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能海上師全集之二 菩提道次第論科頌講記▪P12

  ..續本文上一頁謂後際,現在不知何等是我謂中際,此我雲何謂五蘊,我誰所有謂無主宰,我當有誰謂一切山河大地,皆我所變現。總之一切現象,非無因、非邪因,乃和合而生即緣起,故假定叁世以除邪執也。

  表二、表叁

  

  頌雲:

  叁煩惱二業,七事亦名果,略果即略因,由中可比二。

  由中際之廣可比前際之因,後際之果,故略。

  按叁煩惱,謂無明、愛、取叁支:二業謂行、有二支:七果謂識、名色、六處、觸、受、生、老死七支。由中可比二,謂由中際可比前後二際也。

  從惑生惑業——惑生惑,愛生取,惑生業,取生有,無明生行。按愛支取支皆惑也,愛生取,故雲惑,取支無明支屬惑,有支行支故雲惑生業。

  從業生於事——行生識,有生生。

  按事即果,行支有支屬業,識支生支屬果,即事,故雲從業生於事。

  從事事惑生——事生事,識生名色,生生老死等,事生惑,受生愛。

  按識支名色支、生支、老死支,皆屬事。識生名色,生生老死,故雲事生事,受支屬事,愛支屬惑,受支生愛,故雲事生惑。

  有支理唯此。謂十二有支之理,唯此惑業苦之所流轉也。

  以上爲十二緣起,十二緣起即集谛,緣覺爲聲聞中利根,苦谛已經了解,故修行從集谛入手。

  十二緣起中無明,即衆生體。衆生有明時,有不明時,但有不明,即爲無明。無明無起點,從熏習來,即從緣生,緣生故無起點,無明指個個不同的無明而言。

  十二緣起即四谛:流轉即苦集二谛:還滅即滅道二谛;觀緣起即俗谛觀。

  以上中士修法竟,以下爲上士修法。

  菩提道次第論科頌講記四

  肆、上士修法。

  修法分四:甲一、修平等舍心。甲二、修菩提願心。甲叁、波羅蜜。甲四、四攝法。

  按上士修法必兼中、下士修法,否則不明業果之理,及無我之理,一遇違緣,易生退墮。唯修中、下士後,再修上士法,則不致退轉。所謂阿毗跋致是也。如但慕上士之名,輕中、下士之行,而不由根修起是名輕毛菩薩,則大乘之實利難得。若明業果之理,及無我之理,則一切惡不作,一切善奉行,不惟自利而且利他,即上士行也。上士無別法,即中、下士修至究竟之法也。大乘法有二:(一)、發菩提願。(二)行菩薩行。菩提願非至上士地位方發,在下士初修時,即宜發此心,不過至上士位,方能辦到耳。發菩提心爲願心,行六波羅蜜爲行心。上士修法叁段中,第一段修平等舍心,爲修行初步,亦即大乘前導;第二段修菩提願心,與前修平等舍心,爲發菩提心兩大派。前一派修平等舍心,是寂天菩薩派,即深般若也;此一派修菩提願心,是無著菩薩派,即廣般若也;第叁段波羅蜜爲正修。

  試略釋如後。

  甲一、修平等舍心。

  修平等舍心,爲寂天菩薩說;修菩提願心及波羅蜜,爲無著菩薩說;合修此二說,即上士行。修叁十七道品,得著五根、五力,即平等舍心。平等舍心,即大般若中如地之菩提心。舍,謂舍怨親平等,舍親易舍怨難,故宗喀巴大師特提爲首修,此平等舍心納分爲叁:乙一、怨親不定想。乙二、自他易地想。乙叁、等皆如母想。

  乙一、怨親不定想。

  怨或爲親,親或爲怨,原無一定,宜如此作觀想。

  頌雲:

  昔日之仇怨,聞名生憎怖,後複爲良友,無彼反不樂,

  順我者曰親,逆我即爲仇,或從無我觀,或以仇爲友。

  親謂與我有利益,使我身心安樂者,逆我者反是。無我觀謂五蘊中覓我了不可得。

  怨親不定,順我即親,逆我即仇,純以我爲標准,即是我執。破此我執,方能得到平等舍心,其修法第一步,即宜作怨親不定的觀想也。

  乙二、自他易地想。

  自他易地說即世間聖人所謂恕道,若非定中有功夫,則亦口頭上高調耳。至上士自苦他安樂,較世間自他易地說又進一步,此純出大悲,非有一點利譽心,惟慈母愛子,方可喻之。

  頌雲:

  自他易地觀,亦世聖所教,若不從定修,則但墜言說,

  上士恒勤求,自苦他安樂,若慈母愛子,非他利譽故。

  自他易地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自他無分別想。所謂禹思天下有溺苦,猶己之溺也;稷思天下有饑者,猶己之饑也;此大乘之要義。慈心悲心,自利利他,始能成佛,否則但求自利,則成阿羅漢也。

  乙叁、等皆如母想。

  宜分爲四種觀想之。

  丙一、無量輪回中父母,即是衆生。

  丙二、現在生活我之父母,即是衆生。

  丙叁、使我了知解脫之父母,即是衆生。

  丙四、作悲田使我成佛之父母,即是衆生。

  按此, 謂觀一切衆生,皆父母也。

  甲二、修菩提願心。分叁。乙一、引言。並發心之法喻及方便總說。乙二、正觀。乙叁、結語。茲依次诠釋于後。

  乙一、引言。並發心之法喻及方便總說。

  頌雲:

  大般若佛母,諸佛佛子生,由圓頓次第,證果貴初心,

  發心利他故,樂正等菩提,如地金月火,大藏寶源瀛,

  金剛山藥善,如意日美音,王庫藏大路,乘騎流無盡,

  樂聞聲河雲,二十二種等,贊發心性相,余處複廣明,

  行假無叁世,一多大小平,悲圓菩提滿,發心佛即成。

  發心證果二無別,由是中間發心難,

  發心非難難常繼,常繼方便應當說。

  《大般若經》一名《佛母經》,言佛從般若生也。又一問題,菩薩是佛生故名佛子。佛是誰生?曰是菩薩生,如文殊菩薩爲佛智慧,最高爲諸佛師,又菩薩由圓頓次第菩提心生,菩薩爲佛之因,故佛是菩薩生。

  由圓頓次第者,四宏願即圓菩提心。《華嚴經》賢首品即說圓頓菩提心者,說圓頓又說次第,似相矛盾,實非矛盾。次第即圓頓中次第,如圓輪有十二齒,譬如圓頓其輪轉時,一齒一齒次第而轉。譬如次第然一齒轉時,余齒皆隨之而轉。譬如圓頓中次第,可知初地心,即十地心。故圓頓中有次第,次第中又圓頓,彼但講圓頓而略次第者,未免籠統非是。

  又學顯者不學密,或學密者不學顯,譬如輪齒不足十二,佛說成佛不難,發菩提心難,即發圓頓菩提心難,此心一發,決定成佛。又圓頓次第,圓頓即發心,次第即修行。

  證果貴初心,即因該果海之義。換言之,即因果不二也。發心利他樂,正等菩提者,上句說利他,下句即求成佛,是說自利,此二句說菩提心體相最爲完備,蓋自他兼利不可偏廢也。

  有一種人但說利他不說自利,不知自己無能力,且不能自救又焉能救他,但求自利者,流于小乘,但求利他者,是菩薩中之狂妄者,須自他兼利方是,此普通說也,若對此人說自利,對彼人說利他,則又對機說矣。

  如地者:此喻菩提心。如大地載物,平等攝受,即對于衆生,不起差別,普度含攝也,此用功之初步。

  如地之菩提心,即初地所發菩提心,以地一切皆載,並不簡擇,此即平等心,能此修即可登初地,如地心若缺乏,則處處障礙。

  如金者:以金喻菩提心,大意謂須鍛煉,宜在違緣上修,如但順緣,唯護我執,若違緣上修,如金之鍛煉,則可斷我執也。

  又如金者,喻貴重,即指戒言,有人不敢受戒,恐受後或犯,不知犯戒較不受戒者亦勝,如金器雖壞,仍然是金,較銅鐵價值自高也。

  如月者:以月喻菩提心,謂之清涼能解熱苦,如菩提心,能除煩惱之苦也。

  又如月者,即喻悲心菩提。

  如火者:以火喻菩提心,即喻智慧菩提,能壞、能長、能熟皆火之功能,能壞喻滅煩惱,滅罪之法,無有過于般若者。能長喻功德增長如太陽之光,能使萬物長養。能熟喻善法成熟,如生物不可食,必須成熟方可,火有此功能,菩提心亦複如是。

  又如火者,即燒我執義,無論善的我執,惡的我執,皆宜燒斷,地金月火四種,即初地所發菩提心,圓頓次第菩提心一修,即登初地。

  如大藏寶源者:是二地菩提心,即戒也。有戒則一切功德,如大藏源,方起大作用,此最重要。大藏喻一切法器皆有,寶源(如得到寶之脈絡)喻功德。

  如瀛者:瀛即海。一喻菩薩求法無厭,二喻菩薩能容,如海能容一切物,即忍菩提心也。

  如金剛者:此以金剛喻菩提心,謂金剛有不壞義,即不爲二障所壞故,即精進菩提心。

  如山者:此大山喻菩提心,如須彌山,除佛出世時,余時皆不動搖即定菩提心。

  如藥者:此藥喻菩提心,阿伽陀藥,有病無病皆可服,喻有般若,無不利益,服此藥則不死,有般若則成佛,即般若菩提心。

  如善者:善即善知識,有菩提心,則行種種善,去種種惡,如善知識之指導及監督然,又依菩薩戒而行,即最好之善知識,此謂方便菩提心。

  如意者:如意即如意寶,輪王方有。此寶能生出一切寶,菩提心亦然,如意寶能隨所願,如發何願即滿何願,此謂願菩提心。

  如日者:以日喻菩提心,謂能生長一切善法,除一切黑暗,與前如火喻不同。如火喻能燒義,如日喻能照義,謂智慧菩提。

  如美音者:以美音喻菩提心,即四無礙辯才也。

  如王者:王爲人中勝,謂菩提心爲一切法中勝,喻十地菩薩灌頂,一切法自在。

  如庫者:庫謂庫藏喻得菩提心,如得庫藏中之寶。

  如大路者:喻十地位如得平坦大路,自無歧途之慮,但資糧位及初地,皆有此功德,不過至十地位,方能圓滿耳。

  如乘騎者:喻在大路上行,並非步行,如乘騎然,此騎即輪王馬寶,喻其速也。

  如流無盡者:謂發大菩提心,如普賢十大願王,世界無盡,衆生無盡,我願無盡,蓋大悲心也。盡未來際,度化衆生,十地主能如是。如樂聞聲者,謂以四悉檀說法,既能契機,衆生自然樂聞。

  如河者:謂佛說法四十九年,如一條河然,河雖是一,而河兩岸之地勢,曲折不同,佛說法隨機原無一定,亦如河隨地勢也。

  以上叁者指佛地菩提心言。

  以上發菩提心,共二十二種喻:即(一)、地。(二)、金。(叁)、月。(四)、火。(五)大藏。(六)、寶源。(七)、瀛。(八)、金剛。(九)、山。(十)、藥。(十一)、善。(十二)、如意。(十叁)、日。(十四)、美音。(十…

《能海上師全集之二 菩提道次第論科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