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其次第了知大义体性之大三。应作加行能作等等,创始之难性,如何相续,如其果道能得不空过性,一别事因缘不能移动,二完全成就修行,三平等资粮,四错背违缘,五因缘,六不死,七无可信托无能作者,如是等显明了知。此之七事修行,是完全智慧净洁之门,若诸菩萨於彼加行十种完全行门,乃至依止能力速急者,於声闻等所说之业,是还灭不退之加行也。
此平等性之门,是(乃至)体智加行修行之须要,加行基础平等性者。
色等无爱染 彼四相等平
此颂所云者,於色等现前失实,青蓝等色之量,照射等证知,沾附爱著,行相,一切无所缘者,加行之平等性也。
加行之平等性各各证知,於见道修行之旨趣见道。
於苦等谛中 法智类智等 并忍刹那性 见道徧知理
如是颂云者,於谛等各各法智忍,及法智类智之忍及类智者,如彼十六刹那之体性,是一切智性之品类中之见道也。
此上是一切智加行之果,以下广解此中行相。
彼体之行相云何?
色非常无常 超边性清净 无生无灭等 贪等断若空(苦)
执持悉解脱 名诠无自性(集) 云何义所诠 於他施者无
所缘无能作 极寂静无病(灭) 恶道断及果 所作现未证
相等不随行 於名实之二 能知无生者 刹那徧知性(道)
此之颂云者,一无自性故,於色等常与无常等离,常亦非是,无常亦非是。二受苦者,与苦非是断常,及离,苦性之断常之边等并离,空与不空应离故,本性清净故。三有我无我之自性是无生无灭。四遍行烦恼不是,行相清净不是,如是等所说者,苦谛是本故也(初一颂)。
一因与因,非有积集性故,与虚空相似。集者与集,不可得,俱非有故。烦恼及随烦恼一切断余,炽盛生者,与寂然无生二者不离,具足摄持之业。解脱等因缘非因缘作业行相解脱故。二自性与名诠不可得,如是所云者,集谛是也(半颂)。
一何故云灭,灭者无也,彼彼不联属故,灭谛名诠之义,二与他相续施等不可得,三寂灭与非寂灭无所缘,能作财势富有非富有俱离弃故,四超过二边而复清净,决定出离与非决定出离无,无亦不可得,故诸病不生。如是云者,灭谛之理是也(一颂)。
一道及非道是非俱离,故恶趣断止。种子种子相应未有,不合和故。现果所作之事义种种才能无可证性。二修行与修行者未有故。三种种业解脱一切诸法之量,与主体无联属,四决定拔济与决定拔济未有无性故,五如是名诠能作之自性之相,所知与音声二者之知无生,如是等云,是称道谛者也。
六如彼种种行相具有,是刹那徧知性体者也(一颂半)。亦是菩萨等之见道之称也。彼诸声闻等转业者,於无常等(观为)清净修行所作,是此徧知性之见道是也。彼声闻道菩萨是应完全所知者,此等之义现尚未作,以後修道详尽指示也。
如是广教(总括三智)中义,尽诸所有一切智性三种,摄持契入总摄者,颂云:
如是此与此 又此等三相 此之三类等 完全教圆满
如是颂云者,此中所说无疑之理,种种一切智性,与彼道智性,及一切智性,如是等三品之相,三者完全圆满竟。
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证庄严论显明义疏根本智第三品释竟。
圆加行第四品
一切智性三种悉尽知矣,为所作能自在故,复於种种一切道等根本摄持之门,乃至一切智性三种修行,能作清净徧摄,现前圆证故。(总显智相差别)
体智诸分别 相状所作相 智性三种故 说行相亦三
如是颂云者,於常等执持不随顺品之对治,明法性之自性无常等。於彼所缘正智分别等,种种行相之性,种种清净摄持之行相者,是此圆行之性相故。此中亦依一切智性等三者之分别,故亦唯立三种智性之说也。总教如是,此下於彼差别者云何?
受持无相等 乃至无动相 前三各各四 於道说十五
如是等颂云者,此中(一切智行相)一切智性之自在所作,无、不生、本明、无磨拭;无住、虚空、离言、无名;无行、现前不能夺取、无尽、无生者。此之行相等有十二。如其次第,明苦等谛三者之中无常等性相之体是也。此中烦恼障之对治性与无漏道是一。故一切智性於独觉等并摄,然彼等之所知障之对治性的修道,有漏无漏是二,故此道相有三也。(初)此中能作者无、知者无、超者无、调伏者无,如是行相等四者,如其次第是道谛等之性相也。梦(第二)、回声、眼花、幻映、幻术,如是等相五者,如其次第是无自性、无生、无灭、无始、乃至寂灭自性涅槃之性相。总所知障之对治修行之体是也。(第三)徧行烦恼无、行相清净、无知者、无进行者、无无傲慢无移转不动之行相等六者,如其次第,是所知障、乃至烦恼行相清净、烦恼之习气、於色(境)等无进行、自己证解行相完全决定、於诸行相分别等各各确实能作对治,成就之体是也。是道谛行相之十五,故总合一切智性之行相有二十七也。
从此以下,道智性之相者:
因道苦谛等 及灭谛如次 如是八及七 五及十六成
如是颂云者,谓依徧行烦恼,及其他真实品类之说(道也),於中集与道是谛之因体,苦与灭是谛之果体,是因果义理门之教示者也。
初集谛:集与道,苦与灭,如其下数成为八种,如是等内心应作吸摄也。彼一中贪及离贪(所有未离贪及功德欲功德乐欲,错失之理)、二无住(不住)、三寂静(喜乐寂静正知)、四无贪、五无嗔、六无痴(三毒治伏)、七无烦恼(转成对治现证无我)、八无有情等,皆是清净次第之因故,但此第七者之中,有贪(未离之贪欲)、悦,如是等(增上悦乐等)皆是集集之部。贪也、嗔也、痴也、乃至对治无贪、无嗔、无痴、炽然善生,皆属集生之部。余诸徧计等皆是集缘之部。有情等现前失实,於彼能作对治转变等是因。集谛八种之相也,如是三三一一应知。
第二道谛之门者,有七行相:一无量,二二边不堕无舍,三不异,四不执为胜上,五不计执(二取)之相,六无称道,七无贪。如是等依次解释者:一于一切无量有情之解脱品位分辩能作之道也,二如是一切有情品位分辩者,不落超越及轮回二边,无量有情,不舍解脱分位能作,三不异者,种类分别无,以一切法谛空现证故,四决择於声缘道最胜之执离,得无戏论之现证故,五凡成就不作二取计执故,六凡真实决定出离不作量称故,七不贪后来凡诸清净胜义之清净现证故。如是等二二二一,是道谛之相有七也。
第三苦谛行相之门者有五:无常、与苦、空、及无我、第五胜义无相,如是等五是也。
灭谛行相(四相一十六)之自性者:(一、灭相三)内与外之二者真实等谛理遮止故,内外二者空性之相故有三。第二解脱寂止行相之自性八:一安立之我空、二器世间所依、三胜义、四有为、五无为、六七常断之边、八轮回无始无终;法之解悟决择绝对待(于谛),现前失实遮止。第三妙善有八:一空空、二太空、三胜义、四有为、五无为、六超边、七无始无终、八无对待,空性行相等八(同六)妙善之行相者也。(实二)一于他能作种种决择之遮止,二自性空之相。决定出生之相(第四决定出生之相三):一于境错之我性安立、二性相空(涅槃无性)、三时间错乱等遮上;一一切法空,二自性相空,三无所缘空性;如是之相等三,是决定出生之相,遮止唯之自性,无实质之自性,与即空(附托空等)一相是一。如是等,灭谛之行相十六也。总道智性之相,有三十六故。
如是以下,一切种智性之相者:
顺道念皆持 诸佛种究竟 道谛等随同 三智之分别
声闻及菩萨 诸佛如次第 三七及三四 三十九等说
如是颂云者,於顺念处等所立之摄持者,是於大觉之相种种究竟等,一切智性三种皆并摄持之,是道之要门。乃至是一切种智性之圣者补特伽罗所摄故。如数声闻等相有三十七,菩萨等相有三十四,诸佛如来有三十九,如是等数应忆持也。此中一切智性,其初真实完全知解之道,依四谛中趣入所作之故,身受心法,自相共相之性相,完全决择,随念摄取之相状四种也。以下随势趣入精进发生奋勉作业之道,於不善及善,生及不生之体,如其次第正断、不生、增长、生因之精进,正断之相四也。是具足精进之心,与业相应之能作性也。於正定完全练修之道者,念欲、正勤、止、观、之正定,断弃行想、及具足神通之足,四种也。於心完全应作调治,从於暖顶加行,发生现证加行之道,於暖及顶之自性,信、精进、念、定、般若之根等五种也。若暖等中得者,於忍与胜法出生现证随行之道,於忍与胜法自性,起信、进、念、定、慧之力五种也。於暖等四力证解,谛实见道,出生现证之道,於道念、法相能作决择明细、精进、喜、轻安、一心、舍,正真菩提之支分七种也。於见谛完全中了知修行之道,出生清净决定开发之道正真之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圣人之道八种支分。此如是等是有学徧加之性,是道之正因之三十七种也。
道智性中对治之道者,依见所作对治等,此之因相者,於行(空)相、分别(二取)、及对治(无相)故,三界中希愿之对洽也,此中所作,如彼自性,於中如其次第空也,无我相之自性也,是初相解脱门也。灭谛、道谛、相之自性者,是第二之解脱门也。无常、及苦、诸苦集集谛之相之自性,是第三之解脱门也。如上是彼(三空)行相解脱门三种之三相也。
幻化之道,於色想相形未坏止,及行相坏止之故,如其次第,内色是我、或色非我、外边诸色能见、於此所作幻化障蔽之对治解脱故。彼相(解脱)有二,…
《能海上师全集(第五辑) 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证庄严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