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爲對治,內心不作鈎攝,對治如何轉變。觀第叁句者,種種根本皆無吸攝,以故證義亦無,極少之說亦無故,是於無義上求有,或別具有思想轉變,或不是,雲何?
汝說非是,何以故?聲聞緣覺菩薩及無上大覺等之位次,如其所有於中隨一皆攝一切智性之叁種現證所有。如是攝者。叁類相續亦互攝也。
如彼出家之聲聞緣覺,於佛母般若未作行業,彼之所作,是一切智性之屬也。諸菩薩者,是道智性之屬也。如來供應正遍知圓滿大覺,是一切種智性之屬也。
然而如來善能含藏顯示一切智之性,若聲聞等性,若緣覺等性,熾然善生一切者,謂外內諸法盡其所有少許亦有,此則亦具有聲聞緣覺等之智,此等之智,非是道智,亦非一切種智,是故凡聲聞緣覺等者,予以一切智性名之也。
世尊善能含藏顯示種種道之性,若諸菩薩等之妙善所爲,熾然善生菩薩等智,或是悉共聲聞之道,或是悉共緣覺之道,謂一切道生之所作,且一切道知之所作也。但如是等完全圓滿所作,且此等道之所作複再再所作,於願道未完全圓滿之所作,及諸衆生未完全成熟之所作,及大覺佛刹完全具足莊嚴之所作,如是等,正等現邊之所作者,皆無爲無作也。以此之故,凡諸菩薩者,立以道種種智性之名也。
世尊善能含藏顯示種種一切智性,如來應供正遍知,圓滿大覺是。若凡種種諸法形相雲何,安立雲何,名相雲何,如其諸法細極诠解種種,此等如何安立決擇,如何名言設施。如是等如來內智刹那熾然善生,不少思惟是故如來應供正遍知圓滿大覺者,立以一切種種智性之名也。此文錄取經說,爲聲聞中有樂略論者故,故作如是之略說,若樂廣說者,複更依經所攝,作廣大之論也。
此中一切智性者,依色等無常等因。果者,斷除我相暗昧無明,證得無我體性者也。道智性者,依一切乘決定出生,成辦真如性現證未能作之因。果者,於諸有情能作攝非攝等之能作者是也。一切種智性者,依一切法無生爲因。果者,爲遍空界所系之有情義利悲流無盡,及正性邊際究竟證得,永離習氣,中間加行界等斷除,具足空性之理是也。
如是現證莊嚴論者。是大般若根體對治道,種種一切現證所攝果。般若全部圓滿之教。如彼大經佛說,是應頂受修持者也。
有諸智力平庸之士,於般若佛母大經廣、中、略、所攝,發起信念受持利益之心,受已具足福德之性,但於此廣大母經,現證八品之次第,般若波羅密多究竟完全之義,無力能作顯明了解,或於此超世聖母大經文相廣大又廣大,指示義理前後不全攝持,是故於義生疑。現今須要聽聞顯明之故,即依此入行支分,顯示本論名诠之所作,及旨趣,及旨趣之旨趣,及隨行所有之中,等等善作解說也。
一切種智道 皆從彼教說 別余不領受 十法行體性
思經義建立 具慧成觀故 能速易現證 所謂論旨趣
此頌所雲:一、一切種智道者,即大覺性之道,是一切現觀近行次第俱有之引證也。二、由世尊叁不思議,於所有行人完全隨行指示之所作,即此佛母大經叁種之中,名诠所作性相具足之教也。叁、此中名诠,能诠所诠,其中所有方便,及方便之成就,成就所作之事理,事理相續聯行之次第作法,彼外界及其他貪欲等,及離貪欲等,及於一切法我中不作修行稱無爲者,專以聽聞理解生智之士夫,於此次第不受持也。四、若有菩薩欲自他利,具足修行成就,於中亦不著取資物,唯樂清淨修行者,極能領受。五、若業惑習氣發生,能正知正念,思惟般若波羅密多經義完全現證八品之體性,建立菩薩施等成就之修行,初中後全部善美次第。六、一切行者熟練法界法相,于初地最極歡喜等了知次第,種種一切現在能作成就者,是謂此論所作之旨趣也。又旨趣上更大之旨趣者,現欲之般若波羅蜜多義,菩薩修行成就等之性相,諸調伏者樂速通行成就故,(觀)練習完成經論廣大之旨趣之必要是也。七、如是聯續等說者,令諸調伏,由此樂速通行於觀證之所作易故,此中論議種種分別所作亦不作粗略,故所說亦不難觀思。
此下頌詞有十五頌,總其廣經般若波羅密多經體,種種行相,完全建立之說也。
般若波羅密 八類正等說 二頌種智道叁頌種智 及二頌一切智性
二頌圓證種智行 二頌一句頂行邊一句次行 二句菩提一刹那 一頌法身等爲八
一發心及二教言 叁決證支分四 四成行之所依 法界住自性
五所緣等及六大 七甲胃八行契入 九資糧十定出生 能仁種智性
一光作末末等 二聲聞叁緣覺道 四於他諸功德 大義利見道
五能作及六勝解 七贊事意所欽 八回向九隨喜修 十無上意能作
十一最極清淨行 是所謂修道 菩薩方善巧 道智說如是
一智不住生死 二悲不住涅槃 叁無方距果遠 四果近善方便
五不共六對治品 七加行八平等性 九聲聞等見道 許即遍知性
一相及二加行等 叁功四過五性相四 六解脫七證分全 八學故不退僧
九生死解脫平 十無上刹清淨 十一諸相現圓證 此等善方便
一決擇等二福增 叁堅固四諸心住 是五見六修所作 於中各各道
分別相四種 及對治四種 七無間道等持 八修行違谛理
所有頂加行 邊次行十叁 一刹那圓證 性相有四種
一自性二圓滿報 叁隨他變化身 四法身諸所作 四種正等宣
如是等所說七十是也。
此中頌文所作,初二頌者,攝持現法八品故,是全經之總教也。其余之十叁頌者,是彼八品中略義開廣之說。此中具足攝持經論廣說故,能攝以下廣頌所作之文義,故即論所作之「發心利他故」等頌,成爲論體所有全部之頌偈。如此種種所說,先爲聯集依義攝合此頌,是爲論攝之大旨趣全部妙善之說也。有疑惑此有重複之咎者,是未了解此文相之義也。
複次,此發心之自性所緣及俱有者,是攝一切義之普教,菩薩以此隨行,獲得菩提樂欲之果。是故欲得種種一切智性,能得所作之旨趣,始初種種一切智性能攝之文頌廣說之門,於此所說應須頂受善持。
發心利他故 樂正等菩提
如是雲雲,顯大覺成就者。爲利他之故。如所有劫如何殷勤之所作等,所謂發心爲利他故之事義,樂欲正等圓滿菩提,一切性相願行之自性,有其二種也。正等圓滿菩提樂欲之性者,即此義之獲得於善法中希望之願心,發起出生之事業者也。
此中發心者,非是心境特殊超勝顯現,具有一切超妙思想之發心,或如彼說只心發動即稱成就,謂雲無真實事義故,如是等皆非。必須發心以後,于彼善法希望之相,獲得有義之事,菩提心生殷勤相續,是此中之教。以此之義,尋求菩薩一切善法,增長成就也。如是正知所作故,現近系縛之因緣,罪障災害並除也。
以種種理合一之願,而尋求有事義者,即正等圓滿菩提樂欲之道。此等合連一致充實發心,是此中之聲教者也。如是者,諸菩薩必於願等利他諸行,二者具足作此發心也。如是所雲,欲令正知所作故。又雲,雲何是樂欲之主伴性,以何義故而發心。謂清淨圓滿菩提者也,凡此亦是利他之事義也。
如是經及攝 廣門並余說
如是所說者,佛母大經叁種常行作業,亦於般若波羅密多經中,諸布施等波羅密多,布施所作、施者、受者、此等中悉無所緣,修行成就之所作也。所謂具足大智能作事義,乃至一切有情相續盡,如其所有劫,皆令入於涅槃,若具悭貪等,以種種歡喜財物布施滿足,樂欲般若波羅密多者,予以此中成就,如是所作等,細極詳盡,指示雙運能作之總持文句,攝事而不相違,種種廣大之門,乃至正等圓滿菩提,及利他之教者也。如是發心者,爲利他故,而正等圓滿菩提欲者,是自內性之智也。應知此是本宗宗義方規義理教示,俱生雙取一切作業之說,而有多地認爲魯劣者,汝勿疑懼此原因性未具書之也。
複次,此中發心所緣,及自性俱有名诠,乃至彼彼細密分辯之行相,二十二種文類,經次分別之頌雲:
如一地二金叁月四火 五大藏六寶源七瀛 八金剛九山十藥十一善 十二如意十叁日[音*頁]十四音
十五王十六庫藏十七大路 十八乘騎流十九無盡 廿樂聞聲廿一河廿二雲 二十二種等
如是等根本之說者:一、希望合攝也,二、道心也,叁、殊勝心也,四、加行也。五、施也,六、戒也,七、忍也,八、精進也,九、靜慮也,十、般若也,十一、方便善巧也,十二、道願也,十叁、力勢也,十四、智到彼岸也,十五、神通也,十六、福德也,十七、正知也,十八、共菩提道品也,十九、大悲與殊勝觀見也,二十、總持與辯才也,廿一、法樂也,廿二、一道遊行並法身具足也。如其位次:一、大地也,二、純金也,叁、新月也,四、火也,五、大藏也,六、寶源也,七、海瀛也,八、金剛也,九、須彌山王也,十、阿伽陀藥也,十一、善知識也,十二、如意寶也,十叁、日也,十四、說法美音也,十五、大王也,十六、大庫也,十七、大路也,十八、乘騎也,十九、無盡流也,二十、樂聞聲也,廿一、長河也,廿二、大雲也。複次,一、現時一切白法之真實根本也,二、菩提未盡中間不作成就也,叁、善法加行究竟種種增長作成就也,四、一切智性叁種之障清淨顯明也,五、能作一切有情之商主也,六、大功德寶源所依之真實因也,七、不樂一切高勝修行勤而無動亂也,八、大心剛毅無能勝也,九、於所緣行相安住不動擾也,十、煩惱所知二障之病根善能痊愈也,十一、一切地位住之有情義利悉皆不舍也,十二、隨其所願之果能成就也…
《能海上師全集(第五輯) 般若波羅密多教授現證莊嚴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