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我说修也。
云何身苦我说不修?若修身苦,恶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者,如是身苦我说不修。云何身苦我说修耶?若修身苦,恶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者,如是身苦我说修也。
云何心乐我说不修?若修心乐,恶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者,如是心乐我说不修。云何心乐我说修耶?若修心乐,恶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者,如是心乐我说修也。
云何心苦我说不修?若修心苦,恶不善法转增、善法转减者,如是心苦我说不修。云何心苦我说修耶?若修心苦,恶不善法转减、善法转增者,如是心苦我说修也。[259]
八正道是为了断恶修善、尽有漏得无漏而施设的解脱中道,所以无论身行心行当下是苦是乐,只要能断恶修善、趣向解脱,即与八正道相应。正如前文所说,有欲乐佛所呵斥,有欲乐佛所赞叹。又如《受法经》中佛说,有“受法现苦当来受乐报”,也有“受法现苦当来受苦报”。[260]为随顺世间人尊崇苦行,佛陀也说“自宗苦行”,如南传《增支部》:
若有人已断当烧尽之恶不善法,除根如无本之多罗树,令归灭于无,而为未来不生之法,我称如是之人为苦行者。师子!如来已断当烧尽之恶不善法,除根如无本之多罗树,令归灭于无,而为未来不生之法。师子!有此事由,依此事由之故,正说者谓我:“沙门瞿昙为苦行者,而说苦行之法,以教弟子。”[261]
经中佛陀以断尽恶不善法为“苦行”,以其难行故。又如僧团中以大迦叶为主的头陀行者在生活方式上虽然明显偏向勤苦,而佛陀时常以无数方便赞叹大迦叶及头陀行,如《杂?一一四一经》:
佛告迦叶:“汝观几种义,习阿练若、赞叹阿练若,粪扫衣……乞食、赞叹粪扫衣……乞食法?”
迦叶白佛言:“世尊,我观二种义:现法得安乐住义,复为未来众生而作大明。未来世众生当如是念:过去上座六神通,出家日久,梵行纯熟,为世尊所叹、智慧梵行者之所奉事,彼于长夜习阿练若、赞叹阿练若,粪扫衣……乞食、赞叹粪扫衣……乞食法。诸有闻者,净心随喜,长夜皆得安乐饶益。”
佛告迦叶:“善哉!善哉!迦叶,汝则长夜多所饶益,安乐众生,哀愍世间,安乐天人。”佛告迦叶:“若有毁呰头陀法者,则毁于我;若有称叹头陀法者,则称叹我。所以者何?头陀法者,我所长夜称誉赞叹。”[262]
大迦叶为自己现世安乐及为将来众生“作大明”而终生行持头陀行。但头陀行过于勤苦,只有少数知足寡欲者能依此入道,而另外一些人如果一开始就修头陀行,可能相反会成为障道因缘。所以佛陀虽然对大迦叶及头陀行赞叹有加,但并没有因此制戒、没要求所有比丘都行持头陀行。
即使修行勤苦如头陀行,但为了资益身心、增上修道,佛陀以衣物、饮食、卧具、汤药为出家众四种基本的生活资具,此即四依法。如《清净经》中佛说:
诸比丘,我所制衣,若冢间衣、若长者衣、粗贱衣,此衣足障寒暑、蚊虻,足蔽四体。诸比丘,我所制食,若乞食、若居士食,此食自足;若身苦恼,众患切已,恐遂至死,故听此食,知足而已。诸比丘,我所制住处,若在树下、若在露地、若在房内、若楼阁上、若在窟内、若在种种住处,此处自足,为障寒暑、风雨、蚊虻,下至闲静懈息之处。诸比丘,我所制药,若大小便、酥油、蜜、黑石蜜,此药自足;若身生苦恼,众患切已,恐遂至死,故听此药。[263]
佛陀同时要求弟子于此能知足常乐,不得生起贪著之心,不得非法求取,依四依法远离邪命、正命自活。如《圣道经》中佛说邪命与正命:
云何邪命?若有求无满意,以若干种畜生之咒,邪命存命,彼不如法求衣被,以非法也;不如法求饮食、床榻、汤药诸生活具,以非法也,是谓邪命。
云何正命?若不求无满意,不以若干种畜生之咒,不邪命存命,彼如法求衣被,则以法也;如法求饮食、床榻、汤药诸生活具,则以法也,是谓正命。[264]
在《杂阿含经》中舍利弗比较详细地说到各种邪命,如有沙门、婆罗门“明于事者”[265]、“明于横法”[266]等“下口食”,有“仰观星历”等“仰口食”,有“为他使命”等“方口食”,有“为诸医方,种种治病”等“四维口食”。此等邪命,佛弟子皆远离。[267]
另一方面,对于提婆达为标榜苦行而提出五法,佛陀则指斥他以此“欲断四圣种”,如《四分律》:
时,提婆达即以五法教诸比丘言:“世尊无数方便叹誉头陀、少欲知足、乐出离者,我等今有五法,亦是头陀、少欲知足、乐出离胜法:我等尽形寿乞食,尽形寿着粪扫衣,尽形寿露坐,尽形寿不食酥、盐、鱼及肉。”
尔时,众多比丘闻提婆达以五法如是教诸比丘、令其信乐,广说如上。诸比丘闻已,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佛告诸比丘:“提婆达今日欲断四圣种。何等四?我常以无数方便说衣服趣得知足,我亦叹说衣服趣得知足;我亦以无数方便说饮食、床卧具、病瘦医药趣得知足,亦叹说饮食、床卧具、病瘦医药趣得知足。比丘当知,提婆达今日欲断四圣种。”[268]
提婆达的五法表面上比佛陀的四依法更为“苦行”,但不必然导向解脱,同时是提婆达为了沽名钓誉、分裂僧团、贪求信众更多供养而行的“伪善”。佛陀心中自是一目了然,所以没有接受这五法而要求僧团全体遵守。
总之,对于世人贪著欲乐,佛陀呵欲不净、赞叹出离;对于外道种种苦行,佛陀则认为不能以此消尽宿业而尽苦边。虽然这些欲乐与苦行为佛所呵斥,但同时,有些欲乐与苦行则为佛所赞叹,其中关键就在于能否以此断恶修善、尽有漏得无漏。这即是原始佛教的苦乐中道,这又集中反映为八正道。佛陀的人间解脱之道,一方面远离属“下贱业”、“凡人所行”的“著欲乐”,另一方面远离“非贤圣求法”、“无义相应”的“自烦自苦”,而取于中道即八正道,在正见的指导下过着知足常乐、正命而活、清净智慧的生活。[269]
《原始佛教之中道 第五章 苦乐中道》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