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能海上師全集之二 菩提道次第論科頌講記▪P13

  ..續本文上一頁五)、王。(十六)、庫藏。(十七)、大路。(十八)、乘騎。(十九)、流無盡。(二十)、樂聞聲。(二十一)、河。(二十二)、雲。若就初修第一步說,即應先修地金月火四菩提心,蓋此即初地菩提心也。二十二喻,均爲贊歎菩提心之性相。行假無叁世者,行即二十四不相應行法,以行法隨順世間建立,無實體故,名爲假法。假法無始無終,中間不住,叁世平等,故無叁世。行法既假,如一數爲假定,假定即無,一既無,則無二乃至無多,故無大亦無小,平等平等。總之,成佛在菩提心圓滿,並非于時間長短等計算也。何以故?時間即不相應行之假法故。

  問:“時間既假,何以又說叁阿僧祇成佛?”曰:“是對于驕慢者說。若對于怯弱者說,則又說即身成佛,總之對治悉檀耳。”

  “然則成佛之說,時間長短不一,果無一定標准乎?”曰:“有,即視其悲心及菩提心是否充足、圓滿。此心一充足圓滿,即是成佛,無問時間也,即初地所發的如地等心。”

  問:“何謂圓滿菩提心?”曰:“一個衆生不舍。”

  發心證果二無別,指圓頓菩提心言,故雲無別,蓋因果不二也。發心非難難常繼。問:“何以不能常繼。”曰:“無方便故。”若依宗喀巴大師菩提道次第而修,絕無退轉,由下士、而中士、而上士,是最好方便。

  乙二、正觀。約分爲六。丙一、知母。丙二、念恩。丙叁、報恩。丙四、悲心。丙五、慈心。丙六、增上心。試分說如次。

  丙一、知母:決定盡法界之有情,無一非叁世之父母。

  頌雲:

  恒發意觀想,日夜各叁次,信六道九有,恒河沙衆生,

  盡法界有情,皆過現父母,以長劫輪回,當知如演劇,

  又現生活我,衣食等增上,毒蛇諸惡人,于我不相違,

  爲作解脫因,賢聖知識等,一切惡有情,及諸仇怨類,

  悲田六道衆,能長菩提因,成佛之父母,亦一切有情。

  六道謂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九有,謂欲界一、有色界四有、無色界四有,共爲九有,即分叁界爲九有也。謂此恒河沙衆生,皆是過現之父母,故知母一科,即是發初地菩提心。

  觀一切衆生皆是父母,即無一個不是父母者,故以演劇喻之,在此長劫中演劇,彼此互替以成眷屬,一切自皆有骨肉關系,故雲皆是父母也。

  現在活句,喻社會中人,皆于我有恩,即父母恩也。毒蛇諸惡人,皆能禍我者,不禍我,則恩同父母。賢聖謂諸佛菩薩,惡有情及仇怨皆違緣,有違緣則易起悲觀,得解脫,故佛雲:“提婆達多,爲我成佛之因。”

  悲田六道衆者,對叁寶爲敬田,對父母爲恩田,對六道爲悲田,六道即田,悲即種子,菩提種子,須有悲田,始能下種也。普賢行願品雲:“因于衆生而起大悲,因大悲心而成正等正覺。”故衆生爲成佛之父母也。

  知母一科,看一切衆生皆父母,則煩惱易斷,是爲不可思議解脫法門。

  發知母心,不惟易斷煩惱,且可斷習氣。

  修知母科,其成功有經長時的,有經短時的,須視發菩提心淺深廣狹程度如何。

  修知母科,日夜各叁次,然亦可自定次數及時間,若遇忙時,每日每時最少修行一刻鍾或十分鍾亦可,不可再少。所宜注意者,在定中修不可散亂;在名句文上修,又須修五根、五力,現在世方能起作用,且種子即有,來世遇緣,作用發起亦易。若不向根力上修,僅在文字上討論,則悲矣。西藏修菩提心,往往有修至十余年者,功夫既深,故一灌頂,即時得至悉地,且根力既堅固,則成不退菩薩。

  丙二、念恩:應觀無盡悲流。

  頌雲:

  父母生養教,悲流恒無盡,隨子生憂喜,慈愛過己身,

  觀今思既往,恩念正等齊,縱使兩肩負,何能報萬一。

  過去父母意想不到,故觀現世父母,易起報恩之心,現世父母恩流無盡,推之過去父母,其恩亦同等也。

  縱使兩肩負,何能報萬一者;言父母恩深,報不盡也。兩肩負雲雲。見《本事經》經曰:“假令有人,一肩荷父,一肩擔母,盡其壽量而不暫舍,供給依食醫藥種種所需,猶未足報父母深恩。”

  丙叁、報恩:不知報恩,實世間之大無慚愧者。

  頌雲:

  母流轉叁有,正法多不聞,況在地獄中,或墮鬼畜生,

  盼子作救拔,子自安不聞,雖人頭而畜,不如鴉羊等,

  由不聞正法,不遇善知識,今在佛前誓,願盡度慈親。

  前念恩一科,以父母恩說不盡,故略言大概,各人自己想父母養育之深恩,則報恩之心,愈不容已。

  修報恩一科,宜深責備自己,生大慚愧心也。慚愧心一起,其力甚大,如田中有肥料,故修行時,惟報恩一科最易起慚愧心。

  父母流轉叁有,必思速速極力救濟,未墮者預爲防避,已墮者急爲拯拔。是以欲報父母恩,須即身成佛,愈快愈好,不可等到叁阿僧祇劫。密乘令修行者即身成佛,無他,正是急于救父母,以報深恩之意也。

  《大般若經》雲:“唯佛知恩,唯佛報恩”,蓋佛法建立在孝上,佛法根本即是孝,換言之即報恩主義也。

  丙四、悲心:決定代受彼苦。

  頌雲:

  嗚呼師尊叁寶大慈悲,父母有情罪障惡業等,

  不聞正法八難並叁塗,險厄愁憂無量一切苦,

  充滿有情界及器世間,諸惡果報齊降密如雨,

  惟願現今我身皆代受,盡未來際無息無止期。

  父母有情罪障惡業等句,指因中苦言;不聞正法八難並叁塗句,指果上苦言;充滿有情界,指心苦言;器世間,指身苦言。惟願現今我身皆代愛,此願字即普賢大願,前言菩提心圓滿,就是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即佛的內行,亦即是願,故願代受苦,爲十大願王之一也。

  普賢菩薩代表佛行,學佛者當以普賢菩薩自任。普賢菩薩是佛長子,能負一切責任,宜作一切菩薩皆幫我忙想,終須自己負責任,故父母有情一切苦,皆願一身代受也。

  悲心一成就,自能負責任,悲心能對治一切違緣,且是對治違緣的總法,是以悲心一起,能除一切障礙,能生一切功德。

  悲心即四無量中悲心。

  若怕代受苦,則我執愈甚,不知果能救濟他人,而代爲受苦,則自己之苦自忘,以我執斷故也,是以救濟他人之苦,正是消除自己之苦。

  修行甚難,老修行皆從耐字做起,此就見道前說,若至見道位,則容易矣。人每以苦時甚長,往往不能耐,不知所謂苦,其劇烈時只此頃刻,此一點耐過去,以後便容易。

  丙五、慈心:決定施以己之利樂。

  頌雲:

  凡我叁時善根諸利樂,願悉無余施供衆有情,

  有情惱我罵咒打殺等,觀若生身父母悉順承。

  善根謂叁學、叁慧、六度、四攝等。利樂謂出世之利樂。無余施供即一切布施,不留其余,如此則慈悲心圓滿,我執自斷。

  有情惱我二句,如此觀察即能斷一切煩惱,修悲心慈心,智慧自生,如此方是真正智慧。若無慈悲心補助,則成邪智慧,以所有智慧全用在自身上,我執太重故也。

  丙六、增上心:決定成佛心,作報恩之究竟。

  頌雲:

  父母究竟離苦得安樂,要當成佛一切乃堪能,

  萬德莊嚴釋迦妙法王,無緣大悲寶庫觀世音,

  無垢大智湧泉妙吉祥,摧伏魔軍無余秘密尊,

  大悲恩流諸祖諸師等,自他成佛唯願垂加被。

  密乘不待成佛,即能救濟父母。我們凡夫雖無能力,但求叁寶加被,我們仗此不思議加被之力,自能救父母。故修皈依觀即刻能救濟父母,消滅一切苦,但須常發大菩提心方可。念佛亦能即刻救濟父母,以佛力加被故也,是以欲救父母苦,仗叁寶加被力,即刻便能消除。尤須自己成佛,並一切功德回向父母,使父母早成佛,方能究竟離苦得安樂。

  萬德莊嚴釋迦妙法王等句,是求佛菩薩加被,欲救父母即刻除苦者,宜如此念誦,如此修行,入觀時若專心念,加被力便不可思議。

  無緣大悲寶庫觀世音句,是表悲德;無垢大智湧泉妙吉祥句,是表智德;摧伏魔軍無余秘密尊,是表斷德。

  乙叁、結語。

  頌雲:

  所緣盡有情,次第總別修,行相須明了,決定心不動,

  智慧德速圓,伏滅諸我見,成佛之始基,亦頓超十地。

  所緣盡有情句,即一個有情不舍。次第總別修句,總修即每日數次修(終身修),別修即先修知母科,以後依次再修各科。行相須明了句,行相在大乘上說,即是見分,與所緣二字指相分者對言。決定心不動句,不動即無想定,此處所說不動,卻非無想定。但如理作意而動,動即不動,此即是觀。心緣一境是定,緣多境是觀,此大略說也。實則緣一境亦是觀,非不觀但是死定也。智慧德速圓,伏滅諸我見,成佛之始基,亦頓超十地。總言成就之速,顯教從因上修,密教從果上修。即身成佛,就是想自己是佛,如此則煩惱自不起。修淨土者,想自己即阿彌陀佛,往生成功更快,亦此義也。

  所宜特別注意者,想自己作本尊,必須持戒,否則有危險,四川有人如此,曾被鬼打,即明證也。

  甲叁、六波羅蜜。

  六波羅蜜者:乙一、施波羅蜜。乙二、戒波羅蜜。乙叁、忍波羅蜜。乙四、精進波羅蜜。乙五、靜慮波羅密。乙六、般若波羅蜜。

  波羅蜜即戒,六波羅蜜或開爲十,《菩提道次第》則說六波羅蜜,各數不同,其內容無異,不過開合關系而已。

  乙一、施波羅蜜。約分爲叁。丙一、施種類。丙二、施功德。丙叁、對治施障。

  丙一、施種類。約分爲四。丁一、內施。丁二、外施。丁叁、無畏施。丁四、法施。

  內施有二:(一)、舍頭目手足,施給衆生。如釋迦佛在因位行菩薩行時,舍身喂虎是。(二)、以頭目手足承事叁寶,或與他人代勞是。

  外施謂身外之物,亦有二:(一)、施錢財、妻、子、眷屬。(二)、能舍一切而出家,亦謂之施。

  內施即內財施,雲何內財?身目等是。外施即外財施,雲何外財?錢財、妻、子等是。所宜注意者,妻財不定給與他人爲施,但不執著亦是施。

  無畏施者謂人有危急時,我以無畏之精神,保護救濟而度脫之,除其障礙患難,俾得安穩無恐。如觀世音菩薩之于衆生,凡有水火等災難,一聞其聲,即施以無畏而普度…

《能海上師全集之二 菩提道次第論科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