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原始佛教之中道 第三章 有无中道▪P3

  ..续本文上一页情的五蕴身心及其活动以外,别无“一切有”。如此智慧对于不究竟的世人与外道来说,则“非其境界”。

   虽说无常色有,但为了去执离贪,佛陀自己则多行空,同时也没有如恶取空者否认世间有、真实有,而是空有无碍,如《小空经》中佛说:

   我从尔时及至于今,多行空也。阿难,如此鹿子母堂,空无象、马、牛、羊、财物、谷米、奴婢。然有不空,唯比丘众。是为,阿难,若此中无者,以此故我见是空;若此有余者,我见真实有。阿难,是谓行真实空,不颠倒也。[128]

   空之巴利语su

  atā,与“有”相对,意为非有或远离,前为不真实存在的无有之空,后为远离对缘起有贪著的离执之空,空在原始佛教中有这两种含义。此经中,空与有相对而与无相当,为无有之空。如何做到空有无碍、空不颠倒呢?那就是像佛陀一样依真实而说空有。所谓依真实,就是如实,既不颠倒也不增减。如鹿子母讲堂,无象马等而说空无,然有比丘众等而说有。这空有无碍、空不颠倒,即是中道空。

   唯识系如《瑜伽师地论》对于此中道空说得也相当到位,如论:

   复次正见圆满,已见谛迹诸圣弟子,皆能如实越彼邪空,亦能如实入正不空,以世间道及出世道修习空性。其义云何?谓于此处彼非有故,正观为空。若于此处所余有故,如实知有。譬如客舍,于一时间无诸人物,说名为空;于一时间有诸人物,说名不空;或即此舍由无一类,说名为空,谓无材木,或无覆苫,或无门户,或无关键,或随一分无所有故。然非此舍即舍体空,如是自体所依止身,亦名受趣,亦名想趣,亦名思趣。然此自体所依止身,于一时间,由无一类,或受或想,或复思等,一切烦恼、随烦恼等,说名为空。于一时间,由有一类,说名不空。或即自体所依止身,于一时间,由无一类,或眼、或耳、或鼻、或舌、或身一分,或意一分,说名为空。然非自体所依止身,即自身体一切皆空,当知此中总略义者。若观诸法,所有自性毕竟皆空,是名于空颠倒趣入,亦名违越佛所善说法、毗奈耶。若观诸法,由自相故,一类是有,一类非有,此有、非有毕竟远离;又观有性,于一时间一分远离,于一时间一分不离,如是名为于彼空性无有颠倒,如实趣入。[129]

   论中说,如法修习空性者,以无故说空,以有故如实说有。譬如客舍一时间无诸人物,说名为空。若一时间有诸人物,说名不空。而说客舍空,非为客舍本身不存在。如诸法自相,一类是有,一类非有,而圣者说有非有时能毕竟远离于有、非有的执著。又对于诸法有类,于一时间,有些远离,有些不离,这样才是“于彼空性无有颠倒,如实趣入”。如果认为诸法“所有自性毕竟皆空”,这也就违越了“佛所善说法、毗奈耶”,“是名于空颠倒趣入”。正如佛陀在经中也说不空,如经:

   若诸比丘皆能自摄者,则此世间罗汉不空。[130]

   当作是念:我出家学,不虚不空,有果有报,有极安乐,生诸善处而得长寿,受人信施衣被、饮食、床褥、汤药,令诸施主得大福佑、得大果报、得大光明,当作是学。[131]

   佛陀通过宣扬缘起、四谛等根本教法利益人天,制戒以断恶修善,修定以调伏身心,发慧以断尽烦恼,因此有四向四果。这些因缘而有的善法果报则“不虚不空”。同样,那些持邪见、邪戒者因缘而生的恶法果报也不虚不空。正如律典中所说:“假令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132]

   真实不存在的,世间说无说空,佛陀也说无说空;对于世间缘起有的而世人执以常的,佛陀也说无说空,如《杂·二七三经》:

   比丘,诸行如幻、如炎,剎那时顷尽朽,不实来实去。是故,比丘,于空诸行当知、当喜、当念,空诸行常恒住、不变易法,空我、我所。譬如明目士夫,手执明灯,入于空室,彼空室观察。[133]

   诸行无常变化,“不实来实去”,所以非“常恒住”、“不变异”之法,非我、我所。此“空行”,在《瑜伽师地论》中同样解释地很到位,如论:

   复作是念:我于今者,唯有诸根,唯有境界,唯有从彼所生诸受,唯有其心,唯有假名我、我所法,唯有其见,唯有假立,此中可得。除此更无,若过若增,如是唯有诸蕴可得。于诸蕴中,无有常恒坚住主宰,或说为我,或说有情,或复于此说为生者、老者、病者及以死者,或复说彼能造诸业,能受种种果及异熟,由是诸行皆悉是空,无有我故,如是名为由无所得行趣入空行。[134]

   对于诸蕴,论中没有否认其缘起有,所否认的则是五蕴中常恒坚住之主宰。对于世人执以为常的诸行及有我、我所,佛陀为去执离贪而说无说空。总之,佛陀依真实存在则说有,而此有为缘起有,佛陀说有又不著有,也不起增益而生常见;佛陀又依真实不存在说无说空,而此无为缘起灭、此空为常恒不变异法空,佛陀说无说空又不著无、不执空,也不起减损而生断见、起顽空,这即是原始佛教的有无中道、空有无碍。正如《蜜丸喻经》中佛说:

   若一切世间,天及魔、梵,沙门、梵志,从人至天,使不斗诤,修习离欲,清净梵志,舍离谄曲,除悔,不著有、非有,亦无想,是我宗本。[135]

   佛陀依真实说有但不著有、说无但不著无,而以无取无著为宗本,这样才能彻底消除颠倒与见诤,而能离欲、清净。

   但是不知真实、不知缘起、不知中道者,说有则执常、说无则执断,或说有而废无、说无而废有,偏执一端而自以为正见、自以为究竟,断己慧命亦断人慧命。正如央掘魔罗在《央掘魔罗经》[136]中对文殊师利说:“谓说唯极空,或复说有我,如是二种人,倾覆佛正法。”佛陀为离执而说空,如果舍彼而又执此空,那就令人笑掉大牙了。所以此空也应当舍离,正如佛陀在《增

  善聚品

  第六经》中说:“空者,非有、非不有,亦复无我,如是智者所觉知。”[137]说有知是缘起有而不执常,说空知是常恒不变异法空而不执空,这样才能契合佛陀的如实智——有无中道、空有无碍。

  

  

《原始佛教之中道 第三章 有无中道》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