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原始佛教之中道 第五章 苦乐中道

  第五章 苦乐中道

  佛陀生于人间、长于人间,又于人间出家、修行、成道、说法及灭度,无不彰显佛教的人间性。八正道作为四圣谛之道谛,是佛教修行实践的根本方法。其中的正语、正业、正命是佛教徒于人间实现解脱的正确生活方式,正语、正业能完善正命,正命作为正语、正业的基础又能促进二者,正如世人多因不同的生存方式而有相异的言行习惯。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是否得当,会直接影响他能否从世俗欲望与不良的言行习惯中解脱出来。本章“苦乐中道”即着眼于现实的生活方式来发掘佛教的解脱之道。

   对于世人贪著欲乐,佛陀呵欲不净、赞叹出离;对于外道种种苦行,佛陀则认为不能以此消尽宿业而尽苦边。虽然这些欲乐与苦行为佛所呵斥,但同时,有些欲乐与苦行则为佛所赞叹,其中关键就在于能否以此断恶修善、尽有漏得无漏。这即是原始佛教的苦乐中道,而这又集中反映为八正道。

  一、世俗乐行

  世人为了个人、家庭或者事业,需要积极进取、努力拼搏来争取钱财、权势、名誉、地位,而后让自己快乐、家庭幸福。或者为了社会、民族的安定团结、民主富强而兢兢业业、奉献一生。这样由己及人的努力奋斗,无非就是为了自他人生的幸福快乐、健康长寿、和谐美满。在世俗人当中,只要符合法律、道德,这样通过个人正当的努力来谋求物质与精神的享受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一旦贪图享受、无有厌足而贪赃枉法、损人利己,则是为法律、道德所反对的。

  (一)世人受欲

   《杂阿含经》中,佛陀对世人的财富追求,粗分为上中下三等。其一卑下受欲者,非法取财,自不享受,也不给亲朋眷属享受,也不供养出家修行人、不求未来生天,整个一个守财奴、吝啬鬼;其二中人受欲者,有时以法有时非法取财,自己享受,也给亲朋眷属享受,但不供养出家修行人、不求未来生天,这是有世俗责任感但没有宗教信仰者;其三胜人受欲者,以法取财,自己享受,也给亲朋眷属享受,同时随时供养出家修行人、求未来生天,这是有世俗责任感又有宗教信仰者。[222]

   《中阿含经》中,佛陀将追求财富的世俗人细分为十种。一者非法无道求财,不自享受,也不给亲朋眷属享受,也不供养出家修行人、不求未来生天;二者非法无道求财,自己享受,也给亲朋眷属享受,但不供养出家修行人、不求未来生天;三者非法无道求财,自己享受,也给亲朋眷属享受,也随时供养出家修行人、求未来生天。

   对于有时以法有时非法求财者与如法以道求财者,同样有以上三种,加上前面三种,于是共有九种。其中第一种行欲人最下,自己不得利、别人也不得利,现世不得利、来世也不得利。其中第九种行欲人,即如法以道求财,自己享受,也给亲朋眷属享受,同时随时供养出家修行人、求未来生天,自己得利、别人也得利,现世得利、来世也得利,这是九种行欲人中最上的。

   但还有第十种行欲人,如法以道求财,自己享受,也给亲朋眷属享受,也随时供养出家修行人、求未来生天,同时对于所得财物不染不著,见过患、知出离而受用,自己得利、别人也得利,现世得利、来世得究竟利,这是十种行欲人中最胜、最尊、最妙的。[223]

   世人的贪图享受也影响到修行人对感官刺激的追求,如古印度的顺世外道就认为出世解脱不在于离世苦行、断绝欲望,而只要顺应世间满足个人的感官欲望,常快乐无忧,即是成就解脱。如汉传《梵动经》中记载有外道沙门、婆罗门说:“我于现在五欲自恣,此是我得现在泥洹。”[224]这与古今世人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完全没有什么两样。

  (二)佛陀呵欲不净、赞叹出离

   世人追求享受,也有比丘如阿梨咤于佛法颠倒受解,说“我知世尊如是说法,行欲者无障碍”。而佛陀无量方便说欲有障碍,如《阿梨咤经》中比喻说“欲如骨锁”、“欲如把炬”、“欲如火坑”、“欲如毒蛇”、“欲如梦”、“欲如假借”。[225]在《晡利多经》中佛陀也说到几乎相同的比喻,最后总结说“乐少苦多,多有灾患,当远离之”。[226]

   有茂罗破群比丘与比丘尼众长相共处,遭世人饥嫌。众比丘劝谏时,茂罗破群比丘于佛法颠倒受解,却说“我今解如来所说教诫,其有犯淫者罪不足言”。[227]而佛陀以无数方便说淫欲之秽污,如《增?火灭品?第三经》中说有人在闲静处“习于淫欲”、“后便羞耻而自悔过”,佛说此人“如乌”,食不净后“寻即拭嘴”;若有人“习于淫欲”、“亦不羞耻,复非悔过”,反而“向人自誉,贡高自用”,佛说此人“如猪”,“恒食不净、卧于不净”,佛陀告诫诸比丘“当舍远离”。[228]

   世人有欲求,就要付出努力,此有苦恼;求而不得,此有苦恼;得到后又怕生变、失去,此有苦恼;得到后又久而生厌,此有苦恼;一旦生变、失去,此有苦恼。佛陀经中常说五蕴无常、苦、无我,无数方便呵欲不净、赞叹出离。如说:“欲生诸烦恼,欲为生苦本”[229], “欲为大患”、“欲为大过,现世苦恼,由此恩爱,皆由贪欲”[230], “其诸众生所有忧苦,一切皆以欲为根本,欲生、欲集、欲起、欲因、欲缘而生忧苦”[231]。

   因为“欲有障碍”、“欲为大患”、“欲为生苦本”,所以佛陀在经中说要离欲、解脱:

   比丘当知,凡夫染习五欲,无有厌足;圣人智慧成满,而常知足。比丘,一切诸行,过去尽灭、过去变易,彼自然众具及以名称,皆悉磨灭。是故,比丘,永息诸行,厌离、断欲、解脱。[232]

   在《柔软经》中佛陀曾自说太子生活的“优游、从容、闲乐”。为了太子“好游戏故”,父王为他造了三时宫殿:春殿、夏殿以及冬殿。在宫殿不远处,又造种种花池,水中岸上长年有花,并派人守护,闲人无路可入。有专人侍奉衣食起居,沐浴就有四人伺候。平日锦衣玉食、山珍海味。此处无有其他男子,唯有女妓以声色相伴娱乐。太子要是出游,上佳骑乘就有三十,侍从前后簇拥,阵势浩荡。[233]而律典中则说:

   尔时,菩萨渐渐长大,诸根具足,于闲静处作是念:“今观此世间甚为苦恼,有生、有老、有病、有死,死此生彼,以此身故,不尽苦际,如是苦身何可得尽?”时菩萨年少,发绀青色,颜貌殊特,年壮盛时心不乐欲。父母愁忧涕泣,不欲令出家学道。时菩萨强违父母,辄自剃须发、着袈裟,舍家入非家。[234]

   释迦太子在王宫中虽然生活富足、安逸,但见其过患而心不乐欲。佛陀成佛以后,更是远离诸欲。经中说一婆罗门有女,聪明端正、世之希有,为求福报献于佛陀。佛陀心领他的好意,因为“吾已离家,不复习欲”,所以佛陀再三推却“不须此著欲之人”。[235]佛陀组建僧团后,而佛也在僧数,与其众多弟子一样持三衣一钵正命而活,不曾于世间五欲有所染著。

  (三)有欲乐佛所呵斥、有欲乐佛所赞叹

   在南传《行欲人》经中,对于各种行欲人,有欲乐佛所呵斥,有欲乐佛所赞叹。如第一种行欲人,非法无道求财,自不享用、自不喜乐,也不分配于人、不作福业。依此三处,佛陀呵斥此行欲人。第十种行欲人,如法以道求财,自己享用、自己喜乐,能分配于人、常作福业,又于所得不染不著、见过患知出离而受用。依此四处,佛陀赞叹此行欲人。[236]

   对于世俗种种追求享乐的受欲者,佛陀说有的因此将来受苦报,而有的将来因此受乐报。如《受法经》中说世间欲贪重者贪著男女色相,由此得现世乐,但也因此来世生于恶道地狱中,是为“受法现乐、当来受苦报”。而世间贪嗔痴薄者,不随欲而生苦恼,以修梵行而为喜乐,现世五下分结尽,命终后得般涅槃,是为“受法现乐、当来亦受乐报”。[237]经中又说世间以十不善业为喜乐者,当来不得解脱,这是“现法受乐、当来受苦报”。世间以十善业为喜乐者,当来可得解脱,这是“现法受乐、当来受乐报”。[238]对于贪欲著欲、以十不善业为喜乐的受欲人,佛陀则呵斥;对于不著欲不随欲、以修梵行以十善业为喜乐的受欲人,佛陀则赞叹。

   《清净经》中也说到,对于世间五欲即眼贪著色、耳贪著声、鼻贪著香、舌贪著味、身贪著触等,以及因此起邪行如残杀众生、私窃偷盗、犯于梵行、故作妄语、放荡自恣、行外苦行而自以为乐等,为佛陀所呵责。而对于远离以上种种恶不善法而得的四禅之乐,则为佛所称誉。[239]在《杂?四八五经》中,则说除此禅定之乐,更有欲乐为佛陀所称道,即离欲乐、远离乐、寂灭乐与菩提乐等四种。[240]此中离欲乐,即远离世间种种欲贪而生起的无欲之乐。远离乐,即远离世间种种恶不善法而生起的无取无著之乐。寂灭乐,即是烦恼断尽、也不再造作烦恼生起之因的无生之乐。菩提乐,即是破除无明、圆满观行而生起的智慧之乐。此四种乐能导向出离、趣入解脱,所以最为佛陀称道。总之,凡是增长贪著、随生烦恼、导向轮回的欲乐,此为佛陀所呵斥;凡是破除贪著、远离烦恼、导向解脱的欲乐,此为佛陀所赞叹。

  二、外道苦行

  古印度婆罗门教中也有人舍弃个人家庭、远离世俗事务而隐遁于山野树林间,依乞食而活。这种苦行的风气到了耆那教,则无不过之。苦行者严格限制生理感官欲望,甚至裸体绝食,乃至自虐自残,试图以此清净自己的身心、赎尽过往的罪业,而有种种匪夷所思的苦行。

  (一)外道苦行

   《阿含经》中多处讲到佛陀当时外道的各种苦行。如经中说,苦行外道就其穿衣,或以叶为衣,或以草为衣,或以树皮为衣,或以珠为衣,以发毯为衣[241],或以手为衣,或着冢间衣,或无衣裸形。就其饮水,不饮酒,不饮恶水,或根本不饮而学无饮行。就其所食,不受请食,不受熟人食,不食鱼、不食肉,或一餐一口、一天最多七口为足,或一餐即一次给…

《原始佛教之中道 第五章 苦乐中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