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为对治,内心不作钩摄,对治如何转变。观第三句者,种种根本皆无吸摄,以故证义亦无,极少之说亦无故,是於无义上求有,或别具有思想转变,或不是,云何?
汝说非是,何以故?声闻缘觉菩萨及无上大觉等之位次,如其所有於中随一皆摄一切智性之三种现证所有。如是摄者。三类相续亦互摄也。
如彼出家之声闻缘觉,於佛母般若未作行业,彼之所作,是一切智性之属也。诸菩萨者,是道智性之属也。如来供应正遍知圆满大觉,是一切种智性之属也。
然而如来善能含藏显示一切智之性,若声闻等性,若缘觉等性,炽然善生一切者,谓外内诸法尽其所有少许亦有,此则亦具有声闻缘觉等之智,此等之智,非是道智,亦非一切种智,是故凡声闻缘觉等者,予以一切智性名之也。
世尊善能含藏显示种种道之性,若诸菩萨等之妙善所为,炽然善生菩萨等智,或是悉共声闻之道,或是悉共缘觉之道,谓一切道生之所作,且一切道知之所作也。但如是等完全圆满所作,且此等道之所作复再再所作,於愿道未完全圆满之所作,及诸众生未完全成熟之所作,及大觉佛刹完全具足庄严之所作,如是等,正等现边之所作者,皆无为无作也。以此之故,凡诸菩萨者,立以道种种智性之名也。
世尊善能含藏显示种种一切智性,如来应供正遍知,圆满大觉是。若凡种种诸法形相云何,安立云何,名相云何,如其诸法细极诠解种种,此等如何安立决择,如何名言设施。如是等如来内智刹那炽然善生,不少思惟是故如来应供正遍知圆满大觉者,立以一切种种智性之名也。此文录取经说,为声闻中有乐略论者故,故作如是之略说,若乐广说者,复更依经所摄,作广大之论也。
此中一切智性者,依色等无常等因。果者,断除我相暗昧无明,证得无我体性者也。道智性者,依一切乘决定出生,成办真如性现证未能作之因。果者,於诸有情能作摄非摄等之能作者是也。一切种智性者,依一切法无生为因。果者,为遍空界所系之有情义利悲流无尽,及正性边际究竟证得,永离习气,中间加行界等断除,具足空性之理是也。
如是现证庄严论者。是大般若根体对治道,种种一切现证所摄果。般若全部圆满之教。如彼大经佛说,是应顶受修持者也。
有诸智力平庸之士,於般若佛母大经广、中、略、所摄,发起信念受持利益之心,受已具足福德之性,但於此广大母经,现证八品之次第,般若波罗密多究竟完全之义,无力能作显明了解,或於此超世圣母大经文相广大又广大,指示义理前後不全摄持,是故於义生疑。现今须要听闻显明之故,即依此入行支分,显示本论名诠之所作,及旨趣,及旨趣之旨趣,及随行所有之中,等等善作解说也。
一切种智道 皆从彼教说 别余不领受 十法行体性
思经义建立 具慧成观故 能速易现证 所谓论旨趣
此颂所云:一、一切种智道者,即大觉性之道,是一切现观近行次第俱有之引证也。二、由世尊三不思议,於所有行人完全随行指示之所作,即此佛母大经三种之中,名诠所作性相具足之教也。三、此中名诠,能诠所诠,其中所有方便,及方便之成就,成就所作之事理,事理相续联行之次第作法,彼外界及其他贪欲等,及离贪欲等,及於一切法我中不作修行称无为者,专以听闻理解生智之士夫,於此次第不受持也。四、若有菩萨欲自他利,具足修行成就,於中亦不著取资物,唯乐清净修行者,极能领受。五、若业惑习气发生,能正知正念,思惟般若波罗密多经义完全现证八品之体性,建立菩萨施等成就之修行,初中後全部善美次第。六、一切行者熟练法界法相,于初地最极欢喜等了知次第,种种一切现在能作成就者,是谓此论所作之旨趣也。又旨趣上更大之旨趣者,现欲之般若波罗蜜多义,菩萨修行成就等之性相,诸调伏者乐速通行成就故,(观)练习完成经论广大之旨趣之必要是也。七、如是联续等说者,令诸调伏,由此乐速通行於观证之所作易故,此中论议种种分别所作亦不作粗略,故所说亦不难观思。
此下颂词有十五颂,总其广经般若波罗密多经体,种种行相,完全建立之说也。
般若波罗密 八类正等说 二颂种智道三颂种智 及二颂一切智性
二颂圆证种智行 二颂一句顶行边一句次行 二句菩提一刹那 一颂法身等为八
一发心及二教言 三决证支分四 四成行之所依 法界住自性
五所缘等及六大 七甲胃八行契入 九资粮十定出生 能仁种智性
一光作末末等 二声闻三缘觉道 四於他诸功德 大义利见道
五能作及六胜解 七赞事意所钦 八回向九随喜修 十无上意能作
十一最极清净行 是所谓修道 菩萨方善巧 道智说如是
一智不住生死 二悲不住涅槃 三无方距果远 四果近善方便
五不共六对治品 七加行八平等性 九声闻等见道 许即遍知性
一相及二加行等 三功四过五性相四 六解脱七证分全 八学故不退僧
九生死解脱平 十无上刹清净 十一诸相现圆证 此等善方便
一决择等二福增 三坚固四诸心住 是五见六修所作 於中各各道
分别相四种 及对治四种 七无间道等持 八修行违谛理
所有顶加行 边次行十三 一刹那圆证 性相有四种
一自性二圆满报 三随他变化身 四法身诸所作 四种正等宣
如是等所说七十是也。
此中颂文所作,初二颂者,摄持现法八品故,是全经之总教也。其余之十三颂者,是彼八品中略义开广之说。此中具足摄持经论广说故,能摄以下广颂所作之文义,故即论所作之「发心利他故」等颂,成为论体所有全部之颂偈。如此种种所说,先为联集依义摄合此颂,是为论摄之大旨趣全部妙善之说也。有疑惑此有重复之咎者,是未了解此文相之义也。
复次,此发心之自性所缘及俱有者,是摄一切义之普教,菩萨以此随行,获得菩提乐欲之果。是故欲得种种一切智性,能得所作之旨趣,始初种种一切智性能摄之文颂广说之门,於此所说应须顶受善持。
发心利他故 乐正等菩提
如是云云,显大觉成就者。为利他之故。如所有劫如何殷勤之所作等,所谓发心为利他故之事义,乐欲正等圆满菩提,一切性相愿行之自性,有其二种也。正等圆满菩提乐欲之性者,即此义之获得於善法中希望之愿心,发起出生之事业者也。
此中发心者,非是心境特殊超胜显现,具有一切超妙思想之发心,或如彼说只心发动即称成就,谓云无真实事义故,如是等皆非。必须发心以後,于彼善法希望之相,获得有义之事,菩提心生殷勤相续,是此中之教。以此之义,寻求菩萨一切善法,增长成就也。如是正知所作故,现近系缚之因缘,罪障灾害并除也。
以种种理合一之愿,而寻求有事义者,即正等圆满菩提乐欲之道。此等合连一致充实发心,是此中之声教者也。如是者,诸菩萨必於愿等利他诸行,二者具足作此发心也。如是所云,欲令正知所作故。又云,云何是乐欲之主伴性,以何义故而发心。谓清净圆满菩提者也,凡此亦是利他之事义也。
如是经及摄 广门并余说
如是所说者,佛母大经三种常行作业,亦於般若波罗密多经中,诸布施等波罗密多,布施所作、施者、受者、此等中悉无所缘,修行成就之所作也。所谓具足大智能作事义,乃至一切有情相续尽,如其所有劫,皆令入於涅槃,若具悭贪等,以种种欢喜财物布施满足,乐欲般若波罗密多者,予以此中成就,如是所作等,细极详尽,指示双运能作之总持文句,摄事而不相违,种种广大之门,乃至正等圆满菩提,及利他之教者也。如是发心者,为利他故,而正等圆满菩提欲者,是自内性之智也。应知此是本宗宗义方规义理教示,俱生双取一切作业之说,而有多地认为鲁劣者,汝勿疑惧此原因性未具书之也。
复次,此中发心所缘,及自性俱有名诠,乃至彼彼细密分辩之行相,二十二种文类,经次分别之颂云:
如一地二金三月四火 五大藏六宝源七瀛 八金刚九山十药十一善 十二如意十三日[音*頁]十四音
十五王十六库藏十七大路 十八乘骑流十九无尽 廿乐闻声廿一河廿二云 二十二种等
如是等根本之说者:一、希望合摄也,二、道心也,三、殊胜心也,四、加行也。五、施也,六、戒也,七、忍也,八、精进也,九、静虑也,十、般若也,十一、方便善巧也,十二、道愿也,十三、力势也,十四、智到彼岸也,十五、神通也,十六、福德也,十七、正知也,十八、共菩提道品也,十九、大悲与殊胜观见也,二十、总持与辩才也,廿一、法乐也,廿二、一道游行并法身具足也。如其位次:一、大地也,二、纯金也,三、新月也,四、火也,五、大藏也,六、宝源也,七、海瀛也,八、金刚也,九、须弥山王也,十、阿伽陀药也,十一、善知识也,十二、如意宝也,十三、日也,十四、说法美音也,十五、大王也,十六、大库也,十七、大路也,十八、乘骑也,十九、无尽流也,二十、乐闻声也,廿一、长河也,廿二、大云也。复次,一、现时一切白法之真实根本也,二、菩提未尽中间不作成就也,三、善法加行究竟种种增长作成就也,四、一切智性三种之障清净显明也,五、能作一切有情之商主也,六、大功德宝源所依之真实因也,七、不乐一切高胜修行勤而无动乱也,八、大心刚毅无能胜也,九、於所缘行相安住不动扰也,十、烦恼所知二障之病根善能痊愈也,十一、一切地位住之有情义利悉皆不舍也,十二、随其所愿之果能成就也…
《能海上师全集(第五辑) 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证庄严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