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原始佛教之中道 第三章 有无中道▪P2

  ..续本文上一页后断灭无所有,生前所有的一切都没有任何意义。这是依断灭见说无我、无我所。

   或有外道认为穷凶极恶而无恶无恶报、好事做尽而无福无福报。[111]因为所谓的恶行、善行都只是人们心目中的观念,而没有任何实质上的区别,自然也就没有所谓的善恶业报了。

   或有外道认为无施、无善恶业报、无此世无他世、无父母、无生死之众生、世间无沙门婆罗门正到正趣、众生死后断灭无所有。[112]无施即布施后没有所谓的果报。无善恶业报即无善恶业之实质区别,自然也无相应的果报。无此世无他世,即否认有来世,众生死后断灭无所有,自然也没有此世他世之别了。无生死之众生,即否认有众生于此处死而生到彼处、于此世死而生到彼世。世间无沙门婆罗门正到正趣,即否认世间有沙门、婆罗门通过修行能获得出世、解脱、涅槃等。

   对于外道以上种种无见,佛陀在《圣道经》中称为邪见:

   云何邪见?谓此见:无施、无斋、无有咒说,无善恶业、无善恶业报,无此世彼世,无父无母,世无真人往至善处、善去善向,此世彼世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是谓邪见。[113]

   对于“无施”乃至“世无真人”等种种无见,婆素跋陀在《四阿鋡暮抄解》中将它们分作三类:行无有见、果无有见、众生无有见,如文:

   问:云何无见名?

   答:无见行、果、众生,无有见(修妒路)。行无有见、果无有见、众生无有见,是三无有见。彼行无有见名,如无有与,无有爱,无有善、不善行作,是行无有见。果无有见名,如无有极作、不极作行果报,无有地狱、畜生、饿鬼界、天上去。众生无有见名,如无有母无有父,无有众生化生,无有世间沙门、婆罗门。[114]

   “无有与”、“无有爱”即相当于经中说的“无施”、“无斋”、“无有咒说”,其它无有见的说法与经中相仿。在《八难经》中,佛陀将持此无有见者列为梵行第七难、第七非时。[115]这些无见否认世间伦理与修行解脱,实质就是恶取空。如《大智度论》中说:“或有众生,谓一切皆空,心著是空。著是空故,名为无见。”[116]

   为破斥此等无有见,佛陀在《圣道经》中说“有施”乃至“世有真人”,以此为正见:

   云何正见?谓此见:有施、有斋、亦有咒说,有善恶业、有善恶业报,有此世彼世,有父有母,世有真人往至善处、善去善向,此世彼世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是谓正见。[117]

   “有施”,即说布施有相应果报。“有斋”,即说通过供养、祭祀、持戒等可以得到身心的清净。“有咒说”,即说布施、供养中受者通过祝愿、说法也能为施者带来福报。“有善恶业”,即说业有善恶之别。“有善恶业报”,即说依善恶业而有相应的果报。“有此世彼世”,即说有过去、现在、将来等三世差别。“有父有母”,即说子女以不同的方式对待父母会有不同的果报。“世有真人往至善处、善去善向,此世彼世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即说有圣者通过努力修行,或于过去、现在、将来能成就出世、解脱、涅槃等。此等皆是随顺缘起法而为世间有的,佛陀以此缘起有为正见,佛教的断恶修善、离欲解脱、自觉觉他都是以此正见为基础。

   至于外道因断见而说无我、无我所,详见本文“无我中道”中佛陀对此的破斥。

   或有外道认为众生之杂染无因无缘,众生成为杂染也无因无缘;众生之清净无因无缘,众生成为清净也无因无缘。为什么呢?因为一切众生“无自在、无力、无勤”,他们只是“依本性而转变”。[118] “无自在”,即众生没有自由意志、没有主观能动性。“无力”,即没有力量去改变什么。“无勤”,即没有方便去成就什么。“依本性而转变”,是说众生的一切都是依其本质、命运与环境而决定而结合,在世间只是以各种不同的身份生活、流转而已。这是宿命论的一种,以一分常见确立一分无见。

   单就无因论,《阿含经》中还有其它记载:

   或有梵志作是说言:人无因无缘而想生,无因无缘而想灭。想有去来,来则想生,去则想灭。[119]

   复有沙门、梵志如是见、如是说,谓人所为,一切皆无因无缘。[120]

   前一经只是说想之生灭无因无缘,后一经则说人的一切所为都无因无缘。佛陀在后一经中反驳说,如果一切都是无因无缘,那持此见者都是杀人犯、盗窃犯、强奸犯、妄语者乃至邪见者,因为他们可以不需要任何理由去做这些恶行,外人也可以不需要任何理由给他们加以种种罪名。

   为广破无因论,佛陀论因说因。如《杂·五三经》中佛说“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121]佛陀在经中解释说,所谓“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即是世俗愚痴无闻凡夫对于色的集起、坏灭、味著、过患、远离等不能如实知见,因此于色爱乐、赞叹、染著而执取,由执取而造作有漏业果,由有漏业果而导致生死轮回、大苦聚集,受、想、行、识同样如此。所谓“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即是多闻圣弟子对于色的集起、坏灭、味著、过患、远离等能如实知见,因此于色不爱乐、不赞叹、不染著而灭除贪爱,没有贪爱则不会执取,没有执取则不造作有漏业果,没有有漏业果则能断绝生死轮回、大苦聚灭,受、想、行、识同样如此。佛陀依缘起法如是论因说因。

   《杂·八一经》说外道富兰那迦叶持“无因无缘众生有垢,无因无缘众生清净”,佛陀称此论调为“出意语”,而说“有因有缘众生有垢,有因有缘众生清净”。如果五蕴身心纯苦无乐,则众生不会染著五蕴身心。正因为五蕴身心非纯苦而有乐,所以众生于五蕴身心染著而生系缚、烦恼,这即是“有因有缘众生有垢”。如果五蕴身心纯乐无苦,则众生不会厌离五蕴身心。正因为五蕴身心非纯乐而有苦,所以众生于五蕴身心厌离而离欲、解脱,这即是“有因有缘众生清净”。[122]

  四、有无中道

  有见者认为所说的存在有其真实性,无见者认为所说的存在没有真实性。《大智度论》如此说二见:

   复次,有无二边,观诸法生时、住时则为有见相,观诸法老时、坏时则为无见相。三界众生多著此二见相,是二种法虚诳不实。[123]

   有无二见虚诳不实,那持这两种边见有什么过失呢?佛陀在南传《中部》中说:

   诸比丘!有此等二见,即有见与无有见也。诸比丘!沙门、婆罗门而著有见、喜好有见、被有见所缚者,以无有见为障碍;又沙门、婆罗门而著无有见、喜好无有见、被无有见所缚者,以有见为障碍。诸比丘!我说沙门、婆罗门而不如实知此等二见之集、灭、味、患、出离者,彼等实则是贪欲者、嗔恚者、愚痴者,有欲、有取,愚者,而喜乐观者、悲观者,喜障、乐障者也,彼等非彻底脱离生、老、死、愁、悲、苦、忧、恼,不解脱苦恼。[124]

   如经中说,执有见者为有见所缚,以无见为障碍;执无见者为无见所缚,以有见为障碍。二者因此有欲、有障、有烦恼,不得解脱。智者则于此有无二见之集起、坏灭、味著、过患、出离能如实知见,因此远离二见,不乐观不悲观,无欲无取无障而解脱。佛陀依于缘起法远离有无二种边见,以无常、苦、无我破斥外道有见而不著断见,以缘起有破斥外道无见而不著常见,这正是有无中道。如《杂·二六二经》中佛说:

   世人颠倒,依于二边,若有若无,世人取诸境界,心便计著。迦旃延,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计于我,此苦生时生、灭时灭,迦旃延,于此不疑、不惑,不由于他而能自知,是名正见,如来所说。所以者何?迦旃延,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则不生世间有见。迦旃延,如来离于二边,说于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缘无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集;所谓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谓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灭。[125]

   所谓缘起,即“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前二者为世间的生死因果,后二者为出世间的解脱因果。佛陀“如实正观世间集”则不生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则不生有见,佛陀这样依缘起确立有无中道。依此有无中道,为了避免与世人无意义的见诤,佛陀也依真实说有说无。如《杂·三七经》中佛说:

   我不与世间诤,世间与我诤。所以者何?比丘,若如法语者,不与世间诤。

   世间智者言有,我亦言有。云何为世间智者言有、我亦言有?比丘,色无常、苦、变易法,世间智者言有,我亦言有;如是受、想、行、识无常、苦、变易法,世间智者言有,我亦言有。

   世间智者言无,我亦言无,谓色是常、恒、不变易、正住者,世间智者言无,我亦言无;受、想、行、识常、恒、不变易、正住者,世间智者言无,我亦言无。[126]

   同样是色,而无常色有,常恒色无,有不碍无、无不碍有,两者真实而统一。佛陀虽说是随顺世间智者说有说无,但其实还是依真实说有说无。如就无常之六根,佛说“一切有”:

   时,有生闻婆罗门往诣佛所,面相问讯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昙,所谓一切有,云何一切有?”

   佛告生闻婆罗门:“我今问汝,随意答我。婆罗门,于意云何,眼是有不?”

   答言:“是有,沙门瞿昙。”

   “色是有不?”

   答言:“是有,沙门瞿昙。”

   “婆罗门,有色、有眼识、有眼触、有眼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不?”

   答言:“有,沙门瞿昙。”

   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如是广说,乃至非其境界故。[127]

   有情基于五蕴身心而生产的种种身心活动,虽然是无常的、因缘所生的,但也是真实而有的,所以佛陀于有情五蕴身心及其活动而安立“一切有”。而离开有…

《原始佛教之中道 第三章 有无中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