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能海上師全集之二 菩提道次第論科頌講記▪P11

  ..續本文上一頁正見,有正見而後始能生以下七種也。

  丙二、正語。

  發話語言,不隨口四之惡,故雲正語。此正語亦由正見而來。

  丙叁、正思惟。

  正思惟者,不惟不當思惟不可思惟;即十四無記,亦不思惟,故雲正思惟。換言之,即第六意識不起顛倒想是也。

  丙四、正業。

  凡佛弟子,當作正當營業,一切害人營業及傷風敗俗之淫業等,皆不當作,故曰正業。

  丙五、正命。

  命者生活所依。謂依正命生活,不依五種邪命生活也。

  丙六、正精進。

  謂合乎戒律之精進也。

  丙七、正念。

  謂修何法,即念何法,不夾雜他念。如修淨土者專念佛號,參禅者專參語話頭,各有各應專注之念,故曰正念,此則合念於純一也。

  丙八、正定。

  定爲外道、凡夫、小乘共修之定,但目的不同;正定雲者,謂非邪定也。

  七覺支是根本智,屬真谛;八正道是後得智,屬俗谛。

  以上叁十七道品,如木工之用具,各有各用。又於叁十七道品中,隨拈一法皆能起作用,若全起作用,則見道矣。叁十七道品中四念處爲總境,余皆攝此四念之中。中士修行,從別解脫戒上修,把叁十七道品,亦加在戒上修。

  《菩提道次第》即起叁十七道品作用之方便。叁十七道品可攝一切法,亦即總持。大小乘所共修,密教亦不能外,密即總持也。

  頌雲:

  (總說)

  叁十七助道,四念處正勤,及四如意足,五根五力等,

  七覺八正道,略爲四念處,開則叁十七,更廣複無盡。

  不以一種藥,而止衆病故,余無量修法,皆攝在此中。

  (四念處):

  念隨順正智,緣中得止住,以念持此法,對治四顛倒,

  (四正勤):

  破邪行正道,不同世間勤,於法欲求證,黑白之止行。

  (四如意足):

  能攝心安穩,止住一緣中,失勤多散亂,令心調柔故,

  (五根力):

  調柔生五根,不可壞稱力,或以淺深論,或以軟利名。

  (七覺支):

  七覺支修用,令入於實智,念集善遮惡,中叁沈令起,

  後叁輕安等,心散時令定,得法心安穩,漸至涅槃城,

  (八正道):

  於法觀不謬,八正道戒見,正見四念處,慧根力擇法,

  正語離口邪,正思惟谛理,正業正命者,除一切邪命,

  正精進四勤,進根力進覺,正念念處等,念根力念覺,

  正定如意足,定根力定覺,念處正修法,正勤行不謬,

  攝心稱神足,根調柔名根,轉深說名力,入無學實智,

  說名菩提支,於法見不謬,王道之金繩,稱雲八正道。

  頌中七覺支修用,謂修行之作用。七覺支是根本智,證真谛;八正道是後得智,證俗谛。實智謂深般若,八正道謂廣般若。中叁沈令起,謂昏沈時,起擇法精進喜之功用。後叁謂散亂時,起輕安定舍之功用。涅槃城謂菩提在解脫名涅槃,在智慧名菩提。無學爲小乘阿羅漢,大乘十地,聖法見謂正見,王道之金繩謂戒。總言四谛爲境,叁十七道品爲行。下士修法,首修叁皈,明業果。中士爲得清淨涅槃,由別解脫戒入手;在家依五或、八戒;出家依沙彌、比丘諸戒。持戒時宜合叁十七道品修,又宜定中修,此叁十七道品爲大小乘之所共也。

  附五種邪命。(比丘營不如法事而爲生活,謂之邪命。有五種。)

  (一)、詐現異相:於世俗之人詐現奇特之相,以求利養者。

  (二)、自說功德:自說己功德以求利養者。

  (叁)、占相吉凶:學占蔔而說人之吉凶以求利養者。

  (四)、高聲現威:大言壯勢,而現威勢,以求利養者。

  (五)、說所得利以動人:於彼得利則於此稱說之,於此得利則於彼稱說之,以求利養者。

  菩提道次第論科頌講記叁

  十二緣起頌

  十二緣起,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此十二支,互爲因緣,故謂緣也。普通謂聲聞修四谛,緣覺修十二緣起,其實四谛亦攝十二緣起。以此由集谛修起,緣覺根利,已明苦谛故。又十二因緣轉,即是苦谛,明此即知苦谛之理,故對世間順違等境,能以慧觀察,不爲動搖而隨之流轉。聲聞法與緣覺法,是一非二,特教上爲方便計,判爲聲緣耳。此頌出《俱舍論》。

  頌雲:

  無我唯諸蘊,煩惱業所爲,由中有相續,入胎如燈焰。

  無有實我,唯色受想行識之五蘊假我,若爾此蘊即從此世轉至余世,然蘊體是刹那即滅,無輪轉用故,要因數習惑業之作用,令中有蘊入胎相續,有如燈焰。

  按無我謂緣覺根利,悟十二因緣而證無我,十二緣起,即發明無我理者,未證無我,永遠流轉叁界,一證無我便出輪回。聲聞乘中阿羅漢證無我,緣覺亦證無我,故聲聞、緣覺合名二乘,同爲中士所宜修也。蘊是刹那即滅,心即相續,又無我唯諸蘊一項,是叁支式。無我是宗,煩惱等是因,燈焰是喻。

  四有輪轉:(一)、本有:即現在身之五蘊。(二)、死有:命終刹那之五蘊。(叁)、中有:死後生前之五蘊。(四)、生有:中有入胎之五蘊。

  此謂人死雖舍粗蘊,而有生至死,四有之細蘊,相續不斷,故前蘊造業,後蘊受報。外道不信輪回者,每謂甲造業乙受報,爲不合理,不知中有相續,不是兩人也。

  頌雲:

  如引次第增,相續曰惑業,更趣於余世,故有輪無初。

  如業所引,次第輪增,諸蘊相續,果縛未盡,子縛複生。故無最初作者,唯有惑業苦作十二支輪回不息,無始無終。

  按引如井中汲水之輪,不休息狀,喻生時惑業,死後中有身相續也,無初,謂一有一齊有,無最初作者,謂無我、人、衆、壽者,此利根之悟也。

  頌雲:

  如是諸緣起,十二支叁際,前後際各二,中八據圓滿。

  或在名色位命終,維曆二位,乃至取位命終,但曆七位,欲界具八支者爲圓滿,色界無名色支,無色界無名色及六處。

  按緣者相集相引義,亦即依他起之依義。十二支謂緣起之支有十二也。叁際謂前中後叁際,即過去、現在、未來叁世也。前後際各二,謂前際有無明及行二支,後際有生及老死二支也。中八據圓滿,謂中際之識支,乃至有支八位,爲人類之最圓滿者。以色界天不入胎,無名色支,無色界天,既不入胎,亦無根境識叁者和合,故無名色支及六處支也。以下詳明十二緣起之理,亦即十二緣起之性相。

  宿惑無明位——無明:先世煩惱,至今果熟謂無明,即不明忘明義。(智不及愚與煩惱愚)

  按宿惑,謂往劫業之種子,無明無始,從熏習而起,從因緣而生。

  智不及愚謂一切種:煩惱愚謂諸冥,種冥爲無明種子,無明之根,觀無明於未起時,如睡時觀如何睡著一般,若能觀著,覓得無明之根,可以除滅矣。

  宿諸業名行——行:宿生福非福業不動等業,至今果熟,總名爲行。

  按福業謂能得樂報之緣;非福業,謂能得苦報之緣;不動業謂定業,能得四禅天四空天報之緣;果熟謂現在之根身,及山河大地之器世間,皆異熟果也。

  以上無明及行,爲過去世,屬於前際。

  識正結生蘊——識:於母胎等正結生時,刹那五蘊。

  按識即第八阿賴耶識中有身色質微細,兼有神通,刹那間可以投生,識即被牽引,結生其處。

  六處前名色——名色:結生之後,六處生之前,中間諸位,皆名名色,羯剌等五位。

  按結生謂入母胎時,精血識叁者結合而生也。羯剌五位者:(一)、血泡。(二)、肉團。(叁)、肢分。(四)、皮。(五)、骨。名色,名屬心法,色屬色法。質言之,即指精神肉體也。

  從生眼等根

  叁和前六處

  六處:眼等已生,至根境識未和合位,名六處。

  按六處,謂六根。但有六根,未與境識和合,不能起作用。

  于叁受因果

  未了知名觸

  觸:從出胎至叁歲,於根境識叁和合起,然未了苦樂諸受,名觸。

  按諸不了別苦樂及不苦、不樂之叁受,但有俱生,無分別。

  在淫愛前受——受:四五歲已去,十四五已來,已了叁受差別,雖起衣食貪,未起淫貪,名受。

  按六七歲後,漸次對於事物有識別,苦樂感受,此時有分別矣。

  貪資具淫愛——愛:十六七已去,貪妙資具及淫愛,現行未廣追求,名愛。

  按謂十六七歲後,對於資具淫愛,生種種強盛愛欲之念也。

  爲得諸境界

  遍馳求名取

  取:爲得種種上妙境界,周遍馳求,名取。

  按謂二十歲以後,愛欲愈盛,不克自生,馳驅諸境拼命取求所欲,結果不過名利場中,誤盡一生耳。

  有謂正能造

  牽當有果業

  有:因馳求故,積集能牽當有果業,名有。

  按依五取蘊馳求諸境,造種種業,藉前世之果縛引後世之子縛。

  以上自識支至有支,共八支,屬現在世中際。

  結當有名生——生由此業力,從此舍命,正結當有,名生。(當有之生即今識位。)

  按謂依現在業力,牽引識於未來受生也。

  至當受老死——老死生刹那乃至當來受支,總名老死。如是老死,即今世名色等四支。

  傳許約位說——傳許世尊唯約分位,說諸緣起,有十二支。(此天親菩薩擇別說。)

  四種緣起,此四種謂觀俗谛。

  (一)、刹那緣起:於刹那中,由貪等行,具十二支。

  (二)、連續緣起:無間相續義,鄰次相屬義,謂同類與異類因果無間相屬而起。

  連續者謂第八識種子熏現行種子,現行熏互爲連續也。同類謂等流果異類,謂異熟果。

  (叁)、分位緣起:於無際中,唯取叁際十二五蘊。

  謂本無時間,假立叁地也。

  (四)、遠續緣起:久遠相續無始。

  連續緣起,指中間相續言:遠續緣起,指無始相續言。

  從勝立支名。

  問:若支支皆具五蘊,何緣但立無明等名?

  答:以何支中何法勝,故立何名。

  謂十二支中,雖皆具諸法,但何法較勝,即立何法以爲名也。

  

  於前後中際

  爲遣他愚惑

  爲生不知來,死不知去,現在不知何等是我,此我雲何?我誰所有?我當有誰?或執無因如斷見等,或執邪因如大自在等。佛爲救此愚者,說十二支。

  按生不知來謂前際,死不知去…

《能海上師全集之二 菩提道次第論科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