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之教也。
各各士夫能取之行相,分別初生隨增所有之因依其九種雲何?
執取及舍離 作意諸嗜欲 叁等苦聯結 住及現錯執
法唯假安立 貪欲及對治 如欲行失壞 初能取應知
此頌雲者,一世俗如幻能取及舍棄。二正真自意非能作者於意能作。叁法性叁界相續近習隨行。四性空不住而樂住者。五真實現量無可愛戀於一切現量仰慕。六隨行有無系屬一切法不知。七真如性智非現法(空),貪者無,希愛先前習行之故貪。八相似自性修行之對治性之對治。九般若波羅密多正真無智,如其所欲之行。始初於勝義真實現法仰慕,能持行相分別初有之九種,是見道加行住品所斷之宣述也。
能取行相分別二者,初生隨增士夫安立皆有依因,如其九種雲何?
定所爲不生 執非道爲道 滅止及俱生 道實具不具
住及種姓壞 無尋求無因 數聞诤所緣 能取分別余
如是頌雲者,一聲聞等真實出離性大的所作,如其如何決定出離無。二自己現法樂欲之道無有,於別道非道堅固執持。叁俗谛因果之自性生自性滅,無計意外其他之顯現於實事究竟俱足不俱足。四平空住之事,及相似性之色等,於中不依靠。五于發生菩提心等之門,乃至等之聲聞種種令其消滅。六于真如性殊勝之聖者之法無,欲樂無。七勝義谛中依止之因無有。八最極悭吝修行中所作之法不施。九于魔等抗爭之真實所緣。此系屬於真正現法錯失之性,能取行相分兩個九種。是能見道心及心業出生入行住品之所斷,應受持故也。
此品頌詞分別,四個九種業性,各各慧行了見知道,即是於不隨順品各各九種行相之對治,若於彼體所斷之性,對治行相四九刻實覺了而亦真如分別了知之異相也。如是所說應當內體刻映者也。
此者,於見道中不隨順品之對治,及俱有之教。是於大菩提能作成就見道之因,凡其所有宣說之因,皆是他利品類之所分別也。
示他菩提門 因完全囑付 證得無間因 具多福德相
此頌雲者,應斷棄能斷棄成就之性相,共有之菩提。於他體解脫解脫知見之道等,於中依止而作教示,詳細建立次第,是一也。唯依彼菩提因相於彼等正真詞義方便之門,乃至般若波羅密多,正真各各趣行方便,是二也。能作獲得菩提無間道之因,般若波羅密多自分修行等中之大福德,衆多之性相者,是第叁也。
凡此之義,是彼見道之因,即以如此具足宣說之大菩提,彼複雲何攝受,於此品頌文中分別大菩提者:
垢盡無生智 說爲大菩提 無盡無生故 彼如次應知
此頌雲者,煩惱障(明本宗之大菩提)及所知障之垢、生不生性之觀察等者,與法界之「關系」不屬,此法不是有故。雲何言出生法界之自性等。譬如虛空,滅與生,皆無故。一與多之自性,因與果之量,相等堅定(不變)之實質,無有。而虛空亦不可抛棄,滅與生,無有故。如其次第垢等盡淨不生之知道,相一切法而不顛倒,證解法身之性相等如其體性之主宰性者,是此中說之大菩提也。何以故,彼即如是故。任何體質是無在,意思是壞滅,除盡虛幻於中即盡言說知解,實體不生,心意不生,於中不生言說知解者,盡與不生了解之說是也。菩提者亦盡智與無生智是其名诠,然彼體於盡及無生皆無有,唯彼智相應非是也。如是所說,頌文分別雲:
於自性無滅 見所作之道 盡何分別種 得何無生相
此頌所雲者,清淨位次中生與無生,盡與無生,皆悉遮止。能作之性相壞滅與離去。勝義真如性之自性,是如彼自性者也。若於真實顛倒,現法失實,汝自見道,勢力之行相之分別等,所生之自性者也。是何盡耶。不生之法有不生者,任何可生少許亦無。有唯是如,是故應知唯有何種之宗理,此唯之承話,是應思維參解深淘之意也。此若非是,則諸正真是有之所許者,世尊之煩惱與所知障之行相分別種種一切應再再斷。是大慚愧(則非是佛)中住也。如是所說之類,頌文詞品分別雲:
若有余實法 說於所知上 謂能盡諸障 我稱爲奇劇
此頌所雲者,此中生者與壞滅皆空故,無我也。如是說修行之主宰(我),現法雲何完全,如是於彼真淨蘊等依止正因,出生隨行俱有生與滅之法。如彼正真所緣青藍,與彼慧體俱生所緣決定故。彼者是建立唯獨之說也,究竟義者無也。此中所說應能作意,而且攝持行相俱有之心,現法如何完全,非如是究竟之義,現法如何斷舍,所取無有,能取亦無也。所說決定,心能攝持種種相性。於行相種子,彼唯略明不二之智慧是唯,謂彼是正真有之自性也。應知決定所說者。彼正因隨行出生是如幻故。自性無有,正真真實一個,即無真實等。所屬之自性,隨行是也。是如說修行,修行之力所成就者。有說於財福銀錢等了知,如其擾亂之相悉盡斷離,視如幻化之主宰我性,顯現覺慧行相,無二取分別,各各自明所作,凡所有見,能真實生起瑜伽者,谛智正真之斷離也。此見非是,一切時中虛空無實,無少許之自性執持,若生是無有,斷棄亦無,皆自性之執持故。若言一刹那間有法是知者,有少許自性是所知者之相性等。若是勝義,有性成就者。彼時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修行對治者,觀如虛空,彼體少許亦不能作。是故,他體之真實,現法失真之顛倒,不能超世之所知障行相一切斷竟度一切苦厄。若言凡是諸法亦有少許可留,悉是彼彼互相不共之義,如是所雲即是忍許我自己稀奇之計較也。如是有彼一類顯明者,謂自性無之類忍爲堅實。能作解脫樂欲等,是真如之所爲(不須別法)也。如是之類,是依文解釋之類也。
此中無所遣 亦無少建立 稱性而正觀 正見淨解脫
如頌雲者,若於實物現前錯失,則於解脫業不欲爲。以故於法盜取濫施,增損自性,而作顯明破裂。非應色等,依因緣隨行,出生俗谛,是真有自性。於彼性是自性無等之自性,安立所作。如雲幻化之象是象,是象幻化,別有根源,應敗。如是顛倒委曲失真,如此見者,非能作清淨解脫之成就,是表示殘廢之名诠,休養之見道性。
一一施等中(此中見道之正說者) 彼等互相攝 一刹那忍證 攝此中見道
如是頌雲者,施等波羅密之六種體上,各各施等之自性,各各如前互攝互容,凡一刹那中以苦法忍智攝叁輪清淨,細極分別。以後叁十六種俱生亦複如是者,頂之現證此中之見道是也。此之士夫有欲,色,無色、叁界之分辯,行相分別四種,各各又九種所取能取之行相,分別所斷一百零八種,此等之所攝者,行相分別發生能作之習氣,習氣之煩惱一百零八之應斷,因緣隨行出生之法性之獲得也。爲於彼中自在所作故,故即於彼中再再修行之功能作用也。如是此類頌文之分別所雲者:
次入於獅子 奮迅叁摩地 觀察諸緣起 能順觀返緣
此頌雲何,謂獲得見道之瑜伽,於彼煩惱及所知障無所怖畏故。以此叁昧發起之行相如獅子,於懈怠等壞滅故。此時以後觀彼因緣出生,而明道之緣起諸行也。此中所雲等等方法全備,並於生滅老死作遮止也。如是等所作之中,若於法理未全,再再正確求知。此中見道名稱者,是不隨順品於中等等應斷棄者,依止能作成就之前行了知是也。了知矣,依止修行學習者,修道。
滅盡等九定 二相中往還 屬欲界淨知 非定心界攝
超越入諸定 超一二叁四 五六七八等 滅中不同行
如是所雲者,謂諸菩薩最初靜慮,以所持者,作阻滯中行去(無方便故不能暢行以爲阻礙)。一於此以後,以遮爲持。如是最初靜慮中間行者,又分二種,如其方法完全,及方法不全者。於四靜慮,四無色等,遮止之性相以爲成就滿怠,相似之入行。行去行去,複又行入於最初靜慮。彼於彼業行生障礙不知之故,亦由彼於真如的觀念無,及於此業行未生大意增長故。於遮止中以偷怠而爲方便入相似之行。二彼於業行入於無距離之偷怠相似行相之所緣者,於行樂欲知曉科界分合之自性,建立各部方便善巧依自力所爲者也。此皆心識未得等持之建立故。於此現法所作阻礙亦如彼初。
複次,彼彼等持未建立而生阻礙是一,一者無觀念,一者是觀念有,而等持未生故。複次,彼彼等持未立,而於彼又別無對治機緣俾可生起也。於是等持未立者如彼有八,於中皆同於最初靜慮之中間也。彼於等持未建立也。於彼等觀是一。而於一中別尋阻止之沈怠趣入中,有心力不同之門。於行者之行有不同之門,各欲度頂之沈沒入行,於法自在,現法之隨行能作者,如是性相即是修道也。
如是依修道之名稱,於彼所斷,不隨順品四種之名诠旨趣,是一時所取行相分別之初也。
經廣略釋標 佛不全攝受 叁時功德無 及妙道叁種
所取初分別 加行相行境
此頌所雲者,一於一切有情總攝,俱喜隨行攝持,或總或別入於法中。二于樂廣法之有情,隨行攝以廣法。叁如其所說,如義熱誠,不能作者,以佛之行爲取鑒(勉勵),完全無所取持故。四若生阻礙,是道之加行功德不具,無修持故。五正確之生因等不具足,是見道之功德無所修持故。六未來無性向進。是修道之功德無所持故。七起四顛倒等,是於涅槃加行之道無所修持。八空性現法之修行性,見業(無修故)。九及無自性之修行,能作之性無故。如是等是修道中,所取之相分別,最初住類,彼所應斷,修道加行住品之境性,具有之行相九種也。
複次,教示初中所持之行相分別第二者:
第二心心所 轉趣時有境 不發菩提心 不作菩提意
作意劣小乘 不思大菩提 修及無修者 與彼性相違
非如義分別 修道所應知
如是頌雲者,一於善知識等遠離,菩提未…
《能海上師全集(第五輯) 般若波羅密多教授現證莊嚴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