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直接就是唯识宗的“万法唯识”思想。又文章中所说的“默然不答的中道”,既非是导向出世的知见,亦非是趣入解脱的方法,以“默然不答”作为中道,这颇让人费解。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与主要参考文献
虽然佛陀的音容笑貌连同他的色身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已经作古,但是他的教法及一生行迹随着弟子不断传诵与多次结集而形诸文字、流传至今。虽然佛教也经历过历史风雨的吹打与侵蚀,及异域文明的改造与发展,但是原始佛教的文字经典、原始僧团的生活形态在某些南传佛教国家与地区依然比较忠实地保留下来。而在印度本土,随着现代考古发现及文献研究与交流,佛陀住世说法的历史原景也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今人面前。
本文在国内外近现代佛教研究所取得的公认成果的基础上,主要利用世界公认的南北传佛教现有的原始佛教文献及通过归纳的方法整理出原始佛教的中道思想与实践特征。由于原始佛教经典对于中国大陆学界及教界还是比较陌生,为了避免自话自说或胡说八道之嫌,我在论述中就尽可能多地引用经典作教证。同时为了避免汉传佛教的偏失,引文及注释中尽可能地参照南传佛教典籍。
现将本文所利用的南北传佛教现有的有关原始佛教的主要文献介绍如下:
(一)《大正藏》之<阿含部>与<律部>
《大正藏》是日本佛教界在大正十三年开始刊行的大藏经,以高丽藏为底本,与宋元明版大藏经相对校,收录不少敦煌写本经典。全藏分三十一部,包含佛教经律论三藏及中国与日本教界之主要著述,是现存最好的、目前学术界通用的大藏经。
<阿含部>中的四阿含是从东晋末年到南北朝初期短短的五十年中间陆续译出的。其中《中阿含经》系于东晋隆安二年即公元398年,由僧伽罗叉诵出、僧伽提婆翻译、道祖笔受,共六十卷。《增一阿含经》于建元二十一年即公元385年,由昙摩难提诵出、竺佛念翻译、昙嵩笔受,后由僧伽提婆略加修订并确定为五十一卷。《长阿含经》于后秦弘始十五年即公元413年,由佛陀耶舍诵出、竺佛念翻译、道含笔受,共二十二卷。《杂阿含经》于刘宋元嘉年间即公元435~453年,由求那跋陀罗诵出、宝云翻译、慧观笔受,共五十卷。除去这些整部的译本而外,大藏经中还有各种《阿含经》的部分翻译,如三国时代失译的《杂阿含经》一卷、共二十七经,三秦时代失译的《别译杂阿含经》二十卷、共三百六十四经,后汉安世高译的《佛说七处三观经》一卷、共四十七经。至于四阿含中各经单本,从后汉到北宋,历代都有翻译,现存的还有一百三十余种。
<律部>中主要收录的是诸部声闻广律,其中有昙无德部的《四分律》六十卷,由姚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出;弥沙塞部的《五分律》三十卷,由刘宋佛陀什共竺道生等译出;摩诃僧祇部的《摩诃僧祇律》四十卷,由东晋佛陀跋陀罗共法显译出;萨婆多部的《十诵律》,先由姚秦弗若多罗共罗什译出共五十八卷,后由东晋卑摩罗叉续译,改成六十一卷,又有唐义净翻译的新本《根本说一切有部律》十八类共一百九十八卷;迦叶遗部的广律《解脱律》未传译过来,只有元魏般若流支译出的戒本《解脱戒经》一卷。另外有各部的僧尼戒本、释律论及大乘戒经。
(二)《佛光大藏经·阿含藏》
佛光山文教基金会在一九七七年成立“佛光大藏经编修委员会”,集学者数十人,经年累月,采各版藏经作文字之校勘,加以现代标点与分段,又附上名相之释义、经题之解说、经后之索引、诸家之专文,冀望编成一部易读易解且实用的藏经。佛光山文教基金会又在二OOO年五月与美国西来大学开始合作设计、制作电子版的《佛光大藏经·阿含藏》,经过两年研修、十次测试,终于完成电子版的CD成品。关于《四阿含》的次第,采用近代学者一致的看法,即杂、中、长、增一。原《杂阿含经》内容和次第颠倒混乱,本藏根据印老所著的《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杂阿含经论会编》及国内外阿含学者之研究而重整部帙、新编经号,共整理成五诵1359经。另参照巴利文相同的经典进行校勘,全经之后附录《阿含经汉巴对照表》,以供读者进一步研究之用。内容上除经文外,也加入电子大辞典等相关资料,让《佛光大藏经》在实用性上能超越其它的电子大藏经。
(三)(汉译《南传大藏经》之<五部>与<律藏>
台湾高雄元亨寺以日译《南传大藏经》为基础,参照《巴利语大藏经》、英译《南传大藏经》,把南传大藏经译成汉文。虽然台湾元亨寺的汉译《南传大藏经》存在一些翻译问题,却是目前唯一的汉译南传藏经。
南传之<五部>大致相当汉传四阿含,为南传佛教之全部经藏。其中《长部》分三品,共三十四经。《中部》分十五品,共一百五十二经。《相应部》分五品、五十六相应,共二千八百八十九经。《增支部》分十一集,共二千一百九十八经。《小部》共分十五种。
南传之<律藏>主要分三大部分,一是《经分别》,为解说僧团的戒规条文。二是《犍度》,分为大品、小品两部分,分别说明僧团的日常管理制度与重要的行事方法。三是《附随》,由十九章组成,主要将前两部分所谈的内容加以组织分类,作成纲要式的注释。
《原始佛教之中道 内容提要 绪论》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