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五)、王。(十六)、库藏。(十七)、大路。(十八)、乘骑。(十九)、流无尽。(二十)、乐闻声。(二十一)、河。(二十二)、云。若就初修第一步说,即应先修地金月火四菩提心,盖此即初地菩提心也。二十二喻,均为赞叹菩提心之性相。行假无三世者,行即二十四不相应行法,以行法随顺世间建立,无实体故,名为假法。假法无始无终,中间不住,三世平等,故无三世。行法既假,如一数为假定,假定即无,一既无,则无二乃至无多,故无大亦无小,平等平等。总之,成佛在菩提心圆满,并非于时间长短等计算也。何以故?时间即不相应行之假法故。
问:“时间既假,何以又说三阿僧祇成佛?”曰:“是对于骄慢者说。若对于怯弱者说,则又说即身成佛,总之对治悉檀耳。”
“然则成佛之说,时间长短不一,果无一定标准乎?”曰:“有,即视其悲心及菩提心是否充足、圆满。此心一充足圆满,即是成佛,无问时间也,即初地所发的如地等心。”
问:“何谓圆满菩提心?”曰:“一个众生不舍。”
发心证果二无别,指圆顿菩提心言,故云无别,盖因果不二也。发心非难难常继。问:“何以不能常继。”曰:“无方便故。”若依宗喀巴大师菩提道次第而修,绝无退转,由下士、而中士、而上士,是最好方便。
乙二、正观。约分为六。丙一、知母。丙二、念恩。丙三、报恩。丙四、悲心。丙五、慈心。丙六、增上心。试分说如次。
丙一、知母:决定尽法界之有情,无一非三世之父母。
颂云:
恒发意观想,日夜各三次,信六道九有,恒河沙众生,
尽法界有情,皆过现父母,以长劫轮回,当知如演剧,
又现生活我,衣食等增上,毒蛇诸恶人,于我不相违,
为作解脱因,贤圣知识等,一切恶有情,及诸仇怨类,
悲田六道众,能长菩提因,成佛之父母,亦一切有情。
六道谓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九有,谓欲界一、有色界四有、无色界四有,共为九有,即分三界为九有也。谓此恒河沙众生,皆是过现之父母,故知母一科,即是发初地菩提心。
观一切众生皆是父母,即无一个不是父母者,故以演剧喻之,在此长劫中演剧,彼此互替以成眷属,一切自皆有骨肉关系,故云皆是父母也。
现在活句,喻社会中人,皆于我有恩,即父母恩也。毒蛇诸恶人,皆能祸我者,不祸我,则恩同父母。贤圣谓诸佛菩萨,恶有情及仇怨皆违缘,有违缘则易起悲观,得解脱,故佛云:“提婆达多,为我成佛之因。”
悲田六道众者,对三宝为敬田,对父母为恩田,对六道为悲田,六道即田,悲即种子,菩提种子,须有悲田,始能下种也。普贤行愿品云:“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大悲心而成正等正觉。”故众生为成佛之父母也。
知母一科,看一切众生皆父母,则烦恼易断,是为不可思议解脱法门。
发知母心,不惟易断烦恼,且可断习气。
修知母科,其成功有经长时的,有经短时的,须视发菩提心浅深广狭程度如何。
修知母科,日夜各三次,然亦可自定次数及时间,若遇忙时,每日每时最少修行一刻钟或十分钟亦可,不可再少。所宜注意者,在定中修不可散乱;在名句文上修,又须修五根、五力,现在世方能起作用,且种子即有,来世遇缘,作用发起亦易。若不向根力上修,仅在文字上讨论,则悲矣。西藏修菩提心,往往有修至十余年者,功夫既深,故一灌顶,即时得至悉地,且根力既坚固,则成不退菩萨。
丙二、念恩:应观无尽悲流。
颂云:
父母生养教,悲流恒无尽,随子生忧喜,慈爱过己身,
观今思既往,恩念正等齐,纵使两肩负,何能报万一。
过去父母意想不到,故观现世父母,易起报恩之心,现世父母恩流无尽,推之过去父母,其恩亦同等也。
纵使两肩负,何能报万一者;言父母恩深,报不尽也。两肩负云云。见《本事经》经曰:“假令有人,一肩荷父,一肩担母,尽其寿量而不暂舍,供给依食医药种种所需,犹未足报父母深恩。”
丙三、报恩:不知报恩,实世间之大无惭愧者。
颂云:
母流转三有,正法多不闻,况在地狱中,或堕鬼畜生,
盼子作救拔,子自安不闻,虽人头而畜,不如鸦羊等,
由不闻正法,不遇善知识,今在佛前誓,愿尽度慈亲。
前念恩一科,以父母恩说不尽,故略言大概,各人自己想父母养育之深恩,则报恩之心,愈不容已。
修报恩一科,宜深责备自己,生大惭愧心也。惭愧心一起,其力甚大,如田中有肥料,故修行时,惟报恩一科最易起惭愧心。
父母流转三有,必思速速极力救济,未堕者预为防避,已堕者急为拯拔。是以欲报父母恩,须即身成佛,愈快愈好,不可等到三阿僧祇劫。密乘令修行者即身成佛,无他,正是急于救父母,以报深恩之意也。
《大般若经》云:“唯佛知恩,唯佛报恩”,盖佛法建立在孝上,佛法根本即是孝,换言之即报恩主义也。
丙四、悲心:决定代受彼苦。
颂云:
呜呼师尊三宝大慈悲,父母有情罪障恶业等,
不闻正法八难并三涂,险厄愁忧无量一切苦,
充满有情界及器世间,诸恶果报齐降密如雨,
惟愿现今我身皆代受,尽未来际无息无止期。
父母有情罪障恶业等句,指因中苦言;不闻正法八难并三涂句,指果上苦言;充满有情界,指心苦言;器世间,指身苦言。惟愿现今我身皆代爱,此愿字即普贤大愿,前言菩提心圆满,就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即佛的内行,亦即是愿,故愿代受苦,为十大愿王之一也。
普贤菩萨代表佛行,学佛者当以普贤菩萨自任。普贤菩萨是佛长子,能负一切责任,宜作一切菩萨皆帮我忙想,终须自己负责任,故父母有情一切苦,皆愿一身代受也。
悲心一成就,自能负责任,悲心能对治一切违缘,且是对治违缘的总法,是以悲心一起,能除一切障碍,能生一切功德。
悲心即四无量中悲心。
若怕代受苦,则我执愈甚,不知果能救济他人,而代为受苦,则自己之苦自忘,以我执断故也,是以救济他人之苦,正是消除自己之苦。
修行甚难,老修行皆从耐字做起,此就见道前说,若至见道位,则容易矣。人每以苦时甚长,往往不能耐,不知所谓苦,其剧烈时只此顷刻,此一点耐过去,以后便容易。
丙五、慈心:决定施以己之利乐。
颂云:
凡我三时善根诸利乐,愿悉无余施供众有情,
有情恼我骂咒打杀等,观若生身父母悉顺承。
善根谓三学、三慧、六度、四摄等。利乐谓出世之利乐。无余施供即一切布施,不留其余,如此则慈悲心圆满,我执自断。
有情恼我二句,如此观察即能断一切烦恼,修悲心慈心,智慧自生,如此方是真正智慧。若无慈悲心补助,则成邪智慧,以所有智慧全用在自身上,我执太重故也。
丙六、增上心:决定成佛心,作报恩之究竟。
颂云:
父母究竟离苦得安乐,要当成佛一切乃堪能,
万德庄严释迦妙法王,无缘大悲宝库观世音,
无垢大智涌泉妙吉祥,摧伏魔军无余秘密尊,
大悲恩流诸祖诸师等,自他成佛唯愿垂加被。
密乘不待成佛,即能救济父母。我们凡夫虽无能力,但求三宝加被,我们仗此不思议加被之力,自能救父母。故修皈依观即刻能救济父母,消灭一切苦,但须常发大菩提心方可。念佛亦能即刻救济父母,以佛力加被故也,是以欲救父母苦,仗三宝加被力,即刻便能消除。尤须自己成佛,并一切功德回向父母,使父母早成佛,方能究竟离苦得安乐。
万德庄严释迦妙法王等句,是求佛菩萨加被,欲救父母即刻除苦者,宜如此念诵,如此修行,入观时若专心念,加被力便不可思议。
无缘大悲宝库观世音句,是表悲德;无垢大智涌泉妙吉祥句,是表智德;摧伏魔军无余秘密尊,是表断德。
乙三、结语。
颂云:
所缘尽有情,次第总别修,行相须明了,决定心不动,
智慧德速圆,伏灭诸我见,成佛之始基,亦顿超十地。
所缘尽有情句,即一个有情不舍。次第总别修句,总修即每日数次修(终身修),别修即先修知母科,以后依次再修各科。行相须明了句,行相在大乘上说,即是见分,与所缘二字指相分者对言。决定心不动句,不动即无想定,此处所说不动,却非无想定。但如理作意而动,动即不动,此即是观。心缘一境是定,缘多境是观,此大略说也。实则缘一境亦是观,非不观但是死定也。智慧德速圆,伏灭诸我见,成佛之始基,亦顿超十地。总言成就之速,显教从因上修,密教从果上修。即身成佛,就是想自己是佛,如此则烦恼自不起。修净土者,想自己即阿弥陀佛,往生成功更快,亦此义也。
所宜特别注意者,想自己作本尊,必须持戒,否则有危险,四川有人如此,曾被鬼打,即明证也。
甲三、六波罗蜜。
六波罗蜜者:乙一、施波罗蜜。乙二、戒波罗蜜。乙三、忍波罗蜜。乙四、精进波罗蜜。乙五、静虑波罗密。乙六、般若波罗蜜。
波罗蜜即戒,六波罗蜜或开为十,《菩提道次第》则说六波罗蜜,各数不同,其内容无异,不过开合关系而已。
乙一、施波罗蜜。约分为三。丙一、施种类。丙二、施功德。丙三、对治施障。
丙一、施种类。约分为四。丁一、内施。丁二、外施。丁三、无畏施。丁四、法施。
内施有二:(一)、舍头目手足,施给众生。如释迦佛在因位行菩萨行时,舍身喂虎是。(二)、以头目手足承事三宝,或与他人代劳是。
外施谓身外之物,亦有二:(一)、施钱财、妻、子、眷属。(二)、能舍一切而出家,亦谓之施。
内施即内财施,云何内财?身目等是。外施即外财施,云何外财?钱财、妻、子等是。所宜注意者,妻财不定给与他人为施,但不执著亦是施。
无畏施者谓人有危急时,我以无畏之精神,保护救济而度脱之,除其障碍患难,俾得安稳无恐。如观世音菩萨之于众生,凡有水火等灾难,一闻其声,即施以无畏而普度…
《能海上师全集之二 菩提道次第论科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