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能海上師全集(第五輯) 般若波羅密多教授現證莊嚴論▪P9

  ..續本文上一頁也。

   此爲修道之菩薩,生起奮勉歡喜之故,以此勝解於佛寶等發生贊美稱益之能作者,是曰贊揚尊重供事之業欽承。

   般若波羅密 勝解住類等 於叁種九類 贊事意欽承

   如是等雲者,如其見聞法相勝解,於般若波羅密,趣入勝解之意能作。初或二種或叁者住品分別九類之中,各各九種位次,如其次第,向上複向上,歡喜現實能作故。而複口贊揚、身尊重、供事,意極欽仰之樂欲,以彼彼能贊揚等義理。如彼事義,而能正真如其所贊,獲得證解(般若)性相所有之法。非是情感愛遜之媚詞也。

   如是勝解發生回向,以此二種回向作意,是此安立之名诠也。

   滿分回向別 能作殊勝是 彼所緣無相 名相無顛倒

   練若佛福資 自念行與境 方便及無相 於佛作隨喜

   是叁界不系 小中大回向 安彼於叁乘 出生大福性

   如頌之所雲者,一如其所說滿或分之勝解俱有等能作殊勝,二且能作無所緣,叁名相而不錯倒,四常居淨地阿練若,五如來善根資糧之自性常念,六方便善巧具有,七不執於相,八于佛所爲之精要行爲隨喜,九不系於叁界,十小的,十一中的,十二大的,而能出生廣大福德必。若能如是所作於中意不挂礙能作者,如其位次,於無上菩提,或一於戒等蘊能作回向心,二主宰等我性具足真實,叁於叁時中於佛之善根,四施等,五相表之特點,六一切道,七欲等諸界,八十善等諸業之道,九諸預流等,十無上菩提中住等緣於無所緣,十一叁乘之調伏所作,於諸衆生隨順顯示能作因之自性,十二具足種種一切衆生之義利所作無盡之故,於無上正等圓滿菩提上能作回向,有十二種能作也。

   如是善作回向之真實,現能增長傳布所作,是第叁隨喜行之能作也。如是雲何?

   方便無所緣 他善根若己 隨喜意能作 是此修道名

   如是雲者,以世俗谛方便歡喜之心,衆善根之所緣,乃至于勝義谛之無所緣性之隨喜所作清淨也。于此中略義者(譬喻能作修道之叁種也),第一勝解作意修道之能作者,譬如金師觀于金礦發出之井眼,有決定能得現金福德之心,現時能作種種炎想。回向修道雲何者,譬如才能技師,雖在淘掘之中,未全獲金,決其必得,如法正真努力于圓滿菩提之支分能作也。隨喜修道之能作者,自他福德所作平等,作獲得共利之想。

   以上有漏等修道,以下無漏之修道者,此複二種,其初現在實行,依於性相之修道,

   此自性定性 一切現無爲 法無緣亦舍 能作大義性

   此中所雲者,于(初句)色之顛倒之見,而彼自性無爲也。於他未獲得之覺性者,於彼定有,而未證之想(亦無爲)。(二句)一切法有差別生滅,了解無生之加行,現在一切無爲也。(叁句)如是等自性具足之道,於諸法無所緣性,相應瑜伽,相續出生者,付托修行能作也。(四句)即佛之大事能作故,是爲能作大義性也。

   此中於上說之義,全全吸收悉並攝持。是能獲得修道最初之成就,於彼生不生之因,悉皆暗取。疑心想像之門,洗除清淨。是最極清淨二種之性相也。

   佛教與施等 凡方便善巧 是勝解等因 貧法諸因者

   謂魔等障伏 甚深法乏解 於蘊等現失 罪友說或持

   如是等雲者,一于佛心能作喜悅,二及於施等之到彼岸究竟圓滿能作,叁寂止方便善巧,以此所作者,士夫之因清淨是也。一魔等害傷之所作不知,二於甚深法勝解道勝解不知等,叁蘊等現前失真,四不善之惡友隨行惡行。未生之因令淨也。此等依能得與非能得之因體清淨說,於此類中攝取其清淨總相。

   道等果色等 彼性悉淨故 彼二是無性 名無分別淨

   如是頌義雲何,凡彼聖者補特迦羅沙門法之果者,皆是於不隨順類等,一切遠離爲性,是名清淨。凡彼所關皆是清淨共性。觀於色等之中,悉是本體清淨者。果及色等本體清淨,色等中之我執,現前失實等,及遠離性,細極分別之,悉是清淨平等不異。凡此斷性,亦是無性,自性之共性相故,非是異性,以此故,而得名爲清淨之名稱也。

   此雲清淨之總名诠者也。於中差別雲何?

   煩惱所知障 叁道修聲緣 及佛子等淨 佛一切淨極

   此中頌雲者,貪等煩惱,及彼所知障一類執持之事,二取分別,及叁乘道障蓋等之斷舍故。如其位次,聲聞獨覺菩薩等之清淨也。煩惱及所知障中,斷與俱有種種一切斷舍之故,由最極清淨法界之所出生性者,許唯是無上大覺也。

   道智性之類中清淨勝解之語,繼續於佛及聲聞等之清淨。如其位次,佛者,至極。佛以下者,說爲以後繼續之清淨者,雲何耶。

   於九地之大 大等垢染治 複小中小等 是道等清淨

   此頌所雲者,欲界靜慮,無色,走入沈怠等,於九地中不隨順品(垢染等),大中大等九種對治自性。如其位次,於道中小中小等相九種,一切是以後相續清淨之因故。最極清淨,與隨後繼續所作清淨。

   斷此诤論者 道知及所行 叁界性平等 許爲對治性

   此頌所雲者,於彼對治品大的大等,不隨順品舍命對治。小的小等明理所作,責斥過咎。於染著貪欲之垢,特使加重清除,允許提煉,大作顯明,勤奮喻斷有方便善巧之門。於修道中最極如其所有之教者,了知叁界中所有之行相及所知體,無所緣之性,平等之性。凡是彼性悉皆究竟對治,是其自性之性故。是佛之最極清淨行相之趣入也。

   般若波羅密多教授現證莊嚴論顯明義疏道智性第二品釋竟。

   根本智第叁品

   於一切根本完全知無。於道善能了知完全無有者,是一切智性者也。

   彼此岸邊泯 中間亦無住 知世平等性 般若波羅密

   如是頌雲者,叁世諸法無生清淨平等之性了知之大覺,及菩薩等近順能成,凡是樂欲般若波羅密者,於般若此邊之輪回,及悲心隨行之涅槃彼岸,如次斷常性相,及此居中亦不住著。叁有及寂滅皆非住處,此是於遍知住類業顛倒者之教示也。今者令聲聞等於叁世平等性得有了知故。正真般若彼岸究竟等轉成長遠者,是稍微具有自意之證解,於般若彼岸究竟,悲心與般若等離棄故。真實與無真實之所緣性,於輪回與涅槃(隨一)中住,是所知之所作也。正理偈雲,「若凡因緣所出生,彼即空性汝應受。」依此所說,故知叁世平等性者,是根本唯一之了解。若於彼一切中有性無性,如是見者之聲聞菩薩等,於正真般若彼岸,所謂甚遠,亦少分成就也。

   彼量所緣門 無方便者遠 方便善巧者 說於正等近

   如是頌雲者,幻師自作似真蛇之顯現,彼時自於其性未知真實,見爲實蛇,即是現前失實。以真實性無性,非現顯故。諸善知之者,方便善巧,及離棄故。於真實之自性未了知等,彼于平等性之智慧無有,以此之故,彼等於佛母般若成就甚遠也。依止彼善知識正真滿足所作之教授,言無顛倒,具二谛理,了解出生次第方便善巧。於中正真現前失實錯謬之量,顯明除去。於色等法上,完全了知彼性之平等性。若是完全知者,彼等於般若佛母,正真近快成就。若是無方便者,即成長遠,此中之性性是方便,非有遠近之性。如是彼聲聞等,於母遠成之修行,即非隨順之類。

   色等蘊空性 系叁世諸法 施等菩提分 行想不共類

   如是頌雲者,於色等中。叁世諸法,有漏無漏二者,一切實無自性。即此所緣之實質,悉是別體刹那合聚安立主宰等。即此空性之見,修行之想念,作如是等對治,亦是顛倒趣入性,應作斷棄之,是不隨順品對治之所作也。

   諸菩薩之背舍者,即對治者是。

   施等我執無 他加行能行 如是貪邊滅 貪佛等微微

   如是頌雲者,叁輪本空,於施及施等了解無我,自他加行正真趣入之故,貪著資糧莊處一切遮止所爲。是種種行相一切之對治(貪佛者)也。若於如來等前,作禮供等,而以集聚資糧福德爲因性等之對治是也。然是貪心之細微者,而其自性非是種種一切不隨順之品故(無罪咎故)也。亦如其貪性而細微雲何,非不隨順品是希望法故。

   法是道自性 練若甚深故

   如是頌雲者,任何因緣法之種子等自性唯是空性,此是甚深之性。以此之故,於如來等所緣,而非不隨順品,雖然如是希望應斷者也。

   諸法自性一 知者貪能斷

   如是頌雲者,色等一切法自性唯是—性,此之—性即是無自性。於是了知者,所知平等一性悉皆了知,是於貪等斷也。

   又如其諸法自性甚深。

   見等遮止者 謂彼難證故

   如是頌雲者,凡所見聞識知一切所緣之義,於此能顯明了知自性者,謂是極難證故,彼性是甚深故也。

   色等非知故 謂彼心不遍(照攝也)

   此之頌雲者,任何因緣,于色等乃至佛法,非混雜故。清淨行相中自性完全而自不知,許心不超業(不能照攝)故,此者即是難證之性也。

   如是非隨順品等之名诠,是趣入之所攝也。

   如是遍知理 不共(順)對治品 分別相無余 此盡說應知

   此頌所雲者, ,一切智性之品類,如是所說之理,如其次第,是了知之聲聞菩薩等之不隨順品,與對治品最細分辯智之所應作也。如是於不隨順品等之名诠,乃至彼體行相修爲,凡其加行,雲何加行者:

   色等無常等 未圓圓滿貪 於彼貪無性 行遮止加行

   不變能作無 難作叁加行 得果具堪能 有果樂欲者

   而非他所使 能知顯七喻

   此頌所雲者,一切色等之法,及彼性是無常,與空性等各各未圓滿與圓滿性,無有貪性一。於他之未成就者,性無能作之者二。一切智性叁種,如…

《能海上師全集(第五輯) 般若波羅密多教授現證莊嚴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