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能海上师全集(第五辑) 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证庄严论▪P39

  ..续本文上一页建立所取修行之相,是於佛果清净真实性相不知,随行趣入之道不明,自我所取,多分颠倒,不知究竟,不得究竟。此是所取第二。(於七十义之二十一、清净修道应参看。)

   三、不知如幻,於中不依见等之道,正真修行成就。解云:观道自性,不明诸法如幻等喻之义,执蕴等为实,及於中自作有无种种知见;或别取专一对机为人悉檀之教,不依第一般若佛说完全行经所示见修诸道正轨圆满次第之道;或知而不如法随行,但取文句知解,不作正次修行。而欲成就佛道究竟之果。此是第三所取之失。

   四、其中反射影像,极微者,亦尽知,於所缘不错。解云:修行道中,所缘之境,有反射之像影,作略分别有四种相:一、依往昔种子,现前识见发现如理及不如理之像。就不如理说彼之因相者,从於不信缺信,不明道谛,不知般若,缺道实行。如理之像反此。二、依定静力及行境错失,发生反射之影事,由於不明道体空净止观资粮次第,未得坚固发生(前说有文),大慢增上,贪欲,嗔害,违戒,犯戒,行八不正,邪见颠倒,忍为功德等等。三、因魔境不知,倒引等不识,是故随彼颠倒所现之影像起执。魔等所现之事相者,与正相反,随佛菩萨加持之像等而现相似之境,倒引者多为魔使及自惑所招,反善成恶,怂恿违法,赞美邪命邪行,随增烦恼,花箭暗射,疑心反复,坚固邪执,妄想不息,助成毒害施等,利用女色财货破坏正道成功,此等魔事先当识了,皆以法空之见,及波罗提木叉治之。又大经中

   佛有详说应看,别则慧行诸论,定道止观,生圆次第等中,分辩微细,应学应知,则於所缘之影事无惑,不致颠倒迷路。四、正道修行,得佛菩萨正真加持反射之影像者,其像如光影平准清凉,身得轻安,息诸烦恼,开示正见,劝勉精勤,导迷示道,遮止邪见邪观、我执我慢及诸懈怠放逸等等,是正加持之相,应知。

   复次,所谓反射极微者,由自内心如不如理之念想知见发射之影,反回如不如理影像之箭。箭者急速之意,能射之意。若是恶箭、花箭,中则丧命;善箭灭恶,恶永不生。如是反射微微之理,发箭时处,必知必觉,但非勤修莫能。智者内观,久久可得,是真般若之道,则於所缘不错。此是所取第四也。

   五、了知功德与过失之见,前行所为之事。解云:本论中前说般若之功德十四,及过失十类四十六种,及诸品中与现品中所示取舍之处,及余慧论等,各各习练成为正念定见,据此定见,所行无碍,前意所取,多成过失,前行所为之事者,为本论所示加行,见、修道中,各各前行注意次第事条,必当摄心集录,於修何道之时,分别了知应修次第之道,法相大意,前後路程,尽知无缪,入行对境,不致盲然,於法易举,亦不错乱,便利契入,是本论之特点也,应知。余则僧中行规,佛制律仪,师导之说,众经论意,一切所明普皆摄持应用。是为第五了知功过前行之道。

   六,应舍弃者,即应对治,与不随顺品一切垢污、及离异性,(应)自所了知。解云:诸惑烦恼违背律仪之行应断弃者,即努力择灭对治;与道相违不随顺品,及一切习气尘垢污点,凡应离弃者,悉并离弃,不留,不反病,反则治之。治之之法者,了知自性,再再观择,洗涤令尽无余,否则随彼惑习自意安立所缘所取,杂糅粪秽於道中,虽天馔美食,有不净合和,谁乐食之。世聪敏者,多不知此,以致有才无用,智莫能展,为此人惜,亦对正法失人,悲叹无尽也。此是第六应改之条也。

   七、劣常妙善皆非之性,即声闻道之距离延长能作。解云:若执劣常,或执妙善,於生死涅槃无平等观,乃至二者不知,皆非。皆是不明。浩浩茫茫,无趣无归,唱言修行大道,此等於果极远,或者终不能至,半路退迷,弃道不为。此是第七应改知见。

   八、随其心之相同,作幻化有情之事业。解云:度生不了平等,不观如来知识教授教诫之法,随心相同施予度摄之事,或作神变,不知律制,失於方便善巧,而作幻化有情之业,诸多背理而起世间讥议,智者生嫌不喜与共,终则败事。此是第八缺失方便应知应学也。

   九、若正真方便善巧之力生者,於一切有情涅槃图谋所作之果,於中无咎之所取持,所作性之趣行(执着)可为。解云:虽得正真方便善巧之力,为诸有情图取善利解脱,於中所作亦复依法无咎,然不观时处机宜,执持依法应为,是自力所作,而与现前道违,执为当然,愿道难成,复多障阻,魔得其便。此是第九能者当觉之事也。

   应当复看所取前文总相,使得一致贯通,了达其义。

   如是所取行相分别者,最初入行品类所依之因九种也,是见道之加行位中应放弃之说也。(以上所取应弃之九种竟)复次,

   所取行相分别第二,是退复之因,凡其九种云何?

   颂云: 一堕生死涅槃 智德下劣证 二无完善摄受 三道相不全备

   四由他缘强行 五所作因颠倒 六界限及复杂 七行住入愚昧

   八随行九所作中 分别九体性 退还类所依 生声闻等意

   解云:一、生死轮回与涅槃解脱,随一相应吸入之堕性,知解之下劣性。

   解云:唯取生死轮回,唯取解脱涅槃,或二性不取平等修行,皆是之。堕性之过,距果极远。方便善巧者,藉生死之可怖,趣向涅槃出离,由出离道,更厌生死,互为因果,是还灭道之一。又此二性出生之因者,皆从我性堕性,下劣性生。大乘之方便者,了知法无性,我无性,波性水性,二性平等,同一空性,还灭下劣性,堕性,我性之错失。

   二、善知识之方便善巧、及离弃性之完全摄持无。解云:於依止善知识必具十德,及般若门方便善巧,有引导摄护之力,若得契合如法依止,不可轻於离弃,虽作长久依止,亦必如教具信依止,得完全摄持之之力,否则徒劳耳。

   三、智障究竟对治,错乱非是,是修行成道之过失。解云:智障者,即智不及愚,亦曰所知障,於所知义不了知故。如於三大、三智、四行等,不知功德过失,或知而不全,但执一事一法修行;或所对治错乱无方,不学持别解脱戒事义与般若合和。故大小轻重,先後次第津要不知,随自意习气错境,作取舍之道,或非是执是等,是修行成道之大过失,应知改过。

   四、於如来等,教授教诫观待,俱有他缘之行。解云:於《大般若经》,如来广说教授教诫,自无智慧观待,无意乐,随他力势而作修行,名为他缘。又他缘者,或依名闻、利养、世情、强迫等学修,无智下劣性应改。

   五、一切有情之尊胜大心等,於中不趣入,与大义所作颠倒。解云:於一切有情作义利之尊胜大心者,如三大之义,及摄僧正法久住之十义等。於此等事义,无愿乐心,或但有言论,不趣入实际之行,更甚者,所作与此大义等,行事颠倒,退失无依,应改。

   六、烦恼障之对治性,能作,与道之界限不清。解云:有依烦恼而行道乃至障道,人云应离烦恼,反云我在行道。有为对治烦恼某种过分之行,乃至妨碍道业应作之学修正务不作,如因生气,闭关忌语及离弃好住处,孤寂入山等。是烦恼与道,道与烦恼,合而为一,唱言行道,是行烦恼道,道不得行。或以好心行道利人,不学善巧方便,观智引导,只观他方不好,舍去大乘利他之行,随顺自便自私之烦恼中住,而云好事难做,众生难度,是道杂烦恼,无方失道,界限不清。总之异生有学,谁无烦恼,必须烦恼不障道行,道行不杂烦恼,界限分明。

   七、所缘及俱有性之果,与最初了解,有差异性。解云:最初发心与中间修行成就,必知因果如一。发大心,求小果,发小心,求大果,因果相异,所作皆非。如发大心者,而於修行中间,依堕劣性,随缘休息行道,作自安逸之计;发小心者,自图休养安善之念。欲得无上佛道,此二行者於道无得无成,终必退堕失道。

   八、(一)饮食睡眠不知,(二)一切应断不断,(三)不知行住。解云:(一)饮食睡眠瑜伽相应,即名修行,亦称为道。应善学别解脱戒,依僧中制仪,及诸定道所明。二次第中与业相应之教,应知应学应作,则道易行,道在其中。此若不知,离此别求妙道,妙道虽有而不可得,得亦旋失。(二)应断不断者,一切障道习气烦恼,修行错误乖法之行,应知应除。茫茫无知,知而不断,断而余留不尽,尽复重生过失,皆由不学律法,不住业正僧团,无好师友摄护,乃至自分培养习气,护短自高,无勇无智之故。修行错失之对治者,是治病之药方也。医方错,药不真,则病不治,随他错失,久更增剧,是故必求良方真药。方错药假,舍之勿服,方妙药真,依方速服,远离法障,智者善识。(三)不知行住者,不随法行,随自意行,不住大利,求住自利。随法行者复分为二:一、道行依止,三智四加行等也。二、身行依止者,律藏辩识及根本二种阿含,於中法犍度、杂犍度、百众学处等更加留心学持,此则理事般若双运合修随行之道。住大利者,住三大中,住五道中,住三身中,住善人众中,住净地、杜多、四圣种中。又随自意行、求自利住者,如前所说堕劣之行不随法行,及唯求自住养身长命不死久活,不观益生三宝正法如何。

   九、大乘所摄,万千法性,一切种智性,解脱涅槃一切之行,於众生罪恶及俱有性,所取所为,一切非是之性,是退回(应改)之所作也。解云:大乘所摄,万千法性,涅槃解脱,一切方便,均摄一切种智性中。如行道方便、六度互摄、般若引导等,经中至详。特具方便者,行道利生,关於众生罪恶之行,及俱有性,所作所为,不可视为一切善意皆非之见,地狱有情万恶之性,然亦不无佛性,是为平等方便之门。(此时应观前说总义之文)颂句「流转与退灭」 此之所取行相分别性流转也行还灭也反回改悔也退堕品类之因,是依声闻及缘觉相续之受取所作而出…

《能海上师全集(第五辑) 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证庄严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