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能海上師全集(第五輯) 般若波羅密多教授現證莊嚴論▪P39

  ..續本文上一頁建立所取修行之相,是於佛果清淨真實性相不知,隨行趣入之道不明,自我所取,多分顛倒,不知究竟,不得究竟。此是所取第二。(於七十義之二十一、清淨修道應參看。)

   叁、不知如幻,於中不依見等之道,正真修行成就。解雲:觀道自性,不明諸法如幻等喻之義,執蘊等爲實,及於中自作有無種種知見;或別取專一對機爲人悉檀之教,不依第一般若佛說完全行經所示見修諸道正軌圓滿次第之道;或知而不如法隨行,但取文句知解,不作正次修行。而欲成就佛道究竟之果。此是第叁所取之失。

   四、其中反射影像,極微者,亦盡知,於所緣不錯。解雲:修行道中,所緣之境,有反射之像影,作略分別有四種相:一、依往昔種子,現前識見發現如理及不如理之像。就不如理說彼之因相者,從於不信缺信,不明道谛,不知般若,缺道實行。如理之像反此。二、依定靜力及行境錯失,發生反射之影事,由於不明道體空淨止觀資糧次第,未得堅固發生(前說有文),大慢增上,貪欲,嗔害,違戒,犯戒,行八不正,邪見顛倒,忍爲功德等等。叁、因魔境不知,倒引等不識,是故隨彼顛倒所現之影像起執。魔等所現之事相者,與正相反,隨佛菩薩加持之像等而現相似之境,倒引者多爲魔使及自惑所招,反善成惡,慫恿違法,贊美邪命邪行,隨增煩惱,花箭暗射,疑心反複,堅固邪執,妄想不息,助成毒害施等,利用女色財貨破壞正道成功,此等魔事先當識了,皆以法空之見,及波羅提木叉治之。又大經中

   佛有詳說應看,別則慧行諸論,定道止觀,生圓次第等中,分辯微細,應學應知,則於所緣之影事無惑,不致顛倒迷路。四、正道修行,得佛菩薩正真加持反射之影像者,其像如光影平准清涼,身得輕安,息諸煩惱,開示正見,勸勉精勤,導迷示道,遮止邪見邪觀、我執我慢及諸懈怠放逸等等,是正加持之相,應知。

   複次,所謂反射極微者,由自內心如不如理之念想知見發射之影,反回如不如理影像之箭。箭者急速之意,能射之意。若是惡箭、花箭,中則喪命;善箭滅惡,惡永不生。如是反射微微之理,發箭時處,必知必覺,但非勤修莫能。智者內觀,久久可得,是真般若之道,則於所緣不錯。此是所取第四也。

   五、了知功德與過失之見,前行所爲之事。解雲:本論中前說般若之功德十四,及過失十類四十六種,及諸品中與現品中所示取舍之處,及余慧論等,各各習練成爲正念定見,據此定見,所行無礙,前意所取,多成過失,前行所爲之事者,爲本論所示加行,見、修道中,各各前行注意次第事條,必當攝心集錄,於修何道之時,分別了知應修次第之道,法相大意,前後路程,盡知無缪,入行對境,不致盲然,於法易舉,亦不錯亂,便利契入,是本論之特點也,應知。余則僧中行規,佛製律儀,師導之說,衆經論意,一切所明普皆攝持應用。是爲第五了知功過前行之道。

   六,應舍棄者,即應對治,與不隨順品一切垢汙、及離異性,(應)自所了知。解雲:諸惑煩惱違背律儀之行應斷棄者,即努力擇滅對治;與道相違不隨順品,及一切習氣塵垢汙點,凡應離棄者,悉並離棄,不留,不反病,反則治之。治之之法者,了知自性,再再觀擇,洗滌令盡無余,否則隨彼惑習自意安立所緣所取,雜糅糞穢於道中,雖天馔美食,有不淨合和,誰樂食之。世聰敏者,多不知此,以致有才無用,智莫能展,爲此人惜,亦對正法失人,悲歎無盡也。此是第六應改之條也。

   七、劣常妙善皆非之性,即聲聞道之距離延長能作。解雲:若執劣常,或執妙善,於生死涅槃無平等觀,乃至二者不知,皆非。皆是不明。浩浩茫茫,無趣無歸,唱言修行大道,此等於果極遠,或者終不能至,半路退迷,棄道不爲。此是第七應改知見。

   八、隨其心之相同,作幻化有情之事業。解雲:度生不了平等,不觀如來知識教授教誡之法,隨心相同施予度攝之事,或作神變,不知律製,失於方便善巧,而作幻化有情之業,諸多背理而起世間譏議,智者生嫌不喜與共,終則敗事。此是第八缺失方便應知應學也。

   九、若正真方便善巧之力生者,於一切有情涅槃圖謀所作之果,於中無咎之所取持,所作性之趣行(執著)可爲。解雲:雖得正真方便善巧之力,爲諸有情圖取善利解脫,於中所作亦複依法無咎,然不觀時處機宜,執持依法應爲,是自力所作,而與現前道違,執爲當然,願道難成,複多障阻,魔得其便。此是第九能者當覺之事也。

   應當複看所取前文總相,使得一致貫通,了達其義。

   如是所取行相分別者,最初入行品類所依之因九種也,是見道之加行位中應放棄之說也。(以上所取應棄之九種竟)複次,

   所取行相分別第二,是退複之因,凡其九種雲何?

   頌雲: 一墮生死涅槃 智德下劣證 二無完善攝受 叁道相不全備

   四由他緣強行 五所作因顛倒 六界限及複雜 七行住入愚昧

   八隨行九所作中 分別九體性 退還類所依 生聲聞等意

   解雲:一、生死輪回與涅槃解脫,隨一相應吸入之墮性,知解之下劣性。

   解雲:唯取生死輪回,唯取解脫涅槃,或二性不取平等修行,皆是之。墮性之過,距果極遠。方便善巧者,藉生死之可怖,趣向涅槃出離,由出離道,更厭生死,互爲因果,是還滅道之一。又此二性出生之因者,皆從我性墮性,下劣性生。大乘之方便者,了知法無性,我無性,波性水性,二性平等,同一空性,還滅下劣性,墮性,我性之錯失。

   二、善知識之方便善巧、及離棄性之完全攝持無。解雲:於依止善知識必具十德,及般若門方便善巧,有引導攝護之力,若得契合如法依止,不可輕於離棄,雖作長久依止,亦必如教具信依止,得完全攝持之之力,否則徒勞耳。

   叁、智障究竟對治,錯亂非是,是修行成道之過失。解雲:智障者,即智不及愚,亦曰所知障,於所知義不了知故。如於叁大、叁智、四行等,不知功德過失,或知而不全,但執一事一法修行;或所對治錯亂無方,不學持別解脫戒事義與般若合和。故大小輕重,先後次第津要不知,隨自意習氣錯境,作取舍之道,或非是執是等,是修行成道之大過失,應知改過。

   四、於如來等,教授教誡觀待,俱有他緣之行。解雲:於《大般若經》,如來廣說教授教誡,自無智慧觀待,無意樂,隨他力勢而作修行,名爲他緣。又他緣者,或依名聞、利養、世情、強迫等學修,無智下劣性應改。

   五、一切有情之尊勝大心等,於中不趣入,與大義所作顛倒。解雲:於一切有情作義利之尊勝大心者,如叁大之義,及攝僧正法久住之十義等。於此等事義,無願樂心,或但有言論,不趣入實際之行,更甚者,所作與此大義等,行事顛倒,退失無依,應改。

   六、煩惱障之對治性,能作,與道之界限不清。解雲:有依煩惱而行道乃至障道,人雲應離煩惱,反雲我在行道。有爲對治煩惱某種過分之行,乃至妨礙道業應作之學修正務不作,如因生氣,閉關忌語及離棄好住處,孤寂入山等。是煩惱與道,道與煩惱,合而爲一,唱言行道,是行煩惱道,道不得行。或以好心行道利人,不學善巧方便,觀智引導,只觀他方不好,舍去大乘利他之行,隨順自便自私之煩惱中住,而雲好事難做,衆生難度,是道雜煩惱,無方失道,界限不清。總之異生有學,誰無煩惱,必須煩惱不障道行,道行不雜煩惱,界限分明。

   七、所緣及俱有性之果,與最初了解,有差異性。解雲:最初發心與中間修行成就,必知因果如一。發大心,求小果,發小心,求大果,因果相異,所作皆非。如發大心者,而於修行中間,依墮劣性,隨緣休息行道,作自安逸之計;發小心者,自圖休養安善之念。欲得無上佛道,此二行者於道無得無成,終必退墮失道。

   八、(一)飲食睡眠不知,(二)一切應斷不斷,(叁)不知行住。解雲:(一)飲食睡眠瑜伽相應,即名修行,亦稱爲道。應善學別解脫戒,依僧中製儀,及諸定道所明。二次第中與業相應之教,應知應學應作,則道易行,道在其中。此若不知,離此別求妙道,妙道雖有而不可得,得亦旋失。(二)應斷不斷者,一切障道習氣煩惱,修行錯誤乖法之行,應知應除。茫茫無知,知而不斷,斷而余留不盡,盡複重生過失,皆由不學律法,不住業正僧團,無好師友攝護,乃至自分培養習氣,護短自高,無勇無智之故。修行錯失之對治者,是治病之藥方也。醫方錯,藥不真,則病不治,隨他錯失,久更增劇,是故必求良方真藥。方錯藥假,舍之勿服,方妙藥真,依方速服,遠離法障,智者善識。(叁)不知行住者,不隨法行,隨自意行,不住大利,求住自利。隨法行者複分爲二:一、道行依止,叁智四加行等也。二、身行依止者,律藏辯識及根本二種阿含,於中法犍度、雜犍度、百衆學處等更加留心學持,此則理事般若雙運合修隨行之道。住大利者,住叁大中,住五道中,住叁身中,住善人衆中,住淨地、杜多、四聖種中。又隨自意行、求自利住者,如前所說墮劣之行不隨法行,及唯求自住養身長命不死久活,不觀益生叁寶正法如何。

   九、大乘所攝,萬千法性,一切種智性,解脫涅槃一切之行,於衆生罪惡及俱有性,所取所爲,一切非是之性,是退回(應改)之所作也。解雲:大乘所攝,萬千法性,涅槃解脫,一切方便,均攝一切種智性中。如行道方便、六度互攝、般若引導等,經中至詳。特具方便者,行道利生,關於衆生罪惡之行,及俱有性,所作所爲,不可視爲一切善意皆非之見,地獄有情萬惡之性,然亦不無佛性,是爲平等方便之門。(此時應觀前說總義之文)頌句「流轉與退滅」 此之所取行相分別性流轉也行還滅也反回改悔也退墮品類之因,是依聲聞及緣覺相續之受取所作而出…

《能海上師全集(第五輯) 般若波羅密多教授現證莊嚴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