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色苦,与非苦,幻障,如其次第,幸乐与不幸乐之徧行烦恼,彼体之对治者也,苦清净解脱之门者,现身所作,乃至圆满所作者,住於如是所作,与行相解脱是一,如是者,是行相解脱之门三种也。
见法乐住中,於道解脱,及共住道中,若自於无色厌怠趣入,四相寂然而住,此道与自己於想、及受灭除之行相是一,如是等相有五种也。
超出世间道中,四静虑与四无色等,灭除厌怠沉没趣入之体,有九种也。
断除道者,无间道之相,四谛所摄烦恼具足,及不具足,应断除之相四也。
佛道之性者,布施波罗密等之十种。
如是者,是菩萨等,於道智性入道之正因相三十四也。
一切种智性之相者,极其超胜,成就具足故。与不共道是一,唯一之道也。此中一住及不住,二由相及愿,三胜解资粮,四世间之种种界,五根殊胜,六一切行之道差别,七徧行烦恼清洁,八先头随行之念(天眼),九死移(缘尽),十生,漏尽智力十种。
我者大觉也,如是主宰及相好福德降临。於贪等习气能作性,能作宣说。於一切智性之道等,真实出生性,能详极指示。我性漏尽性之相貌,亲见受享,无与争抗,无能胜,无畏者四种。
无碍辩四,相数、法相、境界、述说,於法分辩如境,如次,如法、义、决定,句决定,断弃等正真明了四相。错倒,杂乱,失念坏忘,心失坏,不入於境、事异性之想,各各不系之舍沉没等未有之六种。
欲,精进,念,一心,般若,清净解脱,不致有坏失之相有六。
身口意事业等前行之正智,而复智慧随行之相三种。
过去未来现在出生不贪、不举起(契入於定——法义各各正知)、如其相三种。
如是等大觉之十八不共法之种种体清净行,大觉一切所说之真如性一切法中本具而以自力出生,种种一切现前圆满菩提之大觉性(体道果)三种是也。如是者,是诸佛一切种种智性,是道之正因之相者三十九也。
此中一切智性之相者,声闻与菩萨有差别也。如其位次(亦称缘觉),无漏及有漏体亦如是。
道智性之相者,菩萨等之烦恼不须最极断除,故唯是有漏也。
一切种智性之道相者,正真圆满大觉,烦恼与所知二障,乃至习气等所有者,种种一切断除。於一切法中本具所有转成故,共体唯是无漏。诸相一并合计总为一百七十三故也。
须要此加行所示之差别相等,种种修行之旨趣者。为显明如是加行之教法次第故,亦是加行者求寻指示(无人)教言,一时之中不得,须依闻思等和合加行之故也。(大经中广明)
殊胜事诸佛善根积集二颂 善根相继承 善知识摄护 轻舟载法器
佛指示问答 实行施戒等 是受持等器 诸正士所称
如是颂云者,或於过去,或彼现生,在诸佛前,(求其)一切善根相继生长,罪障洗涤。於彼诸佛如来尊重身等恭敬喜悦爱敬所作,有诸疑事,悉皆请问,於布施等波罗密多十种修行具足。得诸善知识清净加持等者。如其位次,种种之法性具足,彼母经宗义调柔摄持,义不忘失,如理作意,於法器之功能作用性具足接受,诸佛之所说也。今此等是指示加行者之加行也。
色等不住故一 遮彼加行故二 如性甚深故在三 此等难测故四
此等无量故五 恒广乃证故六 受记故无倒 出离俱无间
近菩提迅疾 利他无增减 不见法非法 色等心不徧
色等诸相用 自性无分别 果实能作施 清净有界分
此等颂所云者,一色等中所有之自性,即无性,非住故。二於是彼中之加行无加行故。三於彼色等中,如彼真如自性之性,是甚深故。四渊深难测故(三道中法性),不可量度,以如是等故,於彼证解等如其数说。五于色等中,(一)住不可得,(二)无加行,(三)甚深,(四)渊深难测,(五)不可量度,五种加行。六于般若波罗密多,(一)怖畏者不怖畏(钝根),(二)能正摄受(暖),(三)於法中断去除(顶),(四)常能於法修行(忍),(五)无漏法佳美之因双脚性(胜法),(六)果法现前溶化成就(见道),(七)*轮炽然转动(利他迅速),(八)不观计利益与障损,(九)于欲界无所缘,(十)色等中心不思议之行相,(十一)无贪求无色相(无实质),(十二)即彼自性种种之相无计度,(十三)初果见,(十四)色相清净(十地),(十五)于母经修行而现行精进不舍,如是等是所应作之修行成就具足等。如其位次,一杜多行长时,或一时,於现证圆满完全大行相续加行(无怖),二经记能得之加行(教义法相),三不退性,四决定出离,五无间,六正真现圆菩提近顺之加行,七快迅现圆菩提之加行,八利他之加行(八地智),九利他利益无障阻(利他*轮),是法非法等(利害)无所缘,十於色等中心不与差别行谛之相灭,不贪取,十一无色真实行相,十二不分别清净加行,十三智果大施之加行(九地),十四清净加行(十地智),十五区分加疾速行之相有十五成为(合前五)二十是也。於前所许之加行等最极能作修行之加行者也。
如是以下之功德应知。
伏除魔力等 功德有十四
此颂所云者,於魔力能降伏,佛之无上智性护念,佛现量功能作用能作,正真圆满菩提近顺之成就,大义性等之作用,於境观察,无漏功德一切圆满,为他宣说,无动转性,常能听闻近善知识善根不同生起,宗义如何如其成就,广大之果完全摄持,利众生事能作成就,决定获得如是所作之功德等。诸佛之加持故,近顺修行故,有大利益故,能作所作故,对治法悉能圆满故,一切种智性充满言诠故,能作助伴故,生起大欢喜故,於其宗义之词句随喜随行故,於甚深法现前乐欲故,利众生事能作故,般若波罗密完全获得。如其所作一切不颠倒之加行,於中现前欢喜出生。而且能得此功德有十四种也。
於此以下摄纳悉应断弃之加行等。谓凡修行所应作之加行中,能作中断之过失类,凡诸所有,其相云何。彼等能成中断之过失者,有四十六。
证所作过失 十类四十六
如是颂云者,大聚作得之资粮,过勇太快(无方次),住於身见之恶取,心住(贪等)之恶取,口事能作、心不生慧,重复再再之因相摄持性,因中现前失真损害,财势味受之损害,於一切种智乘过胜执持之损害,常於所作过大之损坏,初一类十种也。
坏灭因果及随行相续,坏灭无上住,於多种(色声)境相中,二取相之分别、谓能发生坏灭之错失,书写著记现前失真、非真实中现作显明不实,母经文字现前错失,於无文字(思想)现前失实,境等不能作意,利养尊重,赞颂文词等味受,於非道之方便善巧、寻求,如是等所作者,第二个十类也。
听者与说者体,前後如何相应,及现前随行:希望怠业之害,希望相异之害(不合)。乐欲大小及乐欲大小不同性之害,杜多学习之功德具足与不具足,善不善法皆非是之性,纵施与悭吝能作,施助与不受,开始於闻者大说教授、於知道者作再再广戒劝,经中法等现知及非现加之性,六度等具足及非具足,如是等是第三之十类也。
於真如性上善巧方便非善巧方便,总持清净得与非清净得,文字请问乐欲与不乐欲,欲之希求等,与离欲不离性,为自离恶趣之行为故,为自安乐解脱之行为故,讲说者,与听者,前後缘会相应或乐一及多离,於现在轮境生欢喜性,而所知范围不作开发及随乐继续性,财物少许亦生贪执不欲施人,短命因缘成不成行为之类。如是等是第四类之十数也。
真如理生善之类,行作非行作,盗法等纷扰之类行为不行为,家庭执见意乐,此等分三,魔之分解意义加行,及虚构(依经)相似之修行,凡说境(般若)之非是,而生欢喜,此等分三,如是者,加行过失之四十六是也。
如是次第,应知功德与过失取舍加行之相,是修行者之所作。若於前行无过,具足方便,於後清净之相能知,方能善作也。
云何相作用 智所作又三 智差别能作 凡自性所作
如是颂云者,於彼加行等中,能作修行成就之功能作用者,一智相,二差别相,三能作相,成就彼业等之作用所作者是,四自性之相。此性相者,是四种智之所作也。
彼初智相者,一切智性之三种分辩有异,今者先明一切智性之门。四颂
出如来体智 世界不坏体 有情诸心行 心略及外驰
知无尽行相 贪等俱广大 成大及无量 心识无指示
心无见无对 欺伪等应知 即此别正如 真如行相知
能仁所证如 於他作教示 即一切智类 摄智相如是
如是等颂云,一如来出生之处体智,二世间智理不灭以此不坏,三众生之心行,四心昧略,五心於行相动摇,六心之行相无尽,七贪欲心及俱有(随增广大)等。如是等等所作之声,总摄心之八贪欲及离贪欲等。如是九心更随增广大(欲取),十心更发生灾祸愁苦,十一心量无有,十二心不可指示,十三心无见,十四心欺伪动摇等。十五于动摇等中有真如行相,如来者,十六即于彼如性证知,复于他而作教示。凡上所属,如彼所云等等之智,行相分别有十六种,如是法度,是一切智性之瑜伽行等,如其所有之工器者也,此之智相者,是一切智性之总括也。
此下道智性之门者
所有空无相 及舍离愿欲 无生无灭等 法性无纷裂
无作无分别 细分无性相 道智性品类 智相说如是
如是颂云者,一空、二无相、三无愿、四无生、五无灭、如是等五,总略之言也。六徧行烦恼无、七净相亦无、八无实质、九自性无、十无因缘依、十一…
《能海上师全集(第五辑) 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证庄严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