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也。
此为修道之菩萨,生起奋勉欢喜之故,以此胜解於佛宝等发生赞美称益之能作者,是曰赞扬尊重供事之业钦承。
般若波罗密 胜解住类等 於三种九类 赞事意钦承
如是等云者,如其见闻法相胜解,於般若波罗密,趣入胜解之意能作。初或二种或三者住品分别九类之中,各各九种位次,如其次第,向上复向上,欢喜现实能作故。而复口赞扬、身尊重、供事,意极钦仰之乐欲,以彼彼能赞扬等义理。如彼事义,而能正真如其所赞,获得证解(般若)性相所有之法。非是情感爱逊之媚词也。
如是胜解发生回向,以此二种回向作意,是此安立之名诠也。
满分回向别 能作殊胜是 彼所缘无相 名相无颠倒
练若佛福资 自念行与境 方便及无相 於佛作随喜
是三界不系 小中大回向 安彼於三乘 出生大福性
如颂之所云者,一如其所说满或分之胜解俱有等能作殊胜,二且能作无所缘,三名相而不错倒,四常居净地阿练若,五如来善根资粮之自性常念,六方便善巧具有,七不执於相,八于佛所为之精要行为随喜,九不系於三界,十小的,十一中的,十二大的,而能出生广大福德必。若能如是所作於中意不挂碍能作者,如其位次,於无上菩提,或一於戒等蕴能作回向心,二主宰等我性具足真实,三於三时中於佛之善根,四施等,五相表之特点,六一切道,七欲等诸界,八十善等诸业之道,九诸预流等,十无上菩提中住等缘於无所缘,十一三乘之调伏所作,於诸众生随顺显示能作因之自性,十二具足种种一切众生之义利所作无尽之故,於无上正等圆满菩提上能作回向,有十二种能作也。
如是善作回向之真实,现能增长传布所作,是第三随喜行之能作也。如是云何?
方便无所缘 他善根若己 随喜意能作 是此修道名
如是云者,以世俗谛方便欢喜之心,众善根之所缘,乃至于胜义谛之无所缘性之随喜所作清净也。于此中略义者(譬喻能作修道之三种也),第一胜解作意修道之能作者,譬如金师观于金矿发出之井眼,有决定能得现金福德之心,现时能作种种炎想。回向修道云何者,譬如才能技师,虽在淘掘之中,未全获金,决其必得,如法正真努力于圆满菩提之支分能作也。随喜修道之能作者,自他福德所作平等,作获得共利之想。
以上有漏等修道,以下无漏之修道者,此复二种,其初现在实行,依於性相之修道,
此自性定性 一切现无为 法无缘亦舍 能作大义性
此中所云者,于(初句)色之颠倒之见,而彼自性无为也。於他未获得之觉性者,於彼定有,而未证之想(亦无为)。(二句)一切法有差别生灭,了解无生之加行,现在一切无为也。(三句)如是等自性具足之道,於诸法无所缘性,相应瑜伽,相续出生者,付托修行能作也。(四句)即佛之大事能作故,是为能作大义性也。
此中於上说之义,全全吸收悉并摄持。是能获得修道最初之成就,於彼生不生之因,悉皆暗取。疑心想像之门,洗除清净。是最极清净二种之性相也。
佛教与施等 凡方便善巧 是胜解等因 贫法诸因者
谓魔等障伏 甚深法乏解 於蕴等现失 罪友说或持
如是等云者,一于佛心能作喜悦,二及於施等之到彼岸究竟圆满能作,三寂止方便善巧,以此所作者,士夫之因清净是也。一魔等害伤之所作不知,二於甚深法胜解道胜解不知等,三蕴等现前失真,四不善之恶友随行恶行。未生之因令净也。此等依能得与非能得之因体清净说,於此类中摄取其清净总相。
道等果色等 彼性悉净故 彼二是无性 名无分别净
如是颂义云何,凡彼圣者补特迦罗沙门法之果者,皆是於不随顺类等,一切远离为性,是名清净。凡彼所关皆是清净共性。观於色等之中,悉是本体清净者。果及色等本体清净,色等中之我执,现前失实等,及远离性,细极分别之,悉是清净平等不异。凡此断性,亦是无性,自性之共性相故,非是异性,以此故,而得名为清净之名称也。
此云清净之总名诠者也。於中差别云何?
烦恼所知障 三道修声缘 及佛子等净 佛一切净极
此中颂云者,贪等烦恼,及彼所知障一类执持之事,二取分别,及三乘道障盖等之断舍故。如其位次,声闻独觉菩萨等之清净也。烦恼及所知障中,断与俱有种种一切断舍之故,由最极清净法界之所出生性者,许唯是无上大觉也。
道智性之类中清净胜解之语,继续於佛及声闻等之清净。如其位次,佛者,至极。佛以下者,说为以後继续之清净者,云何耶。
於九地之大 大等垢染治 复小中小等 是道等清净
此颂所云者,欲界静虑,无色,走入沉怠等,於九地中不随顺品(垢染等),大中大等九种对治自性。如其位次,於道中小中小等相九种,一切是以後相续清净之因故。最极清净,与随後继续所作清净。
断此诤论者 道知及所行 三界性平等 许为对治性
此颂所云者,於彼对治品大的大等,不随顺品舍命对治。小的小等明理所作,责斥过咎。於染著贪欲之垢,特使加重清除,允许提炼,大作显明,勤奋喻断有方便善巧之门。於修道中最极如其所有之教者,了知三界中所有之行相及所知体,无所缘之性,平等之性。凡是彼性悉皆究竟对治,是其自性之性故。是佛之最极清净行相之趣入也。
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证庄严论显明义疏道智性第二品释竟。
根本智第三品
於一切根本完全知无。於道善能了知完全无有者,是一切智性者也。
彼此岸边泯 中间亦无住 知世平等性 般若波罗密
如是颂云者,三世诸法无生清净平等之性了知之大觉,及菩萨等近顺能成,凡是乐欲般若波罗密者,於般若此边之轮回,及悲心随行之涅槃彼岸,如次断常性相,及此居中亦不住著。三有及寂灭皆非住处,此是於遍知住类业颠倒者之教示也。今者令声闻等於三世平等性得有了知故。正真般若彼岸究竟等转成长远者,是稍微具有自意之证解,於般若彼岸究竟,悲心与般若等离弃故。真实与无真实之所缘性,於轮回与涅槃(随一)中住,是所知之所作也。正理偈云,「若凡因缘所出生,彼即空性汝应受。」依此所说,故知三世平等性者,是根本唯一之了解。若於彼一切中有性无性,如是见者之声闻菩萨等,於正真般若彼岸,所谓甚远,亦少分成就也。
彼量所缘门 无方便者远 方便善巧者 说於正等近
如是颂云者,幻师自作似真蛇之显现,彼时自於其性未知真实,见为实蛇,即是现前失实。以真实性无性,非现显故。诸善知之者,方便善巧,及离弃故。於真实之自性未了知等,彼于平等性之智慧无有,以此之故,彼等於佛母般若成就甚远也。依止彼善知识正真满足所作之教授,言无颠倒,具二谛理,了解出生次第方便善巧。於中正真现前失实错谬之量,显明除去。於色等法上,完全了知彼性之平等性。若是完全知者,彼等於般若佛母,正真近快成就。若是无方便者,即成长远,此中之性性是方便,非有远近之性。如是彼声闻等,於母远成之修行,即非随顺之类。
色等蕴空性 系三世诸法 施等菩提分 行想不共类
如是颂云者,於色等中。三世诸法,有漏无漏二者,一切实无自性。即此所缘之实质,悉是别体刹那合聚安立主宰等。即此空性之见,修行之想念,作如是等对治,亦是颠倒趣入性,应作断弃之,是不随顺品对治之所作也。
诸菩萨之背舍者,即对治者是。
施等我执无 他加行能行 如是贪边灭 贪佛等微微
如是颂云者,三轮本空,於施及施等了解无我,自他加行正真趣入之故,贪著资粮庄处一切遮止所为。是种种行相一切之对治(贪佛者)也。若於如来等前,作礼供等,而以集聚资粮福德为因性等之对治是也。然是贪心之细微者,而其自性非是种种一切不随顺之品故(无罪咎故)也。亦如其贪性而细微云何,非不随顺品是希望法故。
法是道自性 练若甚深故
如是颂云者,任何因缘法之种子等自性唯是空性,此是甚深之性。以此之故,於如来等所缘,而非不随顺品,虽然如是希望应断者也。
诸法自性一 知者贪能断
如是颂云者,色等一切法自性唯是—性,此之—性即是无自性。於是了知者,所知平等一性悉皆了知,是於贪等断也。
又如其诸法自性甚深。
见等遮止者 谓彼难证故
如是颂云者,凡所见闻识知一切所缘之义,於此能显明了知自性者,谓是极难证故,彼性是甚深故也。
色等非知故 谓彼心不遍(照摄也)
此之颂云者,任何因缘,于色等乃至佛法,非混杂故。清净行相中自性完全而自不知,许心不超业(不能照摄)故,此者即是难证之性也。
如是非随顺品等之名诠,是趣入之所摄也。
如是遍知理 不共(顺)对治品 分别相无余 此尽说应知
此颂所云者, ,一切智性之品类,如是所说之理,如其次第,是了知之声闻菩萨等之不随顺品,与对治品最细分辩智之所应作也。如是於不随顺品等之名诠,乃至彼体行相修为,凡其加行,云何加行者:
色等无常等 未圆圆满贪 於彼贪无性 行遮止加行
不变能作无 难作三加行 得果具堪能 有果乐欲者
而非他所使 能知显七喻
此颂所云者,一切色等之法,及彼性是无常,与空性等各各未圆满与圆满性,无有贪性一。於他之未成就者,性无能作之者二。一切智性三种,如…
《能海上师全集(第五辑) 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证庄严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