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族护法波斯匿王
释恒强
在汉译经典中,波斯匿王又作卑先匿王,意译为胜军王、胜光王、月光王等,相传与释迦太子同日出生。他曾游学于呾叉始逻国,在佛陀成道后不久继承王位,辖治憍萨罗国及迦尸国。《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六说波斯匿王“随寿在世”,命终之后毗琉璃为王。《中阿含经》卷五十九说“我(波斯匿王)年八十,世尊亦八十”。一般认为佛陀世寿八十,而佛陀在世时毗琉璃即为王,由此推断波斯匿王也世寿八十。他在位时,国威强盛,与摩揭陀国并列为大强国。
波斯匿王的名字,在大小乘经典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他礼敬尊崇佛陀,承事供养佛教僧团,是当时佛教重要的王族护法之一。但王并不是一开始就敬信佛法,最初是受他所宠爱的末利夫人的影响,并由其引导而亲近佛陀,蒙受教化,从而笃信佛法,护持僧团。
皈依佛陀
末利夫人本为释迦族的婢女,住在园林中日日采花结鬘,故后来又称她为胜鬘夫人。有一次她遇到佛陀入城乞食,即持饭施佛,愿脱婢身。后于园林中得遇波斯匿王,因为她的美丽、聪明、机敏,深得王的欢心,终于成为其夫人。这是《四分律》与《有部毗奈耶杂事》中所说。她后生一子一女,分别是毗琉璃太子与阿逾阇国王妃,其母女在经典中同称为胜鬘夫人。末利夫人因供佛而脱离婢身,于是对佛法生起敬信,较早皈依佛陀,礼敬供养,成为虔诚的优婆夷。如《增一阿含经》卷三中说:“我弟子中第一优婆斯(即优婆夷),供养如来,所谓摩利(即末利)夫人是。”
但是关于末利夫人由婢女成为王夫人,《阿含经》与《五分律》则有异说。释迦族又称为日种,自觉种姓高贵,仍然遵循旧典,不与一切异姓通婚联姻。波斯匿王新登王位时,自恃兵强,即有染指迦毗罗卫城之心。于是遣使向释迦族索婚,若是如己所愿,则相安无事;若是不如己愿,则要兵临城下。释迦族听后,便兴嗔恚,声称我等“大姓”怎能与“婢子”联姻呢?当时有人反对,也有人审时度势,主张联姻。最后商议出两全之策,既不违祖典,也不得罪波斯匿王,释迦族摩诃男有一婢女,端正美丽,世上少有,于是声称为自己的女儿,嫁与波斯匿王。
为使波斯匿王于佛法生起敬信,末利夫人费了一些心思。曾经有一个梵志,仅有一子,极是疼爱。其子忽然命终,梵志悲伤过度,茶饭不思,见人就问有没有见到他的儿子。一天,他闯到佛陀的住处,问佛陀有没有见到他的儿子。佛陀悲愍这个人,便为他说由爱生苦。但是梵志之心昧于爱子,听后不能信解,心不喜乐,骂骂咧咧地离开了。由爱生苦的教说很快传到波斯匿王那里,当时王正与末利夫人在一起。一般人的经验都是由爱生乐,所以波斯匿王也不能信解,视佛说为奇谈怪论。末利夫人即遣人请教佛陀为何说由爱生苦,而后向波斯匿王善巧地解释,王这才领略到佛陀的大智慧,于是从这一日起皈依佛陀,终生为优婆塞。
在不了解佛陀的过人智慧和功德之前,波斯匿王最初对佛陀并没有生起足够的信心,见面时只称佛陀的俗姓“瞿昙”。他甚至不相信佛陀成就等正觉,而怀疑是别人的误传或非法说。因为那些在舍卫城游化的六师外道,不仅年长,而且旷久苦修、声名远播,他们尚且不自称得等正觉,又何况年纪轻轻的佛陀?佛陀耐心地告诉他,自己于菩提树下证得等正觉,这是真实不虚的。又说世上有四种事物虽小而不可轻视:一是刹利王子年少幼小而不可轻视,二是龙子年少幼小而不可轻视,三是小火轻微而不可轻视,四是比丘年少幼小而不可轻视。又有一次,波斯匿王试图向佛陀的侍者阿难问佛陀在日常行止中有无过错,得到的回答却是阿难对佛陀的赞叹。
有一天晚上,波斯匿王梦见十件怪事,醒后忧愁恐怖,害怕这是亡国、亡身、亡妻、亡子的凶兆。第二天即召集公卿大臣、有名术士和婆罗门等,要他们解说梦中的十事。婆罗门说当亡国王、太子及王妻,要想禳灾,当杀太子、王所爱念的大夫人、近傍的侍者、仆从、奴婢以及所倚重的大臣,以祭祀天王,又所有的卧具和奇珍异宝都要烧尽,只有这样国王和国家才能免于灾难。末利夫人得知后,劝波斯匿王去问佛陀。佛陀则告诉波斯匿王,梦中十事非关现在国王与国家的生死存亡,而是关于后世人事的十个预兆。波斯匿王因此释怀,心中欢喜,不再恐怖,重赐末利夫人,拜为正后,多给财宝。并夺去那些妖言乱政的公卿大臣和婆罗门的俸禄,全都逐出国门,不再信任起用。
波斯匿王于是经常亲近佛陀,请教一些法义,如问有没有天、有没有梵、四姓有没有差别等。随着与佛陀的接触,了解到佛陀伟大的人格和卓越的智慧,如见还俗弟子不说佛法僧恶,只说自己无德,不堪受如来教;佛陀的弟子尽形寿修行梵行;诸外道沙门、婆罗门不敢与佛陀辩论;佛陀善于调伏外道,众多外道皈投佛陀座下出家修道;佛陀诸多弟子于现法中证果解脱。因此波斯匿王于佛陀生起敬信,下意恭敬,承事供养。此后佛陀在舍卫城教化的日子里,王为自己立法,只要佛陀在祇洹精舍(即祇树给孤独园),就会每天前去礼拜。有一次波斯匿王于夜半集兵抓贼,身体疲倦,在返回途中,仍不忘去礼拜佛陀。
有一次佛陀上三十三天为母说法,四部之众却不知道佛陀究竟在哪里。经三月夏安居后,波斯匿王与优填王因久不见佛,竟相思成疾。优填王的群臣为了宽慰王,不使王命终,便用牛头栴檀作五尺佛像,用来供养。波斯匿王闻讯后不甘落后,以紫磨真金作五尺佛像。这就是佛像的最初来历。后目犍连告知四部大众,佛陀七日后将从三十三天返回人间,落足在僧迦尸国大湖侧。于是波斯匿王、优填王、恶生王、优陀延王、频婆娑罗王争先恐后赶去,都想最先迎接到佛陀,但没想到被莲花色比丘尼抢先一步。佛陀即于此处演说妙法,五王便将此处作为福妙神地,建造了大神寺。
教化调伏
《有部毗奈耶出家事》第四卷中记载,佛陀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为波斯匿王说法,令王“证见谛”,即已经住于初果了。后又为王说“少年经”,令王调伏。
而当初的波斯匿王暴恶无信。有一次,王于国人生起忿恨,无论是哪一种姓,无论出家在家,无论持戒犯戒,一时拘捕了很多人,全国人心惶惶。波斯匿王为了王位,曾杀死异母兄弟等上百人。他后来意识到自己罪业深重,忧愁不乐,心想“唯有世尊能去我忧”,于是前往佛陀住处忏悔。佛陀为说生命脆弱,人寿极短,因生老病死而不得自在。如果行十恶业,非法治化,将受地狱苦报。所以劝诫波斯匿王要“以法治化,莫以非法;以理治民,莫以非理”;要以种种方便布施求福,如果造作了恶业要当即忏悔,后不再犯;莫因为自己而行恶业,也莫因为父母、妻子、沙门、婆罗门而行恶业。
舍卫城有长者摩诃男,家多财富,自己不受用,也不供养亲人眷属,也不供养沙门、婆罗门。他到死时都没有一男半女,所以波斯匿王将他财产悉数没收。这是因为该长者过去世中遇辟支佛,不恭敬施,不自手施,施后变悔,所以今世虽然多财却不会享用。又因为他过去世中杀异母兄弟,夺其财物,所以后来虽然生于人间却常无子息。而今世又悭吝不施,佛陀记摩诃男命终投生地狱。波斯匿王听后,想起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心生恐怖,不禁悲声哭泣。佛陀即劝说现世应当修福,广行布施。王因此“自今以后,当广惠施,无所吝惜”。
波斯匿王最初并非独尊佛教,同时也恭敬供养当时的婆罗门和种种外道。王曾封斯波醯村与婆罗门弊宿为梵分,封郁伽罗村与婆罗门沸伽罗娑罗为梵分,封婆罗婆提村与婆罗门露遮为梵分,封瞻婆城与婆罗门种德为梵分。所谓梵分,就是免除赋税的净施之地。又曾以千头大公牛等为供品,普施一切异学外道,甚至远方的异学外道都来参加这次普施大会。波斯匿王极为尊重那些苦行外道,甚至认为他们就是阿罗汉。佛陀告诉他,不要单凭一面就武断地认为他们就是阿罗汉,应当长久地观察他们的戒行。又一些无益的苦行并不足以断除贪嗔痴,甚至会增加身心的苦恼。
有一次波斯匿王问佛陀应布施什么样的人。佛陀告诉王,那些舍离五支(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等五盖)、成就五支(无学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等五分法身)的人,是世间的大福田,布施他们,得大果报。波斯匿王对于外面所传的佛陀说过“施我获福多,余者获福少;施我弟子,勿施余人”有疑问,因此前来征询于佛陀。佛陀告诉王,从未说过“独应施我,勿施余人”,而常说施与蠕虫尚有福报,何况施人呢?但是因为对象不同,还是有差别的,因此佛陀说施持戒人获福多,胜于施犯戒之人。波斯匿王又对于尼揵子传言“沙门瞿昙知于幻术,能回转世人”有疑问。佛陀告诉王,佛实有幻法能回转世人,那什么是回转幻法呢?即劝化众生离杀断杀、离盗断盗、离淫断淫、离邪见得正见。得到佛陀的释疑开解后,波斯匿王说自今以后,不再让那些外道异学进入憍萨罗国,听如来四部之众恒在宫中,常受供养,随其所需。佛陀则又劝告波斯匿王“勿作是语”,就算是施畜生之类,也能获得福报;施犯戒之人,也能获得福报;施持戒之人,福报难量;施外道仙人,会获得大福;施如来圣众,获福不可量。所以劝导波斯匿王要发心供养当来、过去诸佛及声闻弟子。
波斯匿王一次请佛陀及众僧受三月供养,衣被、饭食、卧具、汤药四事充足,讲堂、浴池、幡盖、油灯等极为精妙。波斯匿王领着宫人亲自行施,心想布施求福之事该做的都已经做了,于是自叹“所作功德,今日已办”。佛陀则教诫王,生死长远,无穷无尽,所以不应作如是说,而应该长夜作福,永无厌足。
波斯匿王虽然对佛陀头面礼足、恭敬有加,但尊为大国之王,却也难以放下自己的尊贵和威严。就算是去礼拜佛陀,也要大摆阵仗,前簇后拥。并事先通知前来…
《王族护法波斯匿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