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安立叁千生 聲聞麟喻德 菩薩正離生 列衆善爲喻
以無量福德 顯佛無間道 無間叁摩地 一切種智性
此所緣無實 是述主體念 此中行相寂 好辯者常诤」
七十義之四十九
意樂此所緣 受持此自性 一切種智智 勝義及世俗
加行及叁寶 巧便證能仁 顛倒及道等 能治所治品
性相及修行 諸邪說分別 依一切種智 說爲十六種
以上頂加行第五品竟
漸次加行品第六 七十義之五十至六十二
施等至般若 于佛等隨念 法無性自性 漸次邊際行
以上漸加行第六品竟
刹那加行品第七 七十義之六十叁
一一施等中 攝諸無漏法 能仁一刹那 證彼智德全」
如士夫水車 步勢一處動 全備悉頓轉 刹那智如彼」
七十義之六十四
何時諸白法 自性智究竟 完成法性生 即時刹那智」
七十義之六十五
由布施等行 諸法如夢住 諸法相無性 一刹那能證」
七十義之六十六
夢中此能見 不見有二理 諸法無二性 一刹那能觀
以上刹那加行圓菩提第七品竟
法身品第八 七十義之六十七
能仁自性身 得諸法無漏 一切種清淨 彼自性即相」
七十義之六十八
順菩提無量 淨解脫等至 九次第自體 十遍處體性
威伏根殊勝 差別有八種 無诤願智滿 神通正等明
無礙四清淨 十自在十力 及四無畏等 身等叁不護
及叁種念住 法性無忘失 習氣正真斷 大悲諸衆生
唯佛不共法 說凡十八種 及一切種智 稱名法之身」
聲聞無诤定 見者煩惱斷 佛無诤永斷 聚落等煩惱」
大覺之願智 任運成舍貪 無著而常住 普答一切問」
善因成熟者 於彼彼所化 何時能饒益 即於彼彼現」
如時雨普洽 唯種壞不生 諸佛雖出世 根缺不獲益」
事業廣大故 說佛定遍滿 即此無盡故 而亦說爲常」
七十義之六十九
妙相叁十二 八十隨形好 受用大乘故 名佛受用身
手足輪相足掌龜腹平 手足指等綱鬘聯合生
手足柔軟細滑若童膚 彼身七處各各得充滿
指節纖長踵廣身洪直 膝骨不突諸毛皆上靡
腨如鹿王快迅臂修圓 陰藏密贅豆蔻乳第一
膚色紫金細薄而無垢 毛孔一一妙潤皆右旋
眉間毫相莊嚴獅子身 臂腕圓實接膝頂廣正
於非妙味轉現上妙味 身相修廣腱脯若水薪
頂圓肉髻舌相淨廣長 獅頰端嚴悅意淨梵音
齒牙潔白齊平細密滿 數足四十安布而完善
目睛皎潔深碧牛王睫 敦妙嚴肅叁十二相圓
如是彼彼相 能成以何因 由彼彼圓滿 能感此衆相
迎送師長等 正律儀堅固 親近四攝事 布施妙資財
解救他生命 受善轉增長 是能成之因 依經而宣說」
佛爪赤銅色 色澤高衆指 廣圓而纖細 脈不現無結
踝隱足正平 動步若獅象 王等勢右旋 妙直進堅密
光潔身相稱 潔淨軟清淨 身相皆圓滿 身肢大且好
步庠序雙目 清淨童子肌 身無怯充盛 最極策勵身
支節善開展 觀視淨不障 身圓無凹凸 動止中正直
臍深右方旋 衆皆所樂見 行潔身無痛 無諸黑黶痕
手如兜羅綿 手紋深長顯 面門不太伸 唇若頻婆果
舌柔軟薄利 紅赤發雷音 語美妙牙圓 鋒利白整齊
鼻幹細高修 准圓極潔淨 目廣眼睫密 猶如蓮心蕊
眉修而細軟 清潤複整齊 手廣長耳齊 損害過失斷
額部善分開 開廣頂周圓 頭發如童青 稠密軟不亂
不濕出妙香 能奪衆生意 德紋吉祥相 是爲佛隨好」
七十義之七十
叁有各各中 種種利有情 清淨平等身 變化流無盡」
盡輪回生死 事業無止息 諸趣解脫業 設置四攝事
今知諸雜染 及知諸淨證 有情如義至 六度彼岸事
佛道自性空 盡滅二戲論 假名無所緣 成熟有身命
及立菩薩道 遣除諸執實 得菩提嚴淨 佛土等決定
無量有情義 敬侍佛功德 菩提分諸業 不壞失見谛
舍離諸顛倒 彼無根本理 清淨及資糧 有爲及無爲
悉不知其異 安立大涅槃 法身之事業 說有二十七
以上法身第八品竟
釋余略義 相及彼加行 彼極彼位次 彼竟彼成熟 另攝爲六義」
攝境有叁種 因四加行性 法身事業果 攝義又叁相
今此般若波羅密多教授現證莊嚴論者,是至尊依怙彌勒菩薩說。由西土大德不死論師,同大德具慧譯師,譯爲藏文,決擇最善之本也。比丘能海於庚午辛未年之間在拉薩譯漢只及論叁智品,後於戊寅年於成都南郊近慈寺安居中續譯竟。譯者識。
右頌文之眉上及旁側,用小字所標出之「科別」與「七十義」,系根據《現證莊嚴論文句頌解》而附加者。 編者
般若波羅密多教授現證莊嚴論顯明義疏
梵語雲 阿巴哈馬耶阿朗嗄[日/阿]那馬劄[你/耶]巴米打[五/勿]巴得廈打折帝
藏語雲 悉饒已拔惹覩請巴們[我/阿]登足鄂笃京寫甲瓦折巴
彌勒菩薩造頌
獅子賢菩薩造疏 能海上師譯
大覺佛佛子各各頂禮
今於般若波羅密 彼中文品所作者 一切莊嚴成就師 衆解釋者恭敬禮
貪利有情成大貪 聖者無著救怙主 不敗尊前親聽聞 本論指導造廣說
天親根支行義等 以自勝解立主要 是處內識之所知 正真依於淨解脫
聖者隴補之派流 受持清淨解脫行 此中應作不知見 住中慧行教相外
如是以下解脫類 住信心地知識等 本論究竟未尋求 隨自思見作廣論
如是善巧作光明 真實深隱未得獲 本論始終根本見 誰能獲得甚希有
是中最極難得者 此甚深道根本見 大覺於此成自在 諸善巧者分別明
本體一切清淨者 別無行境與功德 最後成就爲自他 利益樂欲生歡愉
聖慈氏說,堅隱之自行,及隨順熾然利他之教者,謂由各各自明之慧,依止般若波羅密多經,所有至極之教,是將來能得一切妙善主要之因也。如此所雲,應作決定攝持,則余佛母廣大功德寶蘊,莫不容易出生,且於無量事義生、住、趣、入、之處,所作徒涉之點,能生超舉甚大之智明。是故初始於母經功德如何,如其所作名诠,先行贊頌、頂禮、歸依。
諸求聲聞寂滅 遍知等性 凡於順解脫 能作得者
能爲衆生義利 諸道智性 若饒益世間 使成就者
能仁正等諸身 一切種智 於種種一切 彼宣說者
聲聞菩薩衆會 究竟大覺 諸聖衆之母 皆贊禮者
如是等雲雲。
此中頌義者,是於彼廣大體性中,蘊育出生等義具足诠顯者也。如聞會解,且發信心,後來複隨行等因緣,於經中佛說無疑,因之更能迅速發生熾然之信。以此法隨法行,乃至了知於中,執一及多之自性,與離棄之故,所作名言體量,及道,及其行相生滅,完全了知。
由彼了知頌辭文義性相之故,不見經中過失,乃至於般若波羅密多一切智性之叁種,其中體性義理叁法具有現證。了知於大覺等能作敵對之魔羅,即是叁有甚深之性,即彼決定取持者,以此熾然能作生者之性故。於此熾然等中間,又以此爲現欲功德之補特迦羅性。此之二說,及此中依止最勝善說,種種一切攝持等等之義,現證明了,必須最極恭敬,隨順法行乃能作也。
複次,由聞發生信念,以此了知諸法次第生起,是善能成就最上第一之成就,以此之故,於佛母經至極信仰隨行者,是善能獲得一切主要之因也。
此中一切智性叁種者,攝持八品之義,其體即是般若波羅密經,亦是論中分別成就之理,一切義相完全同經具足故。以此印攝於心,令一切智性叁種之門,能作總持成就之故,故於般若波羅密多,作成就之贊也。
頌之初句
此中聲聞亦攝緣覺,由彼集積清淨解脫之次第多同,而其本體緣覺少勝,是故教中攝之爲一也。凡於涅槃樂欲等體上,尋求一切性是無生,悉皆了知,以蘊及俱有,及蘊不可得之性相修爲,凡諸順彼解脫涅槃二種之道,此中皆能得者。
頌第二句
若諸菩薩,能作盡其所有輪回衆生義利之事,以諸道無生自性之證。凡諸衆生義利究竟,能作修行成就者皆是。
頌第叁句
種種一切無生,內心刻印悉皆具足者,大覺正等戒身,具足瑜伽,具足自在之主,諸行對治之*輪,種種無盡無余,一切能作動轉者。
頌第四句
若此大覺聲聞等中,修行悉皆圓滿,及成就能作之性,母經般若,是我所頂禮者也。
如是頂禮,先行贊頌,能於現證莊嚴論,論體及對治及種種諸業悉皆相應建立能作攝持者也。
觀初頌一類,是無義殷勤者也。彼於般若波羅密多經論,性相體業未說未知,而令接受生信,任何出生亦無有也。觀第二類所攝,悉皆清淨真實所攝,煩惱遍行實所不攝,將何而…
《能海上師全集(第五輯) 般若波羅密多教授現證莊嚴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