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陀住處的長者居士,一律出門列隊,恭候大駕。但也有不買帳的,如《有部毗奈耶》第四十五卷中所說的善與長者,他只是繼續聽佛說法。王便心生嗔恚,告訴左右,等長者出來後即刻遣出國界。波斯匿王卻沒想到善與長者爲諸天所護,結果被諸天所放的一群毒蜂猛蜇,一直追到宮內仍不放過。王只好又狼狽地跑回來,向佛陀求救。佛陀告訴王,當親自去善與長者的住處,與長者握手,謝罪忏悔。波斯匿王只好依教奉行,佛陀隨宜贊王是大自在人。
有一年輕婆羅門鴦掘魔聽信邪師之言,以爲殺人即能生天,于是每天殺人,取指爲鬘,禍害一方。佛陀以神通智慧度化鴦掘魔後,波斯匿王正集兵前去捉拿鴦掘魔,途中來到佛陀住處。佛陀得知王此行的目的,就問他,如果鴦掘魔盡舍前惡、信心堅固而出家學道,王將怎樣處置他呢?波斯匿王回答說,如果真能這樣,該承事供養,隨時禮拜。在王心目中,這個殺人惡魔毫無人性,斷無出家之理,波斯匿王卻萬萬沒想到他已成爲佛陀座下的具戒比丘。王大歎奇特,世所難見,因爲有言在先,只好向鴦掘魔禮拜,發心供養。波斯匿王經過佛陀的教化調伏,而能放下國王之尊、我執我慢,確實難能可貴。
波斯匿王在祖母去逝時,悲傷難過。佛陀勸王說,一切衆生皆當歸死,沒有出生而不死的。就算是佛的聲聞弟子、緣覺佛和佛陀本人,也不能幸免。衆生只是因業的善惡而有上升和下墮的不同。後波斯匿王將近百歲的老母也去世,王因此不思飲食,得了重病。佛陀同樣開解他,一切衆生皆歸于死,人力不能免卻老病死和無常這四大恐怖。並勸王以法治化,莫以非法,這樣在命終之時就能生善處天上。又波斯匿王身體肥大,行動不便,加上印度天氣炎熱,所以經常全身汗透。佛陀隨宜爲他說一飲食知量的四句偈子,王歡喜聽受,命人在他進食時念誦此偈,隨後成功減肥,連容貌也變得比以前端正。因此波斯匿王對佛陀更是感恩戴德。
佛陀時常勸化波斯匿王,要以法治化,莫以非法。以法治化者,于人間美名不朽,命終後能生天上,增六事功德:天壽、天色、天樂、天神足、天豪、天光。波斯匿王也以六功德贊歎恭敬禮拜如來,一是如來正法和雅、智者所行,二是如來聖衆和順、法法成就,叁是如來四部之衆依教奉行,四是如來善伏外道、無與倫比,五是如來除世邪見、修其正見,六是衆生憶念如來、得生天上。佛陀告訴比丘們,對于剛才波斯匿王所說的,應當向四部衆廣演其義。摩揭陀國與憍薩羅國多次興起戰爭。阿阇世王首先進犯憍薩羅國,波斯匿王兵敗,恐怖狼狽地退回舍衛城。後來波斯匿王結集兩倍于敵的兵力,摧毀來軍,生擒阿阇世王,押到佛陀面前又放他回國。波斯匿王已經消減暴戾之氣,二王止息兵爭,以法治化,爲兩國人民增添了祥和,帶來了福祉。這是因爲佛陀的教化調伏。
聞思佛法
經中說波斯匿王是于法觀法、明識真僞而于佛陀生起敬信的。
有一次,波斯匿王、毗沙王、優填王、惡生王、優陀延王等五國王在集會中,討論色聲香味觸等五欲,其中何爲最妙第一?諸王或說色,或說聲,或說香,或說味,或說觸,他們各持己見,爭執不下。最後他們請佛陀釋疑裁決。
又有一次,善與長者、戒勝長者及哥羅王子(波斯匿王之弟)等各各請教佛陀甚深法義,佛陀一一如理隨事而答。當時波斯匿王也在場,對于他們之間的問答不能理解,只能眼巴巴地看著,最後只好禮佛告退。王回到宮中,因此憂愁不樂。末利夫人問明原因後,即勸王政務之暇可讀佛經。王說如今年邁不能習讀,又政務繁重無暇學經,但他提出一法,末利夫人與行雨夫人先習讀佛經,而後于夜間再向自己講說。二位夫人稱善,從此佛陀開許比丘可爲夫人教授佛法。末利夫人即請迦留陀夷爲師,行雨夫人請舍利弗爲師。于是這兩位大德比丘天天來到宮中,爲二夫人教授佛經。這是《有部毗奈耶》第四十五卷中所說。
佛陀也時常爲波斯匿王隨機說法,將他安置到佛法的正道中。如說有四種人,有的先暗而後明,有的先明而後暗,有的先暗而後暗,有的先明而後明。所謂明暗,分別指今生受生處的富貴與卑賤、來世投生的善趣與惡趣。佛陀勸王應當學先明而後明,即先生于豪族家,後也行善法,身壞命終得生善處。波斯匿王作爲一國的君王,自有他處理的國家政務,又大權在握,能隨意而行,人生的大好時光就消耗在這些事務和五欲中。一次佛陀告訴王說,人身難得,隨時有險惡恐怖,所以當于佛法中精進修義、修法、修福、修善、修慈。
佛陀年已八十,皮緩力衰。波斯匿王問佛陀諸佛都是金剛之體,也會有老病死嗎?佛陀告訴王,生老病死這四法是天、人、王、佛等所共有的,所以衆生要成就戒、定、慧、解脫,達到不生、不老、不病、不死的涅槃寂靜。
波斯匿王由于經常親近佛陀聽聞佛法,以及受到一些大德比丘的影響,他也注重思惟和實踐佛法。如王獨一靜處,觀察思惟什麼是自念、不自念,什麼是自護、不自護,什麼是善知識、惡知識,以及老病死等世人所不愛念的叁法。又如王獨一靜處,觀察思惟是不是有這麼一個法,通過經常修習而能成就圓滿現法、後世種種利益。佛陀告訴王,有這麼一個法,那就是不放逸。
護持佛教
佛教出現于世時,傳統的婆羅門宗教思想在印度仍然根深蒂固。出家的婆羅門通過種種苦行來清除自己的罪業,以期死後生于梵天之上,所以又稱他們爲梵志。波斯匿王也受到這種苦行思想的影響,尊重恭敬種種苦行外道。而對于離開苦樂二邊、中道而行的佛教僧團,最初並沒有生起足夠的敬信,而常見比丘之過。如國中有一位勇健的將領受法教化,後于僧團中出家學道。波斯匿王事先不知情,到了國內出現叛亂急需用人之際,卻得知這位將領已經出家,王因此譏嫌沙門釋子無有正法。佛陀因此製戒,不得度在職官人。
但是波斯匿王逐漸見識到比丘們的神通威力,又轉而增信,恭敬供養。如有一次,十七群比丘來到阿脂羅河取水洗浴,有些人邊洗邊玩,種種遊戲,象小孩子們一樣。恰巧波斯匿王與末利夫人在不遠處的大殿樓臺上,都一一看在眼裏。波斯匿王就對將臉轉向一邊的末利夫人說:“看,這就是你的福田。”末利夫人勸王不要因此不生敬信,以免長夜受苦。其中有一位比丘沒有下水洗浴,在一旁坐禅,于定中聽見他們二人的對話後,即喚起比丘們上岸穿好衣服,以瓶盛水擲向空中,比丘們以神通力跟在瓶後,象雁陣一樣飛過大殿。波斯匿王見後,大是歡喜,敬信轉增。
波斯匿王隨著親近佛陀,隨著與大德比丘們越來越多的接觸了解,如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神通第一的目犍連、頭陀第一的大迦葉、天眼第一的阿那律等,他對比丘僧團的信心也越來越堅定,便由最初常見過失轉向恭敬供養、維護僧團、護持佛教。
有一次,波斯匿王有建新好的浴室,因爲恭敬比丘,就問他們要不要洗浴。比丘們就答今天要洗浴,于是王吩咐下人今天准備諸比丘洗浴。有的比丘早上吃飯時洗,有的比丘飯後洗,有的比丘晚上洗。王晚上想來洗浴,結果一直被比丘們占著,直到天快亮時,方能進去洗浴。波斯匿王也很關心比丘們的道念和修行。有一次王聽說難陀比丘因孫陀利女而還俗,便“心懷愁憂”,即刻前往難陀的住處,知道是誤傳後,因此歡喜不已。
《有部毗奈耶》第叁卷中說,佛陀先後爲影勝王(即頻婆娑羅王)、勝光王(即波斯匿王)說法,令得見谛、得調伏。當時二王各于國內宣布教令,國中所有比丘同王太子一樣免除賦稅,諸比丘尼同後宮妃嫔一樣免除賦稅,他們攜帶物品越界過關也不用交稅。另《五分律》第十卷說,波斯匿王有令,若國內有輕慢釋子沙門者,“當重治之”。如波斯匿王得知迦留陀夷尊者爲某盜賊所殺,即治凶手全家死罪,奪去左右十家鄰居的財物,又抓捕平日與凶手來往密切的五百盜賊,全部截去手足。從此,一般人連在肢體上碰觸釋子沙門都不敢。
波斯匿王作爲王族護法,也有過失,如曾侵犯羅漢尼。該羅漢尼因無欲受而不犯戒,波斯匿王則痛哭流涕,殷重忏悔。
另外波斯匿王有子名祇陀,將自己擁有的祇園獻于佛陀,由須達長者在此建立祇園精舍,佛陀一生中很多時光都用在這裏教化衆生。王又有女名勝鬘夫人,爲阿逾阇國友稱王之妃。她從小受父母的薰陶而皈依佛道,禮敬贊歎如來。後又對友稱王說大乘之法,與王共同教化國中人民。由此看來,波斯匿王的這個王族家庭多數成員都敬信佛法、護持佛教。
《王族護法波斯匿王》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