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原始佛教之中道 第四章 无我中道

  第四章 无我中道

  就我之有无来说,有我见与无我见。世人及外道通常以有我为正见,以无我为非如实见。佛教反之,以无我为正见,以有我为邪见。我见与无我见从字面上看,分别是有见、无见所摄,但内外道所说之我见又与常断二见相关联,所以本文将探讨我之有无单独列出作为一章,以发掘佛教无我的真义。

   为破除世人关于我之有见与常见,佛陀宣说无我,否认有常恒、独立、自在的主宰体。为破除世人关于我之断见,佛陀也说无常之我、变异之我、假名之我,以此成立业果相续与生死轮回。佛陀说无常恒我又不执无见、不堕断见,说假名我又不执有见、不堕常见,这远离有无二见、常断二边的无我见,即是原始佛教之无我中道。

  一、世人我见

  我,梵语为ātman,巴利语为attan,原意指气息,后引申为生命、自我、本质等。佛教经典中的我,通常是指五蕴身心中独立的主宰体,如《成唯识论》说“我谓主宰”。[138]我见,即认为有一真实我存在之见,如认为五蕴等是我。我所见,于五蕴等认为是我所有之见。我见、我所见都是基于我们的五蕴身心及其活动而产生的,如《杂·八○经》中佛说我、我所“从若见、若闻、若嗅、若尝、若触、若识而生”,[139]《杂·三○六经》说的更详细:

   眼、色缘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此四无色阴、眼、色,此等法名为人。于斯等法,作人想、众生、那罗、摩[少/兔]阇、摩那婆、士夫、福伽罗、耆婆、禅头。又如是说:我眼见色,我耳闻声,我鼻嗅香,我舌尝味,我身觉触,我意识法。彼施设又如是言说:是尊者如是名,如是生,如是姓,如是食,如是受苦乐,如是长寿,如是久住,如是寿分齐。[140]

   经中说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根、尘、识三者和合而产生种种身心活动,我们将此个体身心活动的主体称为某人、某众生等。其它如“那罗、摩[少/兔]阇、摩那婆、士夫、福伽罗、耆婆、禅头”等都是人、众生、有情的异名。若是于有情自体,此身心活动的主体则称为“我”。基于种种分别,此主体“我”有此出生、有此姓名、有此衣食、有此苦乐、有此寿命,由此更为增长分别我执。外道也是基于生活经验而肯定有我,如《阿毗昙毗婆沙论》:

   彼诸外道以何事故见我?

   答曰:“愚于来去威仪法故,彼作是说:“若无我者,谁来谁去,谁住谁坐,谁屈谁申耶?以有我故,能来去、住坐、屈申。复次,若无我者,则无见、闻、嗅香、知味、觉触、忆念,以有此事,必知有我。””[141]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一个身心健全、智力正常的人,都有明确的自我意识。虽然刚出生的婴儿懵懵懂懂,浑然不知自他的种种社会分别,但在自身感受苦乐、饥饱时,也有哭笑的自我表达。儿童在眼看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意生法等身心活动中,在行往归来、饮食起居、屈伸低仰、语默动静等日常行为中,随着心智的成熟与知觉的经验积累,一方面确认自己身心的相对独立性,另一方面确认自己的相对主观能动性,以及在这两者基础上的相对自由性,由此慢慢形成自我意识。到了青少年时期,这自我意识更为强烈,通常会有自我独立、自我张扬、自我实现的愿望。但如果这种愿望长期得不到满足或遇到重大打击,青少年可能会因此形成自卑、自闭、叛逆乃至反社会的人格障碍。相反,一个人如果自我意识模糊乃至丧失,除了醉酒、睡眠、昏迷等,那就是智障或癫狂了。所以在通常情况下,我们把一个人有没有明确的自我意识作为判断他是否心理健康、智力正常的一个重要指标。

   这种自我意识,在佛典里称为我见,即认为在我们的身心当中,有一个独立的、有自由意志的“我”存在,这个“我”能主宰自己的身心及其活动。所以“我”有独立、主宰与自在义。

  (一)我见、身见之类别

   对于印度当时世间的种种我见,佛典做了一些归纳。如《杂·一六六经》中佛说:

   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系著,何所见我,令诸众生作如是见、如是说:色是我,余则虚名;无色是我,余则虚名;色、非色是我,余则虚名;非色、非无色是我,余则虚名;我有边,余则虚名;我无边,余则虚名;我有边、无边,余则虚名;我非有边、非无边,余则虚名;一想、种种想、多想、无量想,我一向乐、一向苦,若苦、乐、不苦不乐,余则虚名。[142]

   经中说外道中有人认为色是我,其余说法都不对,无色是我、色非色是我、非色非无色是我、我有边、我无边、我有边无边、我非有边非无边、我一想、我种种想、我多想、我无量想、我一向乐、我一向苦、我有苦有乐、我不苦不乐同样如此。这十六种我见中有些对于世俗常人来说可能觉得不可思议,因为这主要是印度外道根据自己所修学的冥想或禅定境界而说的。但此种种我见都不离五蕴,正如《杂·四五经》中佛说:“若诸沙门、婆罗门见有我者,一切皆于此五受阴见我。”[143]

   基于我见,我们会认为一些东西是附属于我的或为我所拥有的,这称为我所见。比如,认为身体、精神、寿命等为我所有,或外在的名誉、地位、权势、财物及亲属等为我所有,这是我所见。我见、我所见都属于身见,或称有身见、自身见。身见,音译作萨迦耶见,即于五蕴集合之身起是我或我所有之见。如《法乐比丘尼经》中说:

   彼见色是神,见神有色,见神中有色,见色中有神也;见觉……想……行……识是神,见神有识,见神中有识,见识中有神也,是谓自身见也。[144]

   经中的“神”是“我”的另译,“觉”是“受”的另译。世人身见之类别,舍利弗在《增

  利养品

  第四经》中就色法来说有五种,即“色为我,色是我所,我是色所,色中有我,我中有色”。合五蕴,则共二十五种身见。[145]

   我见、我所见是基于有身见而产生的,世间其它种种见也因有身见而起。如尊者梨犀达多在经中说“凡世间所见,或言有我……一切皆以身见为本”。[146]世间诸所有见,如南传《梵网经》中六十二见等,也皆以身见为本,正如《相应部》中说:“有己身见者,则存此等之诸见;无己身见者,此等诸见则不存在。”[147]

  (二)我之常见与断见

   我见是有见的一种,如果执我为常,则生常见。如《杂·一五二经》中说外道见:“有我、有此世、有他世,常、恒、不变易法,如尔安住。”[148]南传《梵网经》中讲到前际论者由四种根据说我是常,也由四种根据说我一分是常。无论是全部还是一分为常,这我都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在前世、今世、来世的时间迁流中,此“我”从此世转到彼世。汉传论典也通常把后际论者的十六种有想论、八种无想论、八种非有想非无想论等列入常见,因为都是基于有我而立论。印度婆罗门教到了《奥义书》时代,认为“梵”、“我”同质同源,如《杂·一五三经》中说外道见:“如是我彼,一切不二、不异、不灭。”[149]

   断见者则认为此我在将来会归于断灭而无所有。汉传《梵动经》中讲到七种断灭论,如说由现生归断灭,或说由欲界归断灭,或说由色界归断灭,或说由无色空处归断灭,或说由无色识处归断灭,或说由无色不用处归断灭,或说由无色有想无想处归断灭。对于没有三界观念的一般世人,多持现生断灭论。

  二、佛说无我

  如前文所说,世人及外道有种种我见、身见,以有我为正见,或执我为常,或以为我将断灭。针对执我为常者,佛陀则以其无漏慧如实观照众生的痴迷与妄动根源于我执,不得解脱。佛陀正是明见我见的过患,立无我为正见,以离执去贪、成就解脱。要想把握佛陀无我的真义,必须首先了解我见的过患。

  (一)我见的过患

   由我见能随生我慢。如《杂·五八经》中佛说愚痴无闻凡夫于五蕴“见我、异我、相在”,而“于此生我慢”。[150]我慢是自我高举,自己不如人而觉得与人等,自己与人等而觉得高人一等。如果再觉得我是常,则我慢会坚固如高山。大梵天即是如此,自认为是自成、唯一、自在、为世界主的,如《阿[少/兔]夷经》:

   我今是大梵王,忽然而有,无作我者。我能尽达诸义所趣,于千世界最得自在,能作能化,微妙第一,为人父母。我先至此,独一无侣,由我力故,有此众生,我作此众生。[151]

   大梵天自认为“无作我者”、“为人父母”、“独一无侣”、“最得自在”,这是由我慢产生了尊佑论。众生因为有我慢故,导致五阴生漏而轮回相续,如《杂·一〇五经》中佛说“慢不断故,舍此阴已,与阴相续生”。[152]

   另一方面,由我见又能生贪爱,如《杂·六二经》中佛说愚痴无闻凡夫无慧无明,“于五受阴说我系著,使心结缚而生贪欲”。[153]关于我爱,《杂·九八四经》中说从内外各生十八爱行,时间上又有过去、现在、将来之别,如是总说有百八爱行。这些爱行“为网”、“为胶”、“为盖”、“为覆”、“为众生障”,使众生“从此世至他世,从他世至此世”这样“往来流转”。[154]我见为无明之分,为前际生死根本;贪爱成就将来相续业果,为后际生死根本。众生就因为于五蕴见有我生爱,于是“无明所盖,爱系其首,长道驱驰,生死轮回,生死流转”,[155]出离轮回则遥遥无期。

   因为由我见产生我执,由我执产生我慢、我爱、我贪,由此随生种种恶不善法,导致生死业果相续,陷入轮回不得解脱。所以《杂·五七经》中佛说“见我者即是行”,而缘行有识,缘识有名色,乃至纯大苦聚集。[156]

  (二)佛说无我

   世人根据日常身心活动的经验,认为个体身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能动性及自由性,于是执此身心活动的行为主体为我。基于我执,又希望或痴迷此我常恒不变,那这个常恒、独立…

《原始佛教之中道 第四章 无我中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