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如虛空之相性六種也。十二法性法相無錯亂、十叁無爲、十四行相、無分別、十五再再細分、十六無性相、如是等所作之類。差別(作意對治)有十六,是道智性瑜伽行體之工器也。此智品之相性,是道智所攝者也。
今此以下是一切種智性之門。叁頌
於此法依止 樂住作恭敬 無上及歡喜 供養無能作
契入諸境智 指示不見義 世間空性相 說知作見叁
不思議寂靜 世間及想滅 一切種智中 智相如是雲
如是頌雲者,於彼如來如性之法中現一能堅固依止,二所作恭敬,叁所作無上,四所作歡喜,五能修供養,六作他無能,七一切行能行,八未見之義理能作教示,九世間性空之行相知,十世間性空能宣說,十一世間性空之智能作,十二世間性空之見能作,十叁心不思議性之教示,十四寂滅性之教示,十五世間壞滅,十六想念壞滅。此諸所作,是彼一切種智種種分別十六。如其所有,是一切種智性之瑜伽加行體之工器也。此智(瑜伽)之相性者,種種一切智性之所攝是也。
如是品類,詞頌分別,恭敬了知總相名诠之自性,乃至智相悉皆能作分判等,是差別智所作之智相也。此下類中之頌文,總分辯差別之相者:
不徧等差別 納入谛行境 心十六刹那 差別相所雲
如是頌所雲者,如是心不徧,與心不平,等等之差別所作之苦等谛境,所有之法隨法行,了在之忍智之行相,即十六道智性等中之加行體,體之差別與作用之相性是也。然此心不徧等,是中之差別雲何,頌文分別有叁頌。
心未徧不平 衡量計較超(初四) 聖者攝善巧 明辨不共智
速急(次四)潔淨無 成就正能成 所緣(滅四)所依具 一切悉攝受
無味受等別(道四) 十六體性知 聖者殊勝道 比余道殊勝
如是頌雲者,正真圓滿諸大覺等,悉能完全善爲攝持般若之力,此心(我今)非能遍攝,性不平等。此性不徧不平,如何衡量正真超舉能作。數計與此正真超業之所能。
聖者補特迦羅,一切所攝聞思修智。善巧士夫,明辨所作性智。聲聞等行境不是真實完全智,內自以理觀待現知最急速智。
世俗及勝義二谛依止之法超文字,皆無自性。叁輪清淨施等波羅密六種熾盛修行。睚真加行衆多品類修行成就之福德及智慧,正真成就。
行相無分別計度于一切法無所緣。法界自性即依止菩提心爲因緣。願道等之波羅密是完全圓滿之因中資糧。善知識之方便悉皆攝受現前無失錯,失錯之味受無。
如此十六之主宰我性,應如是作。如其位次,是苦等谛之刹那等諸差別者也,此中所作是凡聲聞等之諸道作業,亦菩薩等之道智性所作。是二者殊勝之道故,殊勝之契入也。凡如其所說之差別,及離性,現法失實等生起之性相,容易知故,故不贅說也。
殊勝之性相種種差別之諸能作相雲何,即此上類中頌文所分差別,今是第二之能作(十一)相性。
利安樂救護 諸人皈依所 移住平等軍 觀洲攝他能
雙運叁乘果 未成能作成 後作此依止 此中能作相
如是等頌雲者,未來之利益,此時之安樂,無苦種種清淨成就之法隨順成辦之事義,一切智性之利益等能作叁也。永久之利益,若因苦之回返(阻止),輪回與超輪回涅槃平等性之證解,自他義利了知之因緣之自性,利他事義修行成就,衆生義利雙運成就之引入,於叁乘果決定出生現時未能作者。如是等雲,如其所有,正真隨順修行成辦之義,是道智性能作之安置救護之七能作也。一切種智性之法,即此一切指示隨順修行成就義利,則是一切種智性中之因緣能作之一也。如是等能作之清淨體相,如其一切智性叁種之加行體用者,能作之性相十一是也。
加行能作相之智所作等之自性雲何?此頌文詞類之分說有叁頌如下:
煩惱計執身 不共對治品 淨覺難決定 作大無所緣
遮止現錯失 悉作道所緣 不共無執著 無存在生動
真如無所緣 即此十六種 如序所陳列 四相說如是
如是等頌雲者,於貪欲等煩惱,此身常住之惡取,即此等因量不如理之作意等,於中能作,欲貪與無欲貪等上不隨順品,及對治體空性等,是一切智性之寂然自性四種也。於依勝義無有情涅槃離言難言,余乘中非罪墮性相(之法等)決定同一邊限(皆空),長恒時中修辦所作殊寶之大性應作,修行所作及修行人法無所緣,正真現法失實全盤遮止,如是所雲,是彼清淨道性之自性五也。一切智性及道智性所攝真正之差別所緣;世間成就執持等,于中相返不共同之教;于色等無著無知者;所作知識無所緣無體故;真如性無行作;色等之自性無,生無;真質與無質等叁如性無所緣。如是等所雲者,一切種智性之自性七也。如是自性十六,如其所有一切智性叁種之加行體相,及如如具足作用總彼等四種自性之相性,應受持也。
複次,一總計算,此等之相,共有九十一種也。解脫分全善根具足者,若依此中所說,任於何種加行,完全知解出生解脫分全之道。
無相淨施等 善巧於正行 一切種智品 順解脫全分
如是頌雲者,無量所緣之智相,從施等波羅密多,乃至依於一切種智體性,自相續中,心能力等,生起善巧之道,於一切種智現圓觀證。其中解脫之分全,是所樂欲成立故。彼中善巧之作雲何?依彼經教故,此中頌句之分別雲:
信佛等所緣 精進行施等 意樂圓滿念 等持無亂心
知一切法相 般若五種等 利根菩提全 鈍根難全證
如是等頌雲者,信、精益、念、定、般若(五者),具足殊勝差別,不是了知彼諸根自性也。如數對境,大覺佛、布施、心念「寶等」勝上之利益、行相無錯亂分別、諸法本淨,一切完全了知五等之境,此之五相,是稱善巧也。然此等五一切,非是無上菩提正得者也。是以此信等大力銳利精勤,於無上正等圓滿菩提證觀(障阻稀薄)容易。若鈍根(障重力小)故難也。以此所雲者,是於此法具有大力勢(菩薩人)者。若中品者,證獨覺菩提;諸小品者,證聲聞菩提;此說以外,是稱動搖不決定性也。有志於解脫分全生起,於中決定能作開悟之分或全之出離者雲何?
暖等所緣者 一切有情贊 於彼心平等 說十種清淨
有罪能忏除 自住施等中 亦引他安住 贊稱同即頂
如是能成忍 自他依谛知 如是世第一 成就有情等
如是頌雲,欲令一切種種現法圓證者,自心發起平等、慈心、利益、無恚怒、無種種逼害心五種。對他發起父母心、兄弟姐妹心、兒女心、師友朋伴心、親誼私愛人之親眷心,別又五種。以此于諸有情清淨之所緣之十法者,是暖成就應受持者也。
總其不善及善,於中依數斷修之門,背舍、契入,之主宰性具足。即以此門,引他諸罪作業應當背棄,施等善中依止安住,此清淨加行之相自他有二。
乃至引導自他契入真如門等于中贊稱。複能共同作事,此二種法,若細分別者,行相無盡,無邊隨智善巧。以如是所作等,於諸有情作所緣者。成就頂法也。
于頂成就,自他因緣詳細審辯,所緣及行相清淨。如其性加行,乃至贊稱,共同同事,諸相清淨。依此自他因緣,緣於苦等諸谛者,忍位是也。如前自他之因緣具足,其中唯作轉依(修),及能作解脫等清淨行相,於諸有情作所緣者,是勝法者也。
此上所說者,是決定開悟分判分全之「界限」也。此中所明者,種種道體一切種種行相修行之分別。如其位次,於一切種智性等現證行相叁種,依此決定分辯世間開悟分全,現觀解證前行之相,亦以此於超出世間得見、入修,道上,解證一切種種,現前圓證叁智等中之修行故。是以此攝持向上複向上之殊勝品類依住之僧故。是以一切種智殊勝道所攝之無漏智慧,小中大次第實作生起故。是生起節製恭謹提防罪咎及消滅故。如是等決定確實分判(開悟證解)分全等道顯示之說,是修行者最所應知也。於此還滅之菩薩(不退)僧,如其所說,決定成辦開悟,分或完全,出生成就,是不退轉之菩薩僧之性相者也。
攝受決擇支 見修道等類 住是中菩薩 是彼還滅僧
此頌所雲者,誰能勇猛堅固,決定開解證悟,決擇之分全四支等,及見道、修道、中間把握成就。彼與彼中證解之理,於中安住。如是者,是曰有學菩薩於還滅中不退轉之僧也。
此中性相(分析)有總略之說,今初之一頌,決定開解出離中加行道分全住位等之總性相者。
色等轉諸徵(表相等) 說相有二十 決擇支分住 還滅之性相
如是頌雲者,於色等業背舍,及疑心等相清淨,二十種決定開解之分全,於此中住等,是不退轉之性相應知所作也。又此退舍等相,其相雲何,於此指示之故,類中分別文義有六頌:
由色轉變等 疑惑無暇盡 自安住善法 亦令他安住
依他行施等 甚深義無疑 身等修慈行 不共於五蓋
伏習氣隨眠 具正念正知 衣等常清淨 身不生諸蟲
心無曲杜多 亦無悭執等 具足法性行 利他受獄苦
非以他牽引 異道相似教 知是魔所爲 佛喜之善行
表相二十等 所有暖頂忍 勝法等住類 不退大菩提
如是頌雲,一多自性無性之色等法業背舍回轉。依智得信,盡諸疑蓋。願道成就,於顛倒之見,地獄、餓鬼、畜生、之衆生,未聞佛說、難聞佛說,邊地下賤衆生,諸根不全、癡呆愚魯盲聲喑啞,長壽諸天,如是等無暇有情八種令盡。大悲自在於他善法加行。自他易地於他有情之境作施等事…
《能海上師全集(第五輯) 般若波羅密多教授現證莊嚴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