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其次第了知大義體性之大叁。應作加行能作等等,創始之難性,如何相續,如其果道能得不空過性,一別事因緣不能移動,二完全成就修行,叁平等資糧,四錯背違緣,五因緣,六不死,七無可信托無能作者,如是等顯明了知。此之七事修行,是完全智慧淨潔之門,若諸菩薩於彼加行十種完全行門,乃至依止能力速急者,於聲聞等所說之業,是還滅不退之加行也。
此平等性之門,是(乃至)體智加行修行之須要,加行基礎平等性者。
色等無愛染 彼四相等平
此頌所雲者,於色等現前失實,青藍等色之量,照射等證知,沾附愛著,行相,一切無所緣者,加行之平等性也。
加行之平等性各各證知,於見道修行之旨趣見道。
於苦等谛中 法智類智等 並忍刹那性 見道徧知理
如是頌雲者,於谛等各各法智忍,及法智類智之忍及類智者,如彼十六刹那之體性,是一切智性之品類中之見道也。
此上是一切智加行之果,以下廣解此中行相。
彼體之行相雲何?
色非常無常 超邊性清淨 無生無滅等 貪等斷若空(苦)
執持悉解脫 名诠無自性(集) 雲何義所诠 於他施者無
所緣無能作 極寂靜無病(滅) 惡道斷及果 所作現未證
相等不隨行 於名實之二 能知無生者 刹那徧知性(道)
此之頌雲者,一無自性故,於色等常與無常等離,常亦非是,無常亦非是。二受苦者,與苦非是斷常,及離,苦性之斷常之邊等並離,空與不空應離故,本性清淨故。叁有我無我之自性是無生無滅。四遍行煩惱不是,行相清淨不是,如是等所說者,苦谛是本故也(初一頌)。
一因與因,非有積集性故,與虛空相似。集者與集,不可得,俱非有故。煩惱及隨煩惱一切斷余,熾盛生者,與寂然無生二者不離,具足攝持之業。解脫等因緣非因緣作業行相解脫故。二自性與名诠不可得,如是所雲者,集谛是也(半頌)。
一何故雲滅,滅者無也,彼彼不聯屬故,滅谛名诠之義,二與他相續施等不可得,叁寂滅與非寂滅無所緣,能作財勢富有非富有俱離棄故,四超過二邊而複清淨,決定出離與非決定出離無,無亦不可得,故諸病不生。如是雲者,滅谛之理是也(一頌)。
一道及非道是非俱離,故惡趣斷止。種子種子相應未有,不合和故。現果所作之事義種種才能無可證性。二修行與修行者未有故。叁種種業解脫一切諸法之量,與主體無聯屬,四決定拔濟與決定拔濟未有無性故,五如是名诠能作之自性之相,所知與音聲二者之知無生,如是等雲,是稱道谛者也。
六如彼種種行相具有,是刹那徧知性體者也(一頌半)。亦是菩薩等之見道之稱也。彼諸聲聞等轉業者,於無常等(觀爲)清淨修行所作,是此徧知性之見道是也。彼聲聞道菩薩是應完全所知者,此等之義現尚未作,以後修道詳盡指示也。
如是廣教(總括叁智)中義,盡諸所有一切智性叁種,攝持契入總攝者,頌雲:
如是此與此 又此等叁相 此之叁類等 完全教圓滿
如是頌雲者,此中所說無疑之理,種種一切智性,與彼道智性,及一切智性,如是等叁品之相,叁者完全圓滿竟。
般若波羅密多教授現證莊嚴論顯明義疏根本智第叁品釋竟。
圓加行第四品
一切智性叁種悉盡知矣,爲所作能自在故,複於種種一切道等根本攝持之門,乃至一切智性叁種修行,能作清淨徧攝,現前圓證故。(總顯智相差別)
體智諸分別 相狀所作相 智性叁種故 說行相亦叁
如是頌雲者,於常等執持不隨順品之對治,明法性之自性無常等。於彼所緣正智分別等,種種行相之性,種種清淨攝持之行相者,是此圓行之性相故。此中亦依一切智性等叁者之分別,故亦唯立叁種智性之說也。總教如是,此下於彼差別者雲何?
受持無相等 乃至無動相 前叁各各四 於道說十五
如是等頌雲者,此中(一切智行相)一切智性之自在所作,無、不生、本明、無磨拭;無住、虛空、離言、無名;無行、現前不能奪取、無盡、無生者。此之行相等有十二。如其次第,明苦等谛叁者之中無常等性相之體是也。此中煩惱障之對治性與無漏道是一。故一切智性於獨覺等並攝,然彼等之所知障之對治性的修道,有漏無漏是二,故此道相有叁也。(初)此中能作者無、知者無、超者無、調伏者無,如是行相等四者,如其次第是道谛等之性相也。夢(第二)、回聲、眼花、幻映、幻術,如是等相五者,如其次第是無自性、無生、無滅、無始、乃至寂滅自性涅槃之性相。總所知障之對治修行之體是也。(第叁)徧行煩惱無、行相清淨、無知者、無進行者、無無傲慢無移轉不動之行相等六者,如其次第,是所知障、乃至煩惱行相清淨、煩惱之習氣、於色(境)等無進行、自己證解行相完全決定、於諸行相分別等各各確實能作對治,成就之體是也。是道谛行相之十五,故總合一切智性之行相有二十七也。
從此以下,道智性之相者:
因道苦谛等 及滅谛如次 如是八及七 五及十六成
如是頌雲者,謂依徧行煩惱,及其他真實品類之說(道也),於中集與道是谛之因體,苦與滅是谛之果體,是因果義理門之教示者也。
初集谛:集與道,苦與滅,如其下數成爲八種,如是等內心應作吸攝也。彼一中貪及離貪(所有未離貪及功德欲功德樂欲,錯失之理)、二無住(不住)、叁寂靜(喜樂寂靜正知)、四無貪、五無嗔、六無癡(叁毒治伏)、七無煩惱(轉成對治現證無我)、八無有情等,皆是清淨次第之因故,但此第七者之中,有貪(未離之貪欲)、悅,如是等(增上悅樂等)皆是集集之部。貪也、嗔也、癡也、乃至對治無貪、無嗔、無癡、熾然善生,皆屬集生之部。余諸徧計等皆是集緣之部。有情等現前失實,於彼能作對治轉變等是因。集谛八種之相也,如是叁叁一一應知。
第二道谛之門者,有七行相:一無量,二二邊不墮無舍,叁不異,四不執爲勝上,五不計執(二取)之相,六無稱道,七無貪。如是等依次解釋者:一于一切無量有情之解脫品位分辯能作之道也,二如是一切有情品位分辯者,不落超越及輪回二邊,無量有情,不舍解脫分位能作,叁不異者,種類分別無,以一切法谛空現證故,四決擇於聲緣道最勝之執離,得無戲論之現證故,五凡成就不作二取計執故,六凡真實決定出離不作量稱故,七不貪後來凡諸清淨勝義之清淨現證故。如是等二二二一,是道谛之相有七也。
第叁苦谛行相之門者有五:無常、與苦、空、及無我、第五勝義無相,如是等五是也。
滅谛行相(四相一十六)之自性者:(一、滅相叁)內與外之二者真實等谛理遮止故,內外二者空性之相故有叁。第二解脫寂止行相之自性八:一安立之我空、二器世間所依、叁勝義、四有爲、五無爲、六七常斷之邊、八輪回無始無終;法之解悟決擇絕對待(于谛),現前失實遮止。第叁妙善有八:一空空、二太空、叁勝義、四有爲、五無爲、六超邊、七無始無終、八無對待,空性行相等八(同六)妙善之行相者也。(實二)一于他能作種種決擇之遮止,二自性空之相。決定出生之相(第四決定出生之相叁):一于境錯之我性安立、二性相空(涅槃無性)、叁時間錯亂等遮上;一一切法空,二自性相空,叁無所緣空性;如是之相等叁,是決定出生之相,遮止唯之自性,無實質之自性,與即空(附托空等)一相是一。如是等,滅谛之行相十六也。總道智性之相,有叁十六故。
如是以下,一切種智性之相者:
順道念皆持 諸佛種究竟 道谛等隨同 叁智之分別
聲聞及菩薩 諸佛如次第 叁七及叁四 叁十九等說
如是頌雲者,於順念處等所立之攝持者,是於大覺之相種種究竟等,一切智性叁種皆並攝持之,是道之要門。乃至是一切種智性之聖者補特伽羅所攝故。如數聲聞等相有叁十七,菩薩等相有叁十四,諸佛如來有叁十九,如是等數應憶持也。此中一切智性,其初真實完全知解之道,依四谛中趣入所作之故,身受心法,自相共相之性相,完全決擇,隨念攝取之相狀四種也。以下隨勢趣入精進發生奮勉作業之道,於不善及善,生及不生之體,如其次第正斷、不生、增長、生因之精進,正斷之相四也。是具足精進之心,與業相應之能作性也。於正定完全練修之道者,念欲、正勤、止、觀、之正定,斷棄行想、及具足神通之足,四種也。於心完全應作調治,從於暖頂加行,發生現證加行之道,於暖及頂之自性,信、精進、念、定、般若之根等五種也。若暖等中得者,於忍與勝法出生現證隨行之道,於忍與勝法自性,起信、進、念、定、慧之力五種也。於暖等四力證解,谛實見道,出生現證之道,於道念、法相能作決擇明細、精進、喜、輕安、一心、舍,正真菩提之支分七種也。於見谛完全中了知修行之道,出生清淨決定開發之道正真之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聖人之道八種支分。此如是等是有學徧加之性,是道之正因之叁十七種也。
道智性中對治之道者,依見所作對治等,此之因相者,於行(空)相、分別(二取)、及對治(無相)故,叁界中希願之對洽也,此中所作,如彼自性,於中如其次第空也,無我相之自性也,是初相解脫門也。滅谛、道谛、相之自性者,是第二之解脫門也。無常、及苦、諸苦集集谛之相之自性,是第叁之解脫門也。如上是彼(叁空)行相解脫門叁種之叁相也。
幻化之道,於色想相形未壞止,及行相壞止之故,如其次第,內色是我、或色非我、外邊諸色能見、於此所作幻化障蔽之對治解脫故。彼相(解脫)有二,…
《能海上師全集(第五輯) 般若波羅密多教授現證莊嚴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