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直接就是唯識宗的“萬法唯識”思想。又文章中所說的“默然不答的中道”,既非是導向出世的知見,亦非是趣入解脫的方法,以“默然不答”作爲中道,這頗讓人費解。
叁、本文的研究方法與主要參考文獻
雖然佛陀的音容笑貌連同他的色身在兩千五百多年前已經作古,但是他的教法及一生行迹隨著弟子不斷傳誦與多次結集而形諸文字、流傳至今。雖然佛教也經曆過曆史風雨的吹打與侵蝕,及異域文明的改造與發展,但是原始佛教的文字經典、原始僧團的生活形態在某些南傳佛教國家與地區依然比較忠實地保留下來。而在印度本土,隨著現代考古發現及文獻研究與交流,佛陀住世說法的曆史原景也越來越清晰地呈現在今人面前。
本文在國內外近現代佛教研究所取得的公認成果的基礎上,主要利用世界公認的南北傳佛教現有的原始佛教文獻及通過歸納的方法整理出原始佛教的中道思想與實踐特征。由于原始佛教經典對于中國大陸學界及教界還是比較陌生,爲了避免自話自說或胡說八道之嫌,我在論述中就盡可能多地引用經典作教證。同時爲了避免漢傳佛教的偏失,引文及注釋中盡可能地參照南傳佛教典籍。
現將本文所利用的南北傳佛教現有的有關原始佛教的主要文獻介紹如下:
(一)《大正藏》之<阿含部>與<律部>
《大正藏》是日本佛教界在大正十叁年開始刊行的大藏經,以高麗藏爲底本,與宋元明版大藏經相對校,收錄不少敦煌寫本經典。全藏分叁十一部,包含佛教經律論叁藏及中國與日本教界之主要著述,是現存最好的、目前學術界通用的大藏經。
<阿含部>中的四阿含是從東晉末年到南北朝初期短短的五十年中間陸續譯出的。其中《中阿含經》系于東晉隆安二年即公元398年,由僧伽羅叉誦出、僧伽提婆翻譯、道祖筆受,共六十卷。《增一阿含經》于建元二十一年即公元385年,由昙摩難提誦出、竺佛念翻譯、昙嵩筆受,後由僧伽提婆略加修訂並確定爲五十一卷。《長阿含經》于後秦弘始十五年即公元413年,由佛陀耶舍誦出、竺佛念翻譯、道含筆受,共二十二卷。《雜阿含經》于劉宋元嘉年間即公元435~453年,由求那跋陀羅誦出、寶雲翻譯、慧觀筆受,共五十卷。除去這些整部的譯本而外,大藏經中還有各種《阿含經》的部分翻譯,如叁國時代失譯的《雜阿含經》一卷、共二十七經,叁秦時代失譯的《別譯雜阿含經》二十卷、共叁百六十四經,後漢安世高譯的《佛說七處叁觀經》一卷、共四十七經。至于四阿含中各經單本,從後漢到北宋,曆代都有翻譯,現存的還有一百叁十余種。
<律部>中主要收錄的是諸部聲聞廣律,其中有昙無德部的《四分律》六十卷,由姚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出;彌沙塞部的《五分律》叁十卷,由劉宋佛陀什共竺道生等譯出;摩诃僧祇部的《摩诃僧祇律》四十卷,由東晉佛陀跋陀羅共法顯譯出;薩婆多部的《十誦律》,先由姚秦弗若多羅共羅什譯出共五十八卷,後由東晉卑摩羅叉續譯,改成六十一卷,又有唐義淨翻譯的新本《根本說一切有部律》十八類共一百九十八卷;迦葉遺部的廣律《解脫律》未傳譯過來,只有元魏般若流支譯出的戒本《解脫戒經》一卷。另外有各部的僧尼戒本、釋律論及大乘戒經。
(二)《佛光大藏經·阿含藏》
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在一九七七年成立“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集學者數十人,經年累月,采各版藏經作文字之校勘,加以現代標點與分段,又附上名相之釋義、經題之解說、經後之索引、諸家之專文,冀望編成一部易讀易解且實用的藏經。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又在二OOO年五月與美國西來大學開始合作設計、製作電子版的《佛光大藏經·阿含藏》,經過兩年研修、十次測試,終于完成電子版的CD成品。關于《四阿含》的次第,采用近代學者一致的看法,即雜、中、長、增一。原《雜阿含經》內容和次第顛倒混亂,本藏根據印老所著的《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雜阿含經論會編》及國內外阿含學者之研究而重整部帙、新編經號,共整理成五誦1359經。另參照巴利文相同的經典進行校勘,全經之後附錄《阿含經漢巴對照表》,以供讀者進一步研究之用。內容上除經文外,也加入電子大辭典等相關資料,讓《佛光大藏經》在實用性上能超越其它的電子大藏經。
(叁)(漢譯《南傳大藏經》之<五部>與<律藏>
臺灣高雄元亨寺以日譯《南傳大藏經》爲基礎,參照《巴利語大藏經》、英譯《南傳大藏經》,把南傳大藏經譯成漢文。雖然臺灣元亨寺的漢譯《南傳大藏經》存在一些翻譯問題,卻是目前唯一的漢譯南傳藏經。
南傳之<五部>大致相當漢傳四阿含,爲南傳佛教之全部經藏。其中《長部》分叁品,共叁十四經。《中部》分十五品,共一百五十二經。《相應部》分五品、五十六相應,共二千八百八十九經。《增支部》分十一集,共二千一百九十八經。《小部》共分十五種。
南傳之<律藏>主要分叁大部分,一是《經分別》,爲解說僧團的戒規條文。二是《犍度》,分爲大品、小品兩部分,分別說明僧團的日常管理製度與重要的行事方法。叁是《附隨》,由十九章組成,主要將前兩部分所談的內容加以組織分類,作成綱要式的注釋。
《原始佛教之中道 內容提要 緒論》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