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能海上師全集(第五輯) 般若波羅密多教授現證莊嚴論▪P8

  ..續本文上一頁天等異熟身光末末無見。以此慚愧改悔暗昧,發心仰佛光明,出勝天王經,彼唯顯彼由於證解發心之說也。此中所雲者,是由智慧所作故,是由言語音聲動耳因緣之名诠故。複次,發菩提心者,分別有五,一唯依一種緣及俱分各各決定者,二依叁乘種種行相建立參憶之所作者,是中(揀別)唯究法相者不攝也,以依如是等道理發業之一切士夫,是以成就無上正等圓滿菩提所有究竟發心故,叁以此之故,欲貪及離,是以後瑜伽所作,而亦佛性得成之所作故。此道智性者,是依修行之所作故也。四有發菩提心者,盡輪回所有之有情之義利能作趣入,而於煩惱性等種種一切斷棄

  

  爲非是者。如是所雲者,是(私)自性因也。五此之以下,依由自因所有之業務知識,於正真之現邊不決定能作,有情有攝有不攝,於此般若等中頗能作方便善巧等等能作者,又是一類。

   如是所依上說五種等之名類,於道智性之品類中,一切道圓滿所作之旨趣知道者,聲聞道也。

   道智之理者 謂四聖谛等 行相所緣門 聲聞道應知

   如是等雲者,此(苦)苦谛中,如次安列無常、苦、空、無我、等緣,如彼之相性寂然,四種行行相清淨。(集)集谛者,集因、集集、集生、自性之緣緣性、病行、果、痛刺、罪之行相等等。及作意貪欲,及離貪欲之所爲與遮止故,或希望契入也,是名曰集。故(滅)苦與集谛,彼彼之體性,各各作意所生之相性,有彼岸及壞滅之法。而行相自性本清淨,由欲貪與離貪體之自性的欺騙動風故,而此壞滅之行相本淨。以此遮止壞滅集因自性,與病集集之根源,及集生逼害行相等也。又滅谛之滅者,自性無我故,寂靜及財勢行相之我性隱沒故。決定出離之性相性空,及量不可得。異熟不可得。現在行爲不可得。如是等之行相清淨者也。(道)道谛之道,即發趣之能作性者,恰當須要道品,修行成辦,決定開悟(亦曰離生),行相種種等自性無所緣之門。乃至道智性之品中,聲聞等之道,亦是菩薩應當於彼完全了知之所作也。

   四谛(暖頂忍勝法)悉皆了知者,決定開悟一分或全分觀證之前行俱有,是稱道之名诠,乃至亦曰決定分全開悟。

   聖者聲聞道 色等即空故 空無分別暖 彼等無所緣

   能成者爲頂 即此常等理 住者並遮忍 十地等部中

   廣教亦無住 說彼勝法成 凡此故雲何 佛諸法無住

   此中所雲者,(暖)色等蘊中,各各自性與空性等,互爲彼此,異性不可得。(頂)色等之中,如前的無所緣。及(忍)如彼色等之中常常存在,又不是。(斷)非常又不是也。如此所緣之理說是住止(堅然)不變者,亦遮而不許。第一何以故,如彼如來善逝者,菩提現圓大覺,于彼諸法未經見者,如其所作之量能生,是無所緣之因故。此是於極喜地等中指示無住叫教之說。如是雲雲,作此等行相者,以此行相如次安立四谛之所緣,決定分判所證之分全,是士夫之所作故也。

   於聲聞中上首之趣入者,稱爲緣覺道之名,種性積集深厚故。如彼聲聞諸業中,如其聖者之差別雲何者,此亦如其彼道。但凡必須吸入者,迎入之接取力強時快,殊勝契入成就之性也。

   自體生證故 他教未趣尋 麟角喻智生 現證甚深名

   如是頌雲,經雲聲聞等者,由他之教,隨衆視聞,而自證菩提之成就。或由他體之名诠,及俱有諸法之教示,而能發生善根趣入之能作性也。諸緣覺者,先所聞等,現時所作,於他之教未有視聞之主性,而自現證菩提之成就。是何故耶。如是緣覺等中,於佛示教之主要所作者,特能獨具殊勝趣入之性是也。是故彼於聲音名句教法之門,乃至聽聞等分別之智,善巧習練能作證解,如是等者,自體所得之智慧等自性之心,能不須聲音教法之指示也。而彼自行觀他(平等慧心力故),於十善等事(調伏),亦自能作趣入。以此之故,彼等所證非智慧性,而是殊生契入之性也。

   又如其未聞之法明解接收之主要者是何,歡悅迎取是也。

   雲何調伏證 證義相雲何 如是彼彼等 無聲彼彼成

   如是雲者,於此行相未精通,於此行相未觀察,頌詞無教授,於此名聲行相汎濫(錯亂極多)依文。又複能作鬥亂,相續傳演。乃至雲彼菩薩不須佛教名诠法義之轉教傳習,而謂由自定願之完成也。

   此中雲者,與佛相似故,故稱自覺性之(有自昧故而非大覺)住類,由先教願等心力故,故此世無聲而成。但須如何吸映往世之體,是何行相,如其聽聞樂欲,如彼行相所知事義,依彼彼行相之上,如印顯現成就,所謂無聲之教者以此。施教法者之聲義,如彼名诠所作之法,聽者了知之行相,最極深印。以此發生如是作用是也。有如此殊勝趣入之名稱,乃至殊勝道等(領受等)特能獨有之聖者,是故義立獨覺之道。

   境事分別斷 而未斷能執 麟角所依道 正等攝應知

   如是雲者,獨覺之道,此中所說雲何。言彼唯獨真實(期于覺證)修行,於外物如何引誘因緣出生,而能不礙修行者。所執能執之事,行相分別,如其位次,斷與未斷,自能覺了。乘之所攝所依之法體,殊勝特具了知之聖者。或是具足法證之菩薩智見,能作所作之道,非只一切行相之了知者也。如是雲者,是獨覺之道也應知。

   決定判別彼緣覺所得證解之分與全者,如其所說,道生決定(之境相)。

   決擇法無違 且證空成暖 頂於色等法 增益影亦斷

   內外色皆空 色等無執忍 色等生滅等 相皆無法勝

   此所雲者,於色等諸法合集安立而生決擇彼法之性,與空性(成暖)不違。色等諸法依於勝義相影,及增語等義亦斷(頂)。自性即是空之故,於內外色等空性亦悉無執(忍)。色等生滅無(行相亦無)等,所作之行相皆無(勝)等。如其次第,依四谛所緣中,決定分判開悟之分及全之生住者是也。

   緣覺道之契入如前,今菩薩道者:

   於谛及谛忍 與智四刹那 道智中見道 所有功德雲

   如是雲者,道智性之類中,菩薩之法忍、法智、類忍、類智,如是所作之忍與智,於一刹那間,在此四者之上,各各分別苦等之谛,及其隨行具足清淨等相。及利他彼此功德清淨俱有修行之所作見知者,是大乘二利見道之名诠也。

   此見道中種種修法之相雲何?

   一如性與覺智 二互依故無依 叁不許分類說 四大如量皆非

   五無量及無邊 六彼住清淨于色性 七覺性定等持 八取舍皆無作

   九修慈等無量 十空十一覺性正得 十二攝種種悉淨 十叁憂患諸病離

   十四涅槃等執盡 十五諸佛獲念等 十六斷命等能止 十七種智理中住

   十八自住安有情 十九及無盡施等 二十回向圓菩提 道智刹那性

   如是等雲者。一勝義道理如性是也。二佛清淨所依與能依無實,以此之故,彼體彼此相數,說有住在不成許可。叁于色等法界之自性大性(種相不分別也)。四彼大性與如性等皆是非量。五如當前虛空不可量,無邊際可量故。如是所雲者,於彼苦等之谛相作清淨故也。

   六于色等自性不可得,則常與斷之邊際性等亦不可得。七般若波羅密住者(了知)之法界自性,即於色等中見彼真如性,如是決定攝持。八如是彼中住者,於一切法取作及舍除,以不可得而作修行等。九以自性無之勝解而作前行,修四無量等之所作也。如是所雲者,於彼集谛等之相,作清淨故也。

   十色等之自性,彼本然自性唯是空性。十一法界與平等善根之果真如覺性正得。十二般若波羅密諸對治等,種種一切皆攝。十叁了知如性故,外內憂苦極能息滅,如此所雲者,於彼滅谛等之相,能作清淨故也。十四唯修無自性及色等及涅槃等現前失實寂靜。十五般若與方便善巧契入,得佛護念救濟覆被清淨能作。十六現前樂欲佛故,於彼作斷命等能止。十七自於一切種智性中住。十八乃至於彼性中爲彼圖謀創立。十九無盡施等願欲能作。二十悉皆回向正等圓滿菩提之所作也。

   如是等所雲者,是於彼道谛種種清淨相也。如是者是道智之刹那體也。

   (問)有說雲,此中文頌所作順義排列令作奉持耳。一未明宗道之義相。二於彼見道之十六刹那隨順排列隨時作法應說者完全未說。叁於決定能作分全等之義,應決定如何觀察等,頌詞文中皆未說明也。

   (答)彼者於此修中,各各次第等未全盡指示之故,雲何耶。此爲現證次第,分分少亦未得者之說也。故未示教彼宗義別。略顯所緣及行相及如何所作等,詞句頌文之義,皆如其相抽說也。是見道趣入中(修道)先頭提起修道名诠之所作也。是中名诠所作者,少許與調伏果順業開發,致力容易趣入故,時相應故。

   諸相自靜寂 敬師克煩惱 非人障等除 菩提供贊依

   如是所雲者,一心於種種一切行相自在能作,二於善知識等士夫一切恭敬,叁貪等煩惱榮耀能克製壓伏,四他方所作之患害隨行成就違境能滅除,五正等圓滿菩提修行實行,六於所依境借事所作能作,如是所作能作六種是也。

   由此能作以下之修道,是曰勝解者也。此中分別有漏無漏二種。有漏者,俱有勝解、回向、與隨喜之自意能作。如是所作等,即內心勝解此修道。初道勝解能作所作雲何?

   勝解者自利 自他利唯他 應知此叁種 各有小中大

   許各各又叁 如小小等別 彼複又叁分 說二十有七

   如是等雲者,自利及二利及唯利他,於此所緣性相,如何勝解。如其所見之善根,依止修道之法自在所作。而初業者,現不全能作故,差別能作自性,分爲叁種勝解也。如是各各體上小中大等分別有叁種,其中彼彼各各又小中大等分辨又複叁種。如是九個叁種勝解者,成爲二十七…

《能海上師全集(第五輯) 般若波羅密多教授現證莊嚴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