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色苦,與非苦,幻障,如其次第,幸樂與不幸樂之徧行煩惱,彼體之對治者也,苦清淨解脫之門者,現身所作,乃至圓滿所作者,住於如是所作,與行相解脫是一,如是者,是行相解脫之門叁種也。
見法樂住中,於道解脫,及共住道中,若自於無色厭怠趣入,四相寂然而住,此道與自己於想、及受滅除之行相是一,如是等相有五種也。
超出世間道中,四靜慮與四無色等,滅除厭怠沈沒趣入之體,有九種也。
斷除道者,無間道之相,四谛所攝煩惱具足,及不具足,應斷除之相四也。
佛道之性者,布施波羅密等之十種。
如是者,是菩薩等,於道智性入道之正因相叁十四也。
一切種智性之相者,極其超勝,成就具足故。與不共道是一,唯一之道也。此中一住及不住,二由相及願,叁勝解資糧,四世間之種種界,五根殊勝,六一切行之道差別,七徧行煩惱清潔,八先頭隨行之念(天眼),九死移(緣盡),十生,漏盡智力十種。
我者大覺也,如是主宰及相好福德降臨。於貪等習氣能作性,能作宣說。於一切智性之道等,真實出生性,能詳極指示。我性漏盡性之相貌,親見受享,無與爭抗,無能勝,無畏者四種。
無礙辯四,相數、法相、境界、述說,於法分辯如境,如次,如法、義、決定,句決定,斷棄等正真明了四相。錯倒,雜亂,失念壞忘,心失壞,不入於境、事異性之想,各各不系之舍沈沒等未有之六種。
欲,精進,念,一心,般若,清淨解脫,不致有壞失之相有六。
身口意事業等前行之正智,而複智慧隨行之相叁種。
過去未來現在出生不貪、不舉起(契入於定——法義各各正知)、如其相叁種。
如是等大覺之十八不共法之種種體清淨行,大覺一切所說之真如性一切法中本具而以自力出生,種種一切現前圓滿菩提之大覺性(體道果)叁種是也。如是者,是諸佛一切種種智性,是道之正因之相者叁十九也。
此中一切智性之相者,聲聞與菩薩有差別也。如其位次(亦稱緣覺),無漏及有漏體亦如是。
道智性之相者,菩薩等之煩惱不須最極斷除,故唯是有漏也。
一切種智性之道相者,正真圓滿大覺,煩惱與所知二障,乃至習氣等所有者,種種一切斷除。於一切法中本具所有轉成故,共體唯是無漏。諸相一並合計總爲一百七十叁故也。
須要此加行所示之差別相等,種種修行之旨趣者。爲顯明如是加行之教法次第故,亦是加行者求尋指示(無人)教言,一時之中不得,須依聞思等和合加行之故也。(大經中廣明)
殊勝事諸佛善根積集二頌 善根相繼承 善知識攝護 輕舟載法器
佛指示問答 實行施戒等 是受持等器 諸正士所稱
如是頌雲者,或於過去,或彼現生,在諸佛前,(求其)一切善根相繼生長,罪障洗滌。於彼諸佛如來尊重身等恭敬喜悅愛敬所作,有諸疑事,悉皆請問,於布施等波羅密多十種修行具足。得諸善知識清淨加持等者。如其位次,種種之法性具足,彼母經宗義調柔攝持,義不忘失,如理作意,於法器之功能作用性具足接受,諸佛之所說也。今此等是指示加行者之加行也。
色等不住故一 遮彼加行故二 如性甚深故在叁 此等難測故四
此等無量故五 恒廣乃證故六 受記故無倒 出離俱無間
近菩提迅疾 利他無增減 不見法非法 色等心不徧
色等諸相用 自性無分別 果實能作施 清淨有界分
此等頌所雲者,一色等中所有之自性,即無性,非住故。二於是彼中之加行無加行故。叁於彼色等中,如彼真如自性之性,是甚深故。四淵深難測故(叁道中法性),不可量度,以如是等故,於彼證解等如其數說。五于色等中,(一)住不可得,(二)無加行,(叁)甚深,(四)淵深難測,(五)不可量度,五種加行。六于般若波羅密多,(一)怖畏者不怖畏(鈍根),(二)能正攝受(暖),(叁)於法中斷去除(頂),(四)常能於法修行(忍),(五)無漏法佳美之因雙腳性(勝法),(六)果法現前溶化成就(見道),(七)*輪熾然轉動(利他迅速),(八)不觀計利益與障損,(九)于欲界無所緣,(十)色等中心不思議之行相,(十一)無貪求無色相(無實質),(十二)即彼自性種種之相無計度,(十叁)初果見,(十四)色相清淨(十地),(十五)于母經修行而現行精進不舍,如是等是所應作之修行成就具足等。如其位次,一杜多行長時,或一時,於現證圓滿完全大行相續加行(無怖),二經記能得之加行(教義法相),叁不退性,四決定出離,五無間,六正真現圓菩提近順之加行,七快迅現圓菩提之加行,八利他之加行(八地智),九利他利益無障阻(利他*輪),是法非法等(利害)無所緣,十於色等中心不與差別行谛之相滅,不貪取,十一無色真實行相,十二不分別清淨加行,十叁智果大施之加行(九地),十四清淨加行(十地智),十五區分加疾速行之相有十五成爲(合前五)二十是也。於前所許之加行等最極能作修行之加行者也。
如是以下之功德應知。
伏除魔力等 功德有十四
此頌所雲者,於魔力能降伏,佛之無上智性護念,佛現量功能作用能作,正真圓滿菩提近順之成就,大義性等之作用,於境觀察,無漏功德一切圓滿,爲他宣說,無動轉性,常能聽聞近善知識善根不同生起,宗義如何如其成就,廣大之果完全攝持,利衆生事能作成就,決定獲得如是所作之功德等。諸佛之加持故,近順修行故,有大利益故,能作所作故,對治法悉能圓滿故,一切種智性充滿言诠故,能作助伴故,生起大歡喜故,於其宗義之詞句隨喜隨行故,於甚深法現前樂欲故,利衆生事能作故,般若波羅密完全獲得。如其所作一切不顛倒之加行,於中現前歡喜出生。而且能得此功德有十四種也。
於此以下攝納悉應斷棄之加行等。謂凡修行所應作之加行中,能作中斷之過失類,凡諸所有,其相雲何。彼等能成中斷之過失者,有四十六。
證所作過失 十類四十六
如是頌雲者,大聚作得之資糧,過勇太快(無方次),住於身見之惡取,心住(貪等)之惡取,口事能作、心不生慧,重複再再之因相攝持性,因中現前失真損害,財勢味受之損害,於一切種智乘過勝執持之損害,常於所作過大之損壞,初一類十種也。
壞滅因果及隨行相續,壞滅無上住,於多種(色聲)境相中,二取相之分別、謂能發生壞滅之錯失,書寫著記現前失真、非真實中現作顯明不實,母經文字現前錯失,於無文字(思想)現前失實,境等不能作意,利養尊重,贊頌文詞等味受,於非道之方便善巧、尋求,如是等所作者,第二個十類也。
聽者與說者體,前後如何相應,及現前隨行:希望怠業之害,希望相異之害(不合)。樂欲大小及樂欲大小不同性之害,杜多學習之功德具足與不具足,善不善法皆非是之性,縱施與悭吝能作,施助與不受,開始於聞者大說教授、於知道者作再再廣戒勸,經中法等現知及非現加之性,六度等具足及非具足,如是等是第叁之十類也。
於真如性上善巧方便非善巧方便,總持清淨得與非清淨得,文字請問樂欲與不樂欲,欲之希求等,與離欲不離性,爲自離惡趣之行爲故,爲自安樂解脫之行爲故,講說者,與聽者,前後緣會相應或樂一及多離,於現在輪境生歡喜性,而所知範圍不作開發及隨樂繼續性,財物少許亦生貪執不欲施人,短命因緣成不成行爲之類。如是等是第四類之十數也。
真如理生善之類,行作非行作,盜法等紛擾之類行爲不行爲,家庭執見意樂,此等分叁,魔之分解意義加行,及虛構(依經)相似之修行,凡說境(般若)之非是,而生歡喜,此等分叁,如是者,加行過失之四十六是也。
如是次第,應知功德與過失取舍加行之相,是修行者之所作。若於前行無過,具足方便,於後清淨之相能知,方能善作也。
雲何相作用 智所作又叁 智差別能作 凡自性所作
如是頌雲者,於彼加行等中,能作修行成就之功能作用者,一智相,二差別相,叁能作相,成就彼業等之作用所作者是,四自性之相。此性相者,是四種智之所作也。
彼初智相者,一切智性之叁種分辯有異,今者先明一切智性之門。四頌
出如來體智 世界不壞體 有情諸心行 心略及外馳
知無盡行相 貪等俱廣大 成大及無量 心識無指示
心無見無對 欺僞等應知 即此別正如 真如行相知
能仁所證如 於他作教示 即一切智類 攝智相如是
如是等頌雲,一如來出生之處體智,二世間智理不滅以此不壞,叁衆生之心行,四心昧略,五心於行相動搖,六心之行相無盡,七貪欲心及俱有(隨增廣大)等。如是等等所作之聲,總攝心之八貪欲及離貪欲等。如是九心更隨增廣大(欲取),十心更發生災禍愁苦,十一心量無有,十二心不可指示,十叁心無見,十四心欺僞動搖等。十五于動搖等中有真如行相,如來者,十六即于彼如性證知,複于他而作教示。凡上所屬,如彼所雲等等之智,行相分別有十六種,如是法度,是一切智性之瑜伽行等,如其所有之工器者也,此之智相者,是一切智性之總括也。
此下道智性之門者
所有空無相 及舍離願欲 無生無滅等 法性無紛裂
無作無分別 細分無性相 道智性品類 智相說如是
如是頌雲者,一空、二無相、叁無願、四無生、五無滅、如是等五,總略之言也。六徧行煩惱無、七淨相亦無、八無實質、九自性無、十無因緣依、十一…
《能海上師全集(第五輯) 般若波羅密多教授現證莊嚴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