;不如法求飲食、床榻、湯藥諸生活具,以非法也,是謂邪命。
雲何正命?若不求無滿意,不以若幹種畜生之咒,不邪命存命,彼如法求衣被,則以法也;如法求飲食、床榻、湯藥諸生活具,則以法也,是謂正命。[264]
在《雜阿含經》中舍利弗比較詳細地說到各種邪命,如有沙門、婆羅門“明于事者”[265]、“明于橫法”[266]等“下口食”,有“仰觀星曆”等“仰口食”,有“爲他使命”等“方口食”,有“爲諸醫方,種種治病”等“四維口食”。此等邪命,佛弟子皆遠離。[267]
另一方面,對于提婆達爲標榜苦行而提出五法,佛陀則指斥他以此“欲斷四聖種”,如《四分律》:
時,提婆達即以五法教諸比丘言:“世尊無數方便歎譽頭陀、少欲知足、樂出離者,我等今有五法,亦是頭陀、少欲知足、樂出離勝法:我等盡形壽乞食,盡形壽著糞掃衣,盡形壽露坐,盡形壽不食酥、鹽、魚及肉。”
爾時,衆多比丘聞提婆達以五法如是教諸比丘、令其信樂,廣說如上。諸比丘聞已,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佛告諸比丘:“提婆達今日欲斷四聖種。何等四?我常以無數方便說衣服趣得知足,我亦歎說衣服趣得知足;我亦以無數方便說飲食、床臥具、病瘦醫藥趣得知足,亦歎說飲食、床臥具、病瘦醫藥趣得知足。比丘當知,提婆達今日欲斷四聖種。”[268]
提婆達的五法表面上比佛陀的四依法更爲“苦行”,但不必然導向解脫,同時是提婆達爲了沽名釣譽、分裂僧團、貪求信衆更多供養而行的“僞善”。佛陀心中自是一目了然,所以沒有接受這五法而要求僧團全體遵守。
總之,對于世人貪著欲樂,佛陀呵欲不淨、贊歎出離;對于外道種種苦行,佛陀則認爲不能以此消盡宿業而盡苦邊。雖然這些欲樂與苦行爲佛所呵斥,但同時,有些欲樂與苦行則爲佛所贊歎,其中關鍵就在于能否以此斷惡修善、盡有漏得無漏。這即是原始佛教的苦樂中道,這又集中反映爲八正道。佛陀的人間解脫之道,一方面遠離屬“下賤業”、“凡人所行”的“著欲樂”,另一方面遠離“非賢聖求法”、“無義相應”的“自煩自苦”,而取于中道即八正道,在正見的指導下過著知足常樂、正命而活、清淨智慧的生活。[269]
《原始佛教之中道 第五章 苦樂中道》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