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能海上師全集(第五輯) 般若波羅密多教授現證莊嚴論▪P2

  ..續本文上一頁十義之二十六

  色等蘊空性 系叁世諸法 施等菩提分 行想不共類 

  七十義之二十七

  施等我執無 他加行能行 如是貪邊滅 貪佛等微微 」

  法是道自性 練若甚深故 

   諸法自性一 知者貪能斷 

   見等遮止者 謂彼難證故 

   色等非知故 謂彼心不遍 

   如是遍知理 不共對治品 分別相無余 此盡說應知 」

  七十義之二十八

  色等無常等 未圓圓滿貪 于彼貪無性 行遮止加行 

   不變能作無 難作叁加行 得果具堪能 有果樂欲者 

   而非他所使 能知顯七喻 

  七十義之二十九

  色等無愛染 彼四相等平 

  七十義之叁十

  于苦等谛中 法智類智等 並忍刹那性 見道遍知理 」

  色非常無常 超邊性清淨 無生無滅等 貪等斷若空 」

  執持悉解脫 名诠無自性 

  雲何義所诠 于他施者無 所緣無能作 極寂靜無病 」

  惡道斷及果 所作現未證 相等不隨行 于名實之二 」

  能知無生者 刹那遍知性 」

  如是此與此 又此等叁相 此之叁類等 完全教圓滿 

  以上一切智性第叁品竟

  七十義之叁十一

   圓加行品第四

  體智諸分別 相狀所作相 智性叁種故 說行相亦叁 」

  受持無相等 乃至無動相 前叁各各四 于道說十五」

  因道苦谛等 及滅谛如次 如是八及七 五及十六成」

  順道念皆持 諸佛種究竟 道谛等隨同 叁智之分別 

   聲聞及菩薩 諸佛如次第 叁七及叁四 叁十九等說」

  七十義之叁十二

  殊勝事諸佛 善根相繼承 善知識攝護 輕舟載法器

   佛指示問答 實行施戒等 是受持等器 諸正士所稱」

  色等不住故 遮彼加行故 如性甚深故 此等難測故 

  

   此等無量故 恒廣乃證故 受記故無倒 出離俱無間

   近菩提迅疾 利他無增減 不見法非法 色等心不遍

   色等諸相用 自性無分別 果寶能作施 清淨有界分」

   七十義之叁十叁

   伏除魔力等 功德有十四

   七十義之叁十四

   證所作過失 十類四十六

   七十義之叁十五

   雲何相作用 智所作又叁 智差別能作 凡自性所作」

   出如來體智 世界不壞體 有情諸心行 心略及外馳

   知無盡行相 貪等俱廣大 成大及無量 心識無指示

   心無見無對 欺僞等應知 即此別正如 真如行相知

   能仁所證如 於他作教示 即一切智類 攝智相如是」

   所有空無相 及舍離願欲 無生無滅等 法性無紛裂

   無作無分別 細分無性相 道智性品類 智相說如是」

   於此法依止 樂住作恭敬 無上及歡喜 供養無能作

   契入諸境智 指示不見義 世間空性相 說知作見叁

   不思議寂靜 世間及想滅 一切種智中 智相如是雲」

   不遍等差別 納入谛行境 心十六刹那 差別相所雲」

   心未遍不平 衡量計較超 聖者攝善巧 明辨不共智

   速急潔淨無 成就正能成 所緣所依具 一切悉攝受

   無味受等別 十六體性知 聖者殊勝道 比余道殊勝」

   利安樂救護 諸人歸依所 移住平等軍 觀洲攝他能

   雙運叁乘果 未成能作成 後作此依止 此中能作相」

   煩惱計執身 不共對治品 淨覺難決定 作大無所緣

   遮止現錯失 悉作道所緣 不共無執著 無存在生動

   真如無所緣 即此十六種 如序所陳列 四相說如是」

   七十義之叁十六

   無相淨施等 善巧於正行 一切種智品 順解脫全分」

   信佛等所緣 精進行施等 意樂圓滿念 等持無亂心

   知一切法相 般若五種等 利根菩提全 鈍根難全證」

   七十義之叁十七

   暖等所緣者 一切有情贊 於彼心平等 說十種清淨

   有罪能忏除 自住施等中 亦引他安住 贊稱同即頂

   如是能成忍 自他依谛知 如是世第一 成就有情等」

   七十義之叁十八

   攝受決擇支 見修道等類 住是中菩薩 是彼還滅僧」

   色等轉諸征 說相有二十 決擇支分住 還滅之性相」

   由色轉變等 疑惑無暇盡 自安住善法 亦令他安住

   依他行施等 甚深義無疑 身等修慈行 不共於五蓋

   伏習氣隨眠 具正念正知 衣等常清淨 身不生諸蟲

   心無曲杜多 亦無悭執等 具足法性行 利他受獄苦

   非以他牽引 異道相似教 知是魔所爲 佛喜之善行

   表相二十等 所有暖頂忍 勝法等住類 不退大菩提」

   見道中忍智 十六刹那心 不退菩薩者 性相如是知」

   遣還色等想 心堅小乘體 倒錯靜慮等 諸支分悉盡」

   身心輕安性 巧便於欲行 恒修行梵淨 善清淨正命」

   蘊等作中斷 資糧及根等 戰爭舍物悭 加行與隨行」

   破彼彼依住 不緣塵許法 於自地決定 安住叁地中

   法義命等舍 若十六刹那 具慧住見道 不退之表相」

   修道指甚深 甚深空性等 甚深無增益 及損滅邊離」

   決擇生支分 於見修二道 思度複思度 思決彼修道」

   此常相續故 小中大諸品 小中大等別 說有九種相」

   教說無數等 正義所不忍 世俗悲等流 亦能仁所允」

   實體不可名 損益不相應 修所作之道 何舍何可得」

   菩提如如狀 能成所欲事 菩提真如相 此亦彼相成」

   前念菩提心 雖非後心理

   喻如燈焰律 甚深八法成

   若生及滅等 真如與正智 智行等無二 方便善巧深」

   七十義之叁十九

   諸法如夢故 生死解脫平 無業報責難 如經答已盡」

   七十義之四十

   如有情世間 器世間未淨 修治成清淨 嚴淨佛刹行」

   七十義之四十一

   此境及加行 能度諸魔怨 無住如力勢 不共行相等

   不貪如所緣 無相盡諸願 表相及無量 方便善巧十

   以上一切種現證圓滿加行第四品竟

   頂加行品第五 七十義之四十二

   夢中于諸法 亦觀如夢等 徵至頂加行 所說有十二」

   七十義之四十叁

   約南洲士夫 供佛善根等 多種喻所作 增盛十六相」

   七十義之四十四

   叁智性諸法 圓滿最無上 不舍有情義 現得堅實稱」

   七十義之四十五

   四洲小千等 中大千爲喻 以無量福德 等持悉全宣」

   七十義之四十六

   流轉與還滅 各各能所取 體性各又九 非如其境性」

   判異生聖者 情實安立假 許能取分別 各各九體性

   若所取義如 彼能取何性 是彼之執著 自性空之相」

   自性及種性 於道正修行 智所緣無誤 不共對治品

   自證及能作 彼業所作果 趣入轉依品 分別相說九」

   墮生死涅槃 智德下劣證 無完善攝受 道相不全備

   由他緣強行 所作因顛倒 界限及複雜 行住入愚昧

   隨行所作中 分別九體性 退還類所依 生聲聞等意」

   執取及舍離 作意諸嗜欲 叁等苦聯結 住及現錯執

   法唯假安立 貪欲及對治 如欲行失壞 初能取應知」

   定所爲不生 執非道爲道 滅止及俱生 道實具不具

   住及種姓壞 無尋求無因 數聞诤所緣 能取分別余」

   示他菩提門 因完全囑付 證得無間因 具多福德相」

   垢盡無生智 說爲大菩提 無盡無生故 彼如次應知」

   於自性無滅 見所作之道 盡何分別種 得何無生相」

   若有余實法 說於所知上 謂能盡諸障 我稱爲奇劇」

   此中無所遣 亦無少建立 稱性而正觀 正見淨解脫」

   一一施等中 彼等互相攝 一刹那忍證 攝此中見道」

   次入於獅子 奮迅叁摩地 觀察諸緣起 能順觀返緣」

   七十義之四十七

   滅盡等九定 二相中往還 屬欲界淨知 非定心界攝

   超越入諸定 超一二叁四 五六七八等 滅中不同行」

   經廣略釋標 佛不全攝受 叁時功德無 及妙道叁種

   所取初分別 加行相行境

   第二心心所 轉趣時有境 不發菩提心 不作菩提意

   作意劣小乘 不思大菩提 修及無修者 與彼性相違

   非如義分別 修道所應知

   設施有情境 安立法不空 貪著分別體 實能作叁乘

   功德不清淨 破壞於正行 此第一能取 由經說應知」

   立有情及因 於此境壞滅 修道及聯系 違品余九相」

   如其自體性 叁智障叁種 滅道真如等 相應俱不俱

   不平苦等中 諸煩惱自性 無二諸愚迷 爲最後分別」

   如諸病盡除 時常安息竟 種種衆生樂 功德皆全備

   若海納百川 勝果盈盈累 勇心摩诃薩 一切衆依止」

   七十義之四十八

   …

《能海上師全集(第五輯) 般若波羅密多教授現證莊嚴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