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王族護法波斯匿王

  王族護法波斯匿王

  釋恒強

  在漢譯經典中,波斯匿王又作卑先匿王,意譯爲勝軍王、勝光王、月光王等,相傳與釋迦太子同日出生。他曾遊學于呾叉始邏國,在佛陀成道後不久繼承王位,轄治憍薩羅國及迦屍國。《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六說波斯匿王“隨壽在世”,命終之後毗琉璃爲王。《中阿含經》卷五十九說“我(波斯匿王)年八十,世尊亦八十”。一般認爲佛陀世壽八十,而佛陀在世時毗琉璃即爲王,由此推斷波斯匿王也世壽八十。他在位時,國威強盛,與摩揭陀國並列爲大強國。

   波斯匿王的名字,在大小乘經典中出現的頻率非常高。他禮敬尊崇佛陀,承事供養佛教僧團,是當時佛教重要的王族護法之一。但王並不是一開始就敬信佛法,最初是受他所寵愛的末利夫人的影響,並由其引導而親近佛陀,蒙受教化,從而笃信佛法,護持僧團。

  皈依佛陀

   末利夫人本爲釋迦族的婢女,住在園林中日日采花結鬘,故後來又稱她爲勝鬘夫人。有一次她遇到佛陀入城乞食,即持飯施佛,願脫婢身。後于園林中得遇波斯匿王,因爲她的美麗、聰明、機敏,深得王的歡心,終于成爲其夫人。這是《四分律》與《有部毗奈耶雜事》中所說。她後生一子一女,分別是毗琉璃太子與阿逾阇國王妃,其母女在經典中同稱爲勝鬘夫人。末利夫人因供佛而脫離婢身,于是對佛法生起敬信,較早皈依佛陀,禮敬供養,成爲虔誠的優婆夷。如《增一阿含經》卷叁中說:“我弟子中第一優婆斯(即優婆夷),供養如來,所謂摩利(即末利)夫人是。”

   但是關于末利夫人由婢女成爲王夫人,《阿含經》與《五分律》則有異說。釋迦族又稱爲日種,自覺種姓高貴,仍然遵循舊典,不與一切異姓通婚聯姻。波斯匿王新登王位時,自恃兵強,即有染指迦毗羅衛城之心。于是遣使向釋迦族索婚,若是如己所願,則相安無事;若是不如己願,則要兵臨城下。釋迦族聽後,便興嗔恚,聲稱我等“大姓”怎能與“婢子”聯姻呢?當時有人反對,也有人審時度勢,主張聯姻。最後商議出兩全之策,既不違祖典,也不得罪波斯匿王,釋迦族摩诃男有一婢女,端正美麗,世上少有,于是聲稱爲自己的女兒,嫁與波斯匿王。

   爲使波斯匿王于佛法生起敬信,末利夫人費了一些心思。曾經有一個梵志,僅有一子,極是疼愛。其子忽然命終,梵志悲傷過度,茶飯不思,見人就問有沒有見到他的兒子。一天,他闖到佛陀的住處,問佛陀有沒有見到他的兒子。佛陀悲愍這個人,便爲他說由愛生苦。但是梵志之心昧于愛子,聽後不能信解,心不喜樂,罵罵咧咧地離開了。由愛生苦的教說很快傳到波斯匿王那裏,當時王正與末利夫人在一起。一般人的經驗都是由愛生樂,所以波斯匿王也不能信解,視佛說爲奇談怪論。末利夫人即遣人請教佛陀爲何說由愛生苦,而後向波斯匿王善巧地解釋,王這才領略到佛陀的大智慧,于是從這一日起皈依佛陀,終生爲優婆塞。

   在不了解佛陀的過人智慧和功德之前,波斯匿王最初對佛陀並沒有生起足夠的信心,見面時只稱佛陀的俗姓“瞿昙”。他甚至不相信佛陀成就等正覺,而懷疑是別人的誤傳或非法說。因爲那些在舍衛城遊化的六師外道,不僅年長,而且曠久苦修、聲名遠播,他們尚且不自稱得等正覺,又何況年紀輕輕的佛陀?佛陀耐心地告訴他,自己于菩提樹下證得等正覺,這是真實不虛的。又說世上有四種事物雖小而不可輕視:一是刹利王子年少幼小而不可輕視,二是龍子年少幼小而不可輕視,叁是小火輕微而不可輕視,四是比丘年少幼小而不可輕視。又有一次,波斯匿王試圖向佛陀的侍者阿難問佛陀在日常行止中有無過錯,得到的回答卻是阿難對佛陀的贊歎。

   有一天晚上,波斯匿王夢見十件怪事,醒後憂愁恐怖,害怕這是亡國、亡身、亡妻、亡子的凶兆。第二天即召集公卿大臣、有名術士和婆羅門等,要他們解說夢中的十事。婆羅門說當亡國王、太子及王妻,要想禳災,當殺太子、王所愛念的大夫人、近傍的侍者、仆從、奴婢以及所倚重的大臣,以祭祀天王,又所有的臥具和奇珍異寶都要燒盡,只有這樣國王和國家才能免于災難。末利夫人得知後,勸波斯匿王去問佛陀。佛陀則告訴波斯匿王,夢中十事非關現在國王與國家的生死存亡,而是關于後世人事的十個預兆。波斯匿王因此釋懷,心中歡喜,不再恐怖,重賜末利夫人,拜爲正後,多給財寶。並奪去那些妖言亂政的公卿大臣和婆羅門的俸祿,全都逐出國門,不再信任起用。

   波斯匿王于是經常親近佛陀,請教一些法義,如問有沒有天、有沒有梵、四姓有沒有差別等。隨著與佛陀的接觸,了解到佛陀偉大的人格和卓越的智慧,如見還俗弟子不說佛法僧惡,只說自己無德,不堪受如來教;佛陀的弟子盡形壽修行梵行;諸外道沙門、婆羅門不敢與佛陀辯論;佛陀善于調伏外道,衆多外道皈投佛陀座下出家修道;佛陀諸多弟子于現法中證果解脫。因此波斯匿王于佛陀生起敬信,下意恭敬,承事供養。此後佛陀在舍衛城教化的日子裏,王爲自己立法,只要佛陀在祇洹精舍(即祇樹給孤獨園),就會每天前去禮拜。有一次波斯匿王于夜半集兵抓賊,身體疲倦,在返回途中,仍不忘去禮拜佛陀。

   有一次佛陀上叁十叁天爲母說法,四部之衆卻不知道佛陀究竟在哪裏。經叁月夏安居後,波斯匿王與優填王因久不見佛,竟相思成疾。優填王的群臣爲了寬慰王,不使王命終,便用牛頭栴檀作五尺佛像,用來供養。波斯匿王聞訊後不甘落後,以紫磨真金作五尺佛像。這就是佛像的最初來曆。後目犍連告知四部大衆,佛陀七日後將從叁十叁天返回人間,落足在僧迦屍國大湖側。于是波斯匿王、優填王、惡生王、優陀延王、頻婆娑羅王爭先恐後趕去,都想最先迎接到佛陀,但沒想到被蓮花色比丘尼搶先一步。佛陀即于此處演說妙法,五王便將此處作爲福妙神地,建造了大神寺。

  教化調伏

   《有部毗奈耶出家事》第四卷中記載,佛陀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次爲波斯匿王說法,令王“證見谛”,即已經住于初果了。後又爲王說“少年經”,令王調伏。

   而當初的波斯匿王暴惡無信。有一次,王于國人生起忿恨,無論是哪一種姓,無論出家在家,無論持戒犯戒,一時拘捕了很多人,全國人心惶惶。波斯匿王爲了王位,曾殺死異母兄弟等上百人。他後來意識到自己罪業深重,憂愁不樂,心想“唯有世尊能去我憂”,于是前往佛陀住處忏悔。佛陀爲說生命脆弱,人壽極短,因生老病死而不得自在。如果行十惡業,非法治化,將受地獄苦報。所以勸誡波斯匿王要“以法治化,莫以非法;以理治民,莫以非理”;要以種種方便布施求福,如果造作了惡業要當即忏悔,後不再犯;莫因爲自己而行惡業,也莫因爲父母、妻子、沙門、婆羅門而行惡業。

   舍衛城有長者摩诃男,家多財富,自己不受用,也不供養親人眷屬,也不供養沙門、婆羅門。他到死時都沒有一男半女,所以波斯匿王將他財産悉數沒收。這是因爲該長者過去世中遇辟支佛,不恭敬施,不自手施,施後變悔,所以今世雖然多財卻不會享用。又因爲他過去世中殺異母兄弟,奪其財物,所以後來雖然生于人間卻常無子息。而今世又悭吝不施,佛陀記摩诃男命終投生地獄。波斯匿王聽後,想起自己過去的所作所爲,心生恐怖,不禁悲聲哭泣。佛陀即勸說現世應當修福,廣行布施。王因此“自今以後,當廣惠施,無所吝惜”。

   波斯匿王最初並非獨尊佛教,同時也恭敬供養當時的婆羅門和種種外道。王曾封斯波醯村與婆羅門弊宿爲梵分,封郁伽羅村與婆羅門沸伽羅娑羅爲梵分,封婆羅婆提村與婆羅門露遮爲梵分,封瞻婆城與婆羅門種德爲梵分。所謂梵分,就是免除賦稅的淨施之地。又曾以千頭大公牛等爲供品,普施一切異學外道,甚至遠方的異學外道都來參加這次普施大會。波斯匿王極爲尊重那些苦行外道,甚至認爲他們就是阿羅漢。佛陀告訴他,不要單憑一面就武斷地認爲他們就是阿羅漢,應當長久地觀察他們的戒行。又一些無益的苦行並不足以斷除貪嗔癡,甚至會增加身心的苦惱。

   有一次波斯匿王問佛陀應布施什麼樣的人。佛陀告訴王,那些舍離五支(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等五蓋)、成就五支(無學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等五分法身)的人,是世間的大福田,布施他們,得大果報。波斯匿王對于外面所傳的佛陀說過“施我獲福多,余者獲福少;施我弟子,勿施余人”有疑問,因此前來征詢于佛陀。佛陀告訴王,從未說過“獨應施我,勿施余人”,而常說施與蠕蟲尚有福報,何況施人呢?但是因爲對象不同,還是有差別的,因此佛陀說施持戒人獲福多,勝于施犯戒之人。波斯匿王又對于尼揵子傳言“沙門瞿昙知于幻術,能回轉世人”有疑問。佛陀告訴王,佛實有幻法能回轉世人,那什麼是回轉幻法呢?即勸化衆生離殺斷殺、離盜斷盜、離淫斷淫、離邪見得正見。得到佛陀的釋疑開解後,波斯匿王說自今以後,不再讓那些外道異學進入憍薩羅國,聽如來四部之衆恒在宮中,常受供養,隨其所需。佛陀則又勸告波斯匿王“勿作是語”,就算是施畜生之類,也能獲得福報;施犯戒之人,也能獲得福報;施持戒之人,福報難量;施外道仙人,會獲得大福;施如來聖衆,獲福不可量。所以勸導波斯匿王要發心供養當來、過去諸佛及聲聞弟子。

   波斯匿王一次請佛陀及衆僧受叁月供養,衣被、飯食、臥具、湯藥四事充足,講堂、浴池、幡蓋、油燈等極爲精妙。波斯匿王領著宮人親自行施,心想布施求福之事該做的都已經做了,于是自歎“所作功德,今日已辦”。佛陀則教誡王,生死長遠,無窮無盡,所以不應作如是說,而應該長夜作福,永無厭足。

   波斯匿王雖然對佛陀頭面禮足、恭敬有加,但尊爲大國之王,卻也難以放下自己的尊貴和威嚴。就算是去禮拜佛陀,也要大擺陣仗,前簇後擁。並事先通知前來…

《王族護法波斯匿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