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能海上师全集(第五辑) 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证庄严论▪P15

  ..续本文上一页之教也。

   各各士夫能取之行相,分别初生随增所有之因依其九种云何?

   执取及舍离 作意诸嗜欲 三等苦联结 住及现错执

   法唯假安立 贪欲及对治 如欲行失坏 初能取应知

   此颂云者,一世俗如幻能取及舍弃。二正真自意非能作者於意能作。三法性三界相续近习随行。四性空不住而乐住者。五真实现量无可爱恋於一切现量仰慕。六随行有无系属一切法不知。七真如性智非现法(空),贪者无,希爱先前习行之故贪。八相似自性修行之对治性之对治。九般若波罗密多正真无智,如其所欲之行。始初於胜义真实现法仰慕,能持行相分别初有之九种,是见道加行住品所断之宣述也。

   能取行相分别二者,初生随增士夫安立皆有依因,如其九种云何?

   定所为不生 执非道为道 灭止及俱生 道实具不具

   住及种姓坏 无寻求无因 数闻诤所缘 能取分别余

   如是颂云者,一声闻等真实出离性大的所作,如其如何决定出离无。二自己现法乐欲之道无有,於别道非道坚固执持。三俗谛因果之自性生自性灭,无计意外其他之显现於实事究竟俱足不俱足。四平空住之事,及相似性之色等,於中不依靠。五于发生菩提心等之门,乃至等之声闻种种令其消灭。六于真如性殊胜之圣者之法无,欲乐无。七胜义谛中依止之因无有。八最极悭吝修行中所作之法不施。九于魔等抗争之真实所缘。此系属於真正现法错失之性,能取行相分两个九种。是能见道心及心业出生入行住品之所断,应受持故也。

   此品颂词分别,四个九种业性,各各慧行了见知道,即是於不随顺品各各九种行相之对治,若於彼体所断之性,对治行相四九刻实觉了而亦真如分别了知之异相也。如是所说应当内体刻映者也。

   此者,於见道中不随顺品之对治,及俱有之教。是於大菩提能作成就见道之因,凡其所有宣说之因,皆是他利品类之所分别也。

   示他菩提门 因完全嘱付 证得无间因 具多福德相

   此颂云者,应断弃能断弃成就之性相,共有之菩提。於他体解脱解脱知见之道等,於中依止而作教示,详细建立次第,是一也。唯依彼菩提因相於彼等正真词义方便之门,乃至般若波罗密多,正真各各趣行方便,是二也。能作获得菩提无间道之因,般若波罗密多自分修行等中之大福德,众多之性相者,是第三也。

   凡此之义,是彼见道之因,即以如此具足宣说之大菩提,彼复云何摄受,於此品颂文中分别大菩提者:

   垢尽无生智 说为大菩提 无尽无生故 彼如次应知

   此颂云者,烦恼障(明本宗之大菩提)及所知障之垢、生不生性之观察等者,与法界之「关系」不属,此法不是有故。云何言出生法界之自性等。譬如虚空,灭与生,皆无故。一与多之自性,因与果之量,相等坚定(不变)之实质,无有。而虚空亦不可抛弃,灭与生,无有故。如其次第垢等尽净不生之知道,相一切法而不颠倒,证解法身之性相等如其体性之主宰性者,是此中说之大菩提也。何以故,彼即如是故。任何体质是无在,意思是坏灭,除尽虚幻於中即尽言说知解,实体不生,心意不生,於中不生言说知解者,尽与不生了解之说是也。菩提者亦尽智与无生智是其名诠,然彼体於尽及无生皆无有,唯彼智相应非是也。如是所说,颂文分别云:

   於自性无灭 见所作之道 尽何分别种 得何无生相

   此颂所云者,清净位次中生与无生,尽与无生,皆悉遮止。能作之性相坏灭与离去。胜义真如性之自性,是如彼自性者也。若於真实颠倒,现法失实,汝自见道,势力之行相之分别等,所生之自性者也。是何尽耶。不生之法有不生者,任何可生少许亦无。有唯是如,是故应知唯有何种之宗理,此唯之承话,是应思维参解深淘之意也。此若非是,则诸正真是有之所许者,世尊之烦恼与所知障之行相分别种种一切应再再断。是大惭愧(则非是佛)中住也。如是所说之类,颂文词品分别云:

   若有余实法 说於所知上 谓能尽诸障 我称为奇剧

   此颂所云者,此中生者与坏灭皆空故,无我也。如是说修行之主宰(我),现法云何完全,如是於彼真净蕴等依止正因,出生随行俱有生与灭之法。如彼正真所缘青蓝,与彼慧体俱生所缘决定故。彼者是建立唯独之说也,究竟义者无也。此中所说应能作意,而且摄持行相俱有之心,现法如何完全,非如是究竟之义,现法如何断舍,所取无有,能取亦无也。所说决定,心能摄持种种相性。於行相种子,彼唯略明不二之智慧是唯,谓彼是正真有之自性也。应知决定所说者。彼正因随行出生是如幻故。自性无有,正真真实一个,即无真实等。所属之自性,随行是也。是如说修行,修行之力所成就者。有说於财福银钱等了知,如其扰乱之相悉尽断离,视如幻化之主宰我性,显现觉慧行相,无二取分别,各各自明所作,凡所有见,能真实生起瑜伽者,谛智正真之断离也。此见非是,一切时中虚空无实,无少许之自性执持,若生是无有,断弃亦无,皆自性之执持故。若言一刹那间有法是知者,有少许自性是所知者之相性等。若是胜义,有性成就者。彼时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修行对治者,观如虚空,彼体少许亦不能作。是故,他体之真实,现法失真之颠倒,不能超世之所知障行相一切断竟度一切苦厄。若言凡是诸法亦有少许可留,悉是彼彼互相不共之义,如是所云即是忍许我自己稀奇之计较也。如是有彼一类显明者,谓自性无之类忍为坚实。能作解脱乐欲等,是真如之所为(不须别法)也。如是之类,是依文解释之类也。

   此中无所遣 亦无少建立 称性而正观 正见净解脱

   如颂云者,若於实物现前错失,则於解脱业不欲为。以故於法盗取滥施,增损自性,而作显明破裂。非应色等,依因缘随行,出生俗谛,是真有自性。於彼性是自性无等之自性,安立所作。如云幻化之象是象,是象幻化,别有根源,应败。如是颠倒委曲失真,如此见者,非能作清净解脱之成就,是表示残废之名诠,休养之见道性。

   一一施等中(此中见道之正说者) 彼等互相摄 一刹那忍证 摄此中见道

   如是颂云者,施等波罗密之六种体上,各各施等之自性,各各如前互摄互容,凡一刹那中以苦法忍智摄三轮清净,细极分别。以後三十六种俱生亦复如是者,顶之现证此中之见道是也。此之士夫有欲,色,无色、三界之分辩,行相分别四种,各各又九种所取能取之行相,分别所断一百零八种,此等之所摄者,行相分别发生能作之习气,习气之烦恼一百零八之应断,因缘随行出生之法性之获得也。为於彼中自在所作故,故即於彼中再再修行之功能作用也。如是此类颂文之分别所云者:

   次入於狮子 奋迅三摩地 观察诸缘起 能顺观返缘

   此颂云何,谓获得见道之瑜伽,於彼烦恼及所知障无所怖畏故。以此三昧发起之行相如狮子,於懈怠等坏灭故。此时以後观彼因缘出生,而明道之缘起诸行也。此中所云等等方法全备,并於生灭老死作遮止也。如是等所作之中,若於法理未全,再再正确求知。此中见道名称者,是不随顺品於中等等应断弃者,依止能作成就之前行了知是也。了知矣,依止修行学习者,修道。

   灭尽等九定 二相中往还 属欲界净知 非定心界摄

   超越入诸定 超一二三四 五六七八等 灭中不同行

   如是所云者,谓诸菩萨最初静虑,以所持者,作阻滞中行去(无方便故不能畅行以为阻碍)。一於此以後,以遮为持。如是最初静虑中间行者,又分二种,如其方法完全,及方法不全者。於四静虑,四无色等,遮止之性相以为成就满怠,相似之入行。行去行去,复又行入於最初静虑。彼於彼业行生障碍不知之故,亦由彼於真如的观念无,及於此业行未生大意增长故。於遮止中以偷怠而为方便入相似之行。二彼於业行入於无距离之偷怠相似行相之所缘者,於行乐欲知晓科界分合之自性,建立各部方便善巧依自力所为者也。此皆心识未得等持之建立故。於此现法所作阻碍亦如彼初。

   复次,彼彼等持未建立而生阻碍是一,一者无观念,一者是观念有,而等持未生故。复次,彼彼等持未立,而於彼又别无对治机缘俾可生起也。於是等持未立者如彼有八,於中皆同於最初静虑之中间也。彼於等持未建立也。於彼等观是一。而於一中别寻阻止之沉怠趣入中,有心力不同之门。於行者之行有不同之门,各欲度顶之沉没入行,於法自在,现法之随行能作者,如是性相即是修道也。

   如是依修道之名称,於彼所断,不随顺品四种之名诠旨趣,是一时所取行相分别之初也。

   经广略释标 佛不全摄受 三时功德无 及妙道三种

   所取初分别 加行相行境

   此颂所云者,一於一切有情总摄,俱喜随行摄持,或总或别入於法中。二于乐广法之有情,随行摄以广法。三如其所说,如义热诚,不能作者,以佛之行为取鉴(勉励),完全无所取持故。四若生阻碍,是道之加行功德不具,无修持故。五正确之生因等不具足,是见道之功德无所修持故。六未来无性向进。是修道之功德无所持故。七起四颠倒等,是於涅槃加行之道无所修持。八空性现法之修行性,见业(无修故)。九及无自性之修行,能作之性无故。如是等是修道中,所取之相分别,最初住类,彼所应断,修道加行住品之境性,具有之行相九种也。

   复次,教示初中所持之行相分别第二者:

   第二心心所 转趣时有境 不发菩提心 不作菩提意

   作意劣小乘 不思大菩提 修及无修者 与彼性相违

   非如义分别 修道所应知

   如是颂云者,一於善知识等远离,菩提未…

《能海上师全集(第五辑) 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证庄严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