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情的五蘊身心及其活動以外,別無“一切有”。如此智慧對于不究竟的世人與外道來說,則“非其境界”。
雖說無常色有,但爲了去執離貪,佛陀自己則多行空,同時也沒有如惡取空者否認世間有、真實有,而是空有無礙,如《小空經》中佛說:
我從爾時及至于今,多行空也。阿難,如此鹿子母堂,空無象、馬、牛、羊、財物、谷米、奴婢。然有不空,唯比丘衆。是爲,阿難,若此中無者,以此故我見是空;若此有余者,我見真實有。阿難,是謂行真實空,不顛倒也。[128]
空之巴利語su
atā,與“有”相對,意爲非有或遠離,前爲不真實存在的無有之空,後爲遠離對緣起有貪著的離執之空,空在原始佛教中有這兩種含義。此經中,空與有相對而與無相當,爲無有之空。如何做到空有無礙、空不顛倒呢?那就是像佛陀一樣依真實而說空有。所謂依真實,就是如實,既不顛倒也不增減。如鹿子母講堂,無象馬等而說空無,然有比丘衆等而說有。這空有無礙、空不顛倒,即是中道空。
唯識系如《瑜伽師地論》對于此中道空說得也相當到位,如論:
複次正見圓滿,已見谛迹諸聖弟子,皆能如實越彼邪空,亦能如實入正不空,以世間道及出世道修習空性。其義雲何?謂于此處彼非有故,正觀爲空。若于此處所余有故,如實知有。譬如客舍,于一時間無諸人物,說名爲空;于一時間有諸人物,說名不空;或即此舍由無一類,說名爲空,謂無材木,或無覆苫,或無門戶,或無關鍵,或隨一分無所有故。然非此舍即舍體空,如是自體所依止身,亦名受趣,亦名想趣,亦名思趣。然此自體所依止身,于一時間,由無一類,或受或想,或複思等,一切煩惱、隨煩惱等,說名爲空。于一時間,由有一類,說名不空。或即自體所依止身,于一時間,由無一類,或眼、或耳、或鼻、或舌、或身一分,或意一分,說名爲空。然非自體所依止身,即自身體一切皆空,當知此中總略義者。若觀諸法,所有自性畢竟皆空,是名于空顛倒趣入,亦名違越佛所善說法、毗奈耶。若觀諸法,由自相故,一類是有,一類非有,此有、非有畢竟遠離;又觀有性,于一時間一分遠離,于一時間一分不離,如是名爲于彼空性無有顛倒,如實趣入。[129]
論中說,如法修習空性者,以無故說空,以有故如實說有。譬如客舍一時間無諸人物,說名爲空。若一時間有諸人物,說名不空。而說客舍空,非爲客舍本身不存在。如諸法自相,一類是有,一類非有,而聖者說有非有時能畢竟遠離于有、非有的執著。又對于諸法有類,于一時間,有些遠離,有些不離,這樣才是“于彼空性無有顛倒,如實趣入”。如果認爲諸法“所有自性畢竟皆空”,這也就違越了“佛所善說法、毗奈耶”,“是名于空顛倒趣入”。正如佛陀在經中也說不空,如經:
若諸比丘皆能自攝者,則此世間羅漢不空。[130]
當作是念:我出家學,不虛不空,有果有報,有極安樂,生諸善處而得長壽,受人信施衣被、飲食、床褥、湯藥,令諸施主得大福佑、得大果報、得大光明,當作是學。[131]
佛陀通過宣揚緣起、四谛等根本教法利益人天,製戒以斷惡修善,修定以調伏身心,發慧以斷盡煩惱,因此有四向四果。這些因緣而有的善法果報則“不虛不空”。同樣,那些持邪見、邪戒者因緣而生的惡法果報也不虛不空。正如律典中所說:“假令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132]
真實不存在的,世間說無說空,佛陀也說無說空;對于世間緣起有的而世人執以常的,佛陀也說無說空,如《雜·二七叁經》:
比丘,諸行如幻、如炎,剎那時頃盡朽,不實來實去。是故,比丘,于空諸行當知、當喜、當念,空諸行常恒住、不變易法,空我、我所。譬如明目士夫,手執明燈,入于空室,彼空室觀察。[133]
諸行無常變化,“不實來實去”,所以非“常恒住”、“不變異”之法,非我、我所。此“空行”,在《瑜伽師地論》中同樣解釋地很到位,如論:
複作是念:我于今者,唯有諸根,唯有境界,唯有從彼所生諸受,唯有其心,唯有假名我、我所法,唯有其見,唯有假立,此中可得。除此更無,若過若增,如是唯有諸蘊可得。于諸蘊中,無有常恒堅住主宰,或說爲我,或說有情,或複于此說爲生者、老者、病者及以死者,或複說彼能造諸業,能受種種果及異熟,由是諸行皆悉是空,無有我故,如是名爲由無所得行趣入空行。[134]
對于諸蘊,論中沒有否認其緣起有,所否認的則是五蘊中常恒堅住之主宰。對于世人執以爲常的諸行及有我、我所,佛陀爲去執離貪而說無說空。總之,佛陀依真實存在則說有,而此有爲緣起有,佛陀說有又不著有,也不起增益而生常見;佛陀又依真實不存在說無說空,而此無爲緣起滅、此空爲常恒不變異法空,佛陀說無說空又不著無、不執空,也不起減損而生斷見、起頑空,這即是原始佛教的有無中道、空有無礙。正如《蜜丸喻經》中佛說:
若一切世間,天及魔、梵,沙門、梵志,從人至天,使不鬥诤,修習離欲,清淨梵志,舍離谄曲,除悔,不著有、非有,亦無想,是我宗本。[135]
佛陀依真實說有但不著有、說無但不著無,而以無取無著爲宗本,這樣才能徹底消除顛倒與見诤,而能離欲、清淨。
但是不知真實、不知緣起、不知中道者,說有則執常、說無則執斷,或說有而廢無、說無而廢有,偏執一端而自以爲正見、自以爲究竟,斷己慧命亦斷人慧命。正如央掘魔羅在《央掘魔羅經》[136]中對文殊師利說:“謂說唯極空,或複說有我,如是二種人,傾覆佛正法。”佛陀爲離執而說空,如果舍彼而又執此空,那就令人笑掉大牙了。所以此空也應當舍離,正如佛陀在《增
善聚品
第六經》中說:“空者,非有、非不有,亦複無我,如是智者所覺知。”[137]說有知是緣起有而不執常,說空知是常恒不變異法空而不執空,這樣才能契合佛陀的如實智——有無中道、空有無礙。
《原始佛教之中道 第叁章 有無中道》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