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生。二於佛所缘之福德,及殊胜之圣者无所缘,故坚固菩提意未能作。三声闻种性具足故於彼乘之意能作等。四缘觉之种姓具足故於彼乘之现法能行作。五般若波罗密无修行成就,正真圆满菩提意中未能作。六所缘及俱有性之修行,无所缘性之修行未有。七无所缘又人无所缘亦未有。八修行亦无所缘亦皆不有。九颠倒事义现在失真。凡於如其如性,非是如性中,所取之行相分别第二。此住品者,断所作性之修行道之心及心所,发生之业行品类之境,具有之行相,九种也。
复次,於彼第二教示中,能取之行相分别,初者:
设施有情境 安立法不空 贪著分别体 实能作三乘
功德不清净 破坏於正行 此第一能取 由经说应知
如是颂云者,一随有情士夫中人等之安立。二显现少尽漏故,移於法中安立。三一切行动故,一切种智性等之法,不是空性。四一切种种现法失实,是未断法上贪著。五於无自性之法上,作极细微之分别。六小的所作未能作,真实大的所作谓为能作。七於色等中无所缘故,三乘决定出生。八正真炽然契入性之功德不清净。九于施等所缘成就、实行、行相错乱。如是前者能取行相分别,是修道加行住位品中行境类,具有之九种也。
如是初教示中,於能取之行相分别,第二者:
立有情及因 於此境坏灭 修道及联系 违品余九相
此颂所云者,不随顺品能取之行相分别第二者,依有情之安立,彼中行相施设之因,有稍微显现之境,作修行之道,是正真所断之故,彼随行行相有九种也。九者云何?即二颂分别之第二种说。
如其自体性 三智障三种 灭道真如等 相应俱不俱
不平苦等中 诸烦恼自性 无二诸愚迷 为最後分别
凡此所云是也,一一切种种相完全不知,於一切种智性之障悉皆愚昧。二于一切道完全不知,道智性之障悉皆愚昧。三于一切根本完全不知,一切根本智性之障悉皆愚昧。四般若波罗密多,完全不知,於一切寂灭道悉皆愚昧。五于色之所知,真如义体完全不知,於真如性等及相似,具足与不具足,悉皆愚昧不了。六于魔等之自性完全不知,不平等性悉皆愚昧。七有义言说,如其摄受性之苦等诸谛,於中悉皆愚昧。八贪等之自性完全不知,烦恼自性悉皆愚昧。九所取能取之性相完全不知,不二之理,悉皆愚昧。如前者能取之行相分别最後修道之心、心所、入行住品之境。具有之九种宣说如是。总此修道不随顺品行相四类,是彼体所断性之对治相四。亦彼修道分别之异门。如是所云,内心刻记应作也。如前行相分别一百零八,所断及时性平等,唯期(谁)等体摄之烦恼一百零八断除,功德具足圆满,是一切菩萨修行之道中住者之依止也。如是所说品中颂文之分别净体之说者。
如诸病尽除 时常安息竟 种种众生乐 功德皆全备
若海纳百川 胜果盈盈累 勇心摩诃萨 一切众依止
如是颂云,於修道中修行者,行相分别种类四个九法自性热诚能作者,於诸传染病因能作尽净灭除。获得无不悦愉究竟安息。如如悲心利他自在,能成种种一切有情生起安乐。善巧功德,悉皆圆满。三乘所摄一切道性如大海体,悉能容纳。菩萨修行道中住果边际,次第究尽获得彼中清净庄严。成就种种一切现法,须依前面四九行相等分别是能作也。
修道随後,是无间道之随行,无间道之三昧。
安立三千生 声闻麟喻德 菩萨正离生 列众善为喻
以无量福德 显佛无间道 无间三摩地 一切种智性
如是颂云,若或摄取三千大千世界之有情等,安住於声闻缘觉菩萨之无罪住处,如是善喻所作福德生起之量相较乃至彼中殊胜圣者之福德为多,何以故?皆是种种一切智性,亦是彼大觉之性,乃至获得大觉体性无间之正定,皆是功德无比对故,此者是彼无间三昧之所作也。
此中所缘等,如其所有云何摄收,即此颂文分别所缘等云云。
此所缘无实 是述主体念 此中行相寂 好辩者常诤
此中所说,无间三昧所缘之因缘者,一切法无实之所缘是也。我之因缘者,念是也。行相者,自性寂灭止性是也。住彼中者,渊深难测故。今作详细言说方便善巧,未知解等,诃斥抗辩。传承发起,後得智生,此等显明之所作者,彼彼深性之说故作想深观之教持也。若慧心具有倒错等之背理分别,如何破除洗净,於此正定三昧发生所作云何?即此以下是三昧错倒之分别也。
意乐此所缘 受持此自性 一切种智智 胜义及世俗
加行及三宝 巧便证能仁 颠倒及道等 能治所治品
性相及修行 诸邪说分别 依一切种智 说为十六种(顶加行竟)
如是所云者,一有为与无为之界体分别正真性不可得。二所缘悦意等一切行相之上自性无故。三所缘之自性决定所取。四一切种智性之智慧等。真实及不真实无所缘。五真如性之自性以俗谛及胜义二谛观之。六於施等无所缘而作加行。七解了所作无是大觉佛宝。八唯名句安立净尽是法宝。九於色等所缘遮止者是僧宝。十於施等无所缘是方便善巧。十一实质无实质之二者之自性分别遮止者,真如之现证。十二快愉行相契入之无常性等即常性等颠倒。十三行相道修行之果,是现量未能作之道。十四弃舍修为,无非随顺品,及对治体,有法无法之性相。十五自共之性相离名修行。十六菩萨方便善巧不明,详细所说一切颠倒分别,具诸相违之义实行,不离疑心自性。如上所说之境俱有之性,—切种智性依因(正因),倒错分别之十六也。此者,世俗与胜义具有之门而作诃斥,如其次第,於真谛与世俗之门,可作重复问答也应知。菩萨等善意乐俗依止二谛善巧方便。种种空性显明,前行之行相决定,一切正真慧行生起,是无间道三昧发生之所作也。
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证庄严论显明义疏顶加行第五品释竟。
渐加行第六品
上说如其次第听闻矣,了解顶现证能得各各与总性之义等。今为坚实所作之故,於种种修行之次第,现证了知之范围故,颂云:
施等至般若 於佛等随念 法无性自性 渐次边际行
如是颂云者,波罗密多十有四般若波罗密多依内摄集之,故唯说施波罗密等三轮清净。极细分别,六种一切完全亦圆满十地矣。正真实行能作近念住等中,菩提支分,种种圣道之支分八,胜义离念之性相,是大觉佛宝随行之念三种。如其次第决定开悟之分全,及见修道能作宣说,此中善及非善,教所未记等是法宝随行念等。如前菩萨圣者无倒之僧伽随行念等。如是持戒布施及天等随念。色等之法一切无实自性。凡此次第时时内心刻意了解,彼之次第范围所作,应常持受始终故也。
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证庄严论显明义疏渐加行第六品释竟。
刹那加行第七品
最後次第边际所摄现证种种修行,最极纯熟修行之故。此等体性於一一刹那中修行。即成最後一刹那之现证圆满菩提者也。而此中性相,复有四种,非有清净成熟之无漏(种子)法。於一切法一刹那之性相即一刹那之现圆菩提。
一一施等中 摄诸无漏法 能仁一刹那 证彼智德全
此之颂云者,由自己自性之理法界,一真实,一切真实之自性。一切真实,一真实之自性。云何?一真实上以真如性观之,观此一切真实亦真如性。如是出生故,摄多为—。若唯一,则无分,然而施等之智慧所缘所作一刹那中,实质别别决定,复无执持之颠倒及离之自性。於施等中如是,乃至八十随行好之喻等,诸法所摄性相能仁菩萨一切观证,一刹那间现法圆满菩提。如是等应知也。如是无漏智慧所缘一者,一切无漏所摄云何?如世间喻。
如士夫水车 步势一处动 全轮悉顿转 刹那智如彼
此颂云者,喻如士夫足步善巧,转动回还方便。前次回转善作之力,水车相续一切一致一时运动。此前正真之愿升起法界之力,唯於一刹那中无漏之智慧,一力所缘通明俱生,共同一切现法能作是其初之指教也。
此第二清净成熟法性之住品,於无漏法一切刹那之性相,一刹那现圆菩提。
何时诸白法 自性智究竟 完成法性生 即时刹那智
如是颂云者,何时菩萨修行对治一切不随顺品及离。行相清洁之类,种种成熟。法性上附托依住诸垢及离,如秋季月,光明净白,自性生起。此时称为一刹那清净成熟之住类中,成就无漏诸观证之智慧者,於般若波罗密一刹那现圆菩提,是第二教示矣。第三之性相者,诸法无相,一刹那之性相之一刹那现圆菩提。
由布施等行 诸法如梦住 诸法相无性 一刹那能证
如是颂云,一切前法如梦精修之二资粮,经验触受所作,於中证得之住类。近取蕴等梦体之一切法,依於施等彼岸六种修行成就之住者,彼於施等之本性决定证知行相俱有唯一刹那,一切法者无相也。如此遍行烦恼,及种种清净之本性,一切诸法无相,即此了知一刹那现圆菩提,是第三之指示矣。
第四无二之性相,一切法一刹那之相,现圆菩提者。
梦中此能见 不见有二理 诸法无二性 一刹那能观
如此颂云者,长时胜解,吸收於无间道道理。二取显现所断中之精修者等,於中成就二所显现之慧无间清明发放之菩萨。若时所取及能取之法,於梦中所取等之梦见等,而能取不见。此时於一切法悉亦如彼相同是诸法与真如性不二,在一刹那证了者,一刹那现圆菩提是也。
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证庄严论显明义疏刹那加行第七品释竟。
法身第八品
—刹那现圆菩提种种修行其中之一刹那,亦是第二刹那,乃至法身现证圆满菩提之刹那。复次,自性身…
《能海上师全集(第五辑) 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证庄严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