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能海上师全集之二 菩提道次第论科颂讲记▪P12

  ..续本文上一页谓后际,现在不知何等是我谓中际,此我云何谓五蕴,我谁所有谓无主宰,我当有谁谓一切山河大地,皆我所变现。总之一切现象,非无因、非邪因,乃和合而生即缘起,故假定三世以除邪执也。

  表二、表三

  

  颂云:

  三烦恼二业,七事亦名果,略果即略因,由中可比二。

  由中际之广可比前际之因,后际之果,故略。

  按三烦恼,谓无明、爱、取三支:二业谓行、有二支:七果谓识、名色、六处、触、受、生、老死七支。由中可比二,谓由中际可比前后二际也。

  从惑生惑业——惑生惑,爱生取,惑生业,取生有,无明生行。按爱支取支皆惑也,爱生取,故云惑,取支无明支属惑,有支行支故云惑生业。

  从业生於事——行生识,有生生。

  按事即果,行支有支属业,识支生支属果,即事,故云从业生於事。

  从事事惑生——事生事,识生名色,生生老死等,事生惑,受生爱。

  按识支名色支、生支、老死支,皆属事。识生名色,生生老死,故云事生事,受支属事,爱支属惑,受支生爱,故云事生惑。

  有支理唯此。谓十二有支之理,唯此惑业苦之所流转也。

  以上为十二缘起,十二缘起即集谛,缘觉为声闻中利根,苦谛已经了解,故修行从集谛入手。

  十二缘起中无明,即众生体。众生有明时,有不明时,但有不明,即为无明。无明无起点,从熏习来,即从缘生,缘生故无起点,无明指个个不同的无明而言。

  十二缘起即四谛:流转即苦集二谛:还灭即灭道二谛;观缘起即俗谛观。

  以上中士修法竟,以下为上士修法。

  菩提道次第论科颂讲记四

  肆、上士修法。

  修法分四:甲一、修平等舍心。甲二、修菩提愿心。甲三、波罗蜜。甲四、四摄法。

  按上士修法必兼中、下士修法,否则不明业果之理,及无我之理,一遇违缘,易生退堕。唯修中、下士后,再修上士法,则不致退转。所谓阿毗跋致是也。如但慕上士之名,轻中、下士之行,而不由根修起是名轻毛菩萨,则大乘之实利难得。若明业果之理,及无我之理,则一切恶不作,一切善奉行,不惟自利而且利他,即上士行也。上士无别法,即中、下士修至究竟之法也。大乘法有二:(一)、发菩提愿。(二)行菩萨行。菩提愿非至上士地位方发,在下士初修时,即宜发此心,不过至上士位,方能办到耳。发菩提心为愿心,行六波罗蜜为行心。上士修法三段中,第一段修平等舍心,为修行初步,亦即大乘前导;第二段修菩提愿心,与前修平等舍心,为发菩提心两大派。前一派修平等舍心,是寂天菩萨派,即深般若也;此一派修菩提愿心,是无著菩萨派,即广般若也;第三段波罗蜜为正修。

  试略释如后。

  甲一、修平等舍心。

  修平等舍心,为寂天菩萨说;修菩提愿心及波罗蜜,为无著菩萨说;合修此二说,即上士行。修三十七道品,得著五根、五力,即平等舍心。平等舍心,即大般若中如地之菩提心。舍,谓舍怨亲平等,舍亲易舍怨难,故宗喀巴大师特提为首修,此平等舍心纳分为三:乙一、怨亲不定想。乙二、自他易地想。乙三、等皆如母想。

  乙一、怨亲不定想。

  怨或为亲,亲或为怨,原无一定,宜如此作观想。

  颂云:

  昔日之仇怨,闻名生憎怖,后复为良友,无彼反不乐,

  顺我者曰亲,逆我即为仇,或从无我观,或以仇为友。

  亲谓与我有利益,使我身心安乐者,逆我者反是。无我观谓五蕴中觅我了不可得。

  怨亲不定,顺我即亲,逆我即仇,纯以我为标准,即是我执。破此我执,方能得到平等舍心,其修法第一步,即宜作怨亲不定的观想也。

  乙二、自他易地想。

  自他易地说即世间圣人所谓恕道,若非定中有功夫,则亦口头上高调耳。至上士自苦他安乐,较世间自他易地说又进一步,此纯出大悲,非有一点利誉心,惟慈母爱子,方可喻之。

  颂云:

  自他易地观,亦世圣所教,若不从定修,则但坠言说,

  上士恒勤求,自苦他安乐,若慈母爱子,非他利誉故。

  自他易地观,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自他无分别想。所谓禹思天下有溺苦,犹己之溺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犹己之饥也;此大乘之要义。慈心悲心,自利利他,始能成佛,否则但求自利,则成阿罗汉也。

  乙三、等皆如母想。

  宜分为四种观想之。

  丙一、无量轮回中父母,即是众生。

  丙二、现在生活我之父母,即是众生。

  丙三、使我了知解脱之父母,即是众生。

  丙四、作悲田使我成佛之父母,即是众生。

  按此, 谓观一切众生,皆父母也。

  甲二、修菩提愿心。分三。乙一、引言。并发心之法喻及方便总说。乙二、正观。乙三、结语。兹依次诠释于后。

  乙一、引言。并发心之法喻及方便总说。

  颂云:

  大般若佛母,诸佛佛子生,由圆顿次第,证果贵初心,

  发心利他故,乐正等菩提,如地金月火,大藏宝源瀛,

  金刚山药善,如意日美音,王库藏大路,乘骑流无尽,

  乐闻声河云,二十二种等,赞发心性相,余处复广明,

  行假无三世,一多大小平,悲圆菩提满,发心佛即成。

  发心证果二无别,由是中间发心难,

  发心非难难常继,常继方便应当说。

  《大般若经》一名《佛母经》,言佛从般若生也。又一问题,菩萨是佛生故名佛子。佛是谁生?曰是菩萨生,如文殊菩萨为佛智慧,最高为诸佛师,又菩萨由圆顿次第菩提心生,菩萨为佛之因,故佛是菩萨生。

  由圆顿次第者,四宏愿即圆菩提心。《华严经》贤首品即说圆顿菩提心者,说圆顿又说次第,似相矛盾,实非矛盾。次第即圆顿中次第,如圆轮有十二齿,譬如圆顿其轮转时,一齿一齿次第而转。譬如次第然一齿转时,余齿皆随之而转。譬如圆顿中次第,可知初地心,即十地心。故圆顿中有次第,次第中又圆顿,彼但讲圆顿而略次第者,未免笼统非是。

  又学显者不学密,或学密者不学显,譬如轮齿不足十二,佛说成佛不难,发菩提心难,即发圆顿菩提心难,此心一发,决定成佛。又圆顿次第,圆顿即发心,次第即修行。

  证果贵初心,即因该果海之义。换言之,即因果不二也。发心利他乐,正等菩提者,上句说利他,下句即求成佛,是说自利,此二句说菩提心体相最为完备,盖自他兼利不可偏废也。

  有一种人但说利他不说自利,不知自己无能力,且不能自救又焉能救他,但求自利者,流于小乘,但求利他者,是菩萨中之狂妄者,须自他兼利方是,此普通说也,若对此人说自利,对彼人说利他,则又对机说矣。

  如地者:此喻菩提心。如大地载物,平等摄受,即对于众生,不起差别,普度含摄也,此用功之初步。

  如地之菩提心,即初地所发菩提心,以地一切皆载,并不简择,此即平等心,能此修即可登初地,如地心若缺乏,则处处障碍。

  如金者:以金喻菩提心,大意谓须锻炼,宜在违缘上修,如但顺缘,唯护我执,若违缘上修,如金之锻炼,则可断我执也。

  又如金者,喻贵重,即指戒言,有人不敢受戒,恐受后或犯,不知犯戒较不受戒者亦胜,如金器虽坏,仍然是金,较铜铁价值自高也。

  如月者:以月喻菩提心,谓之清凉能解热苦,如菩提心,能除烦恼之苦也。

  又如月者,即喻悲心菩提。

  如火者:以火喻菩提心,即喻智慧菩提,能坏、能长、能熟皆火之功能,能坏喻灭烦恼,灭罪之法,无有过于般若者。能长喻功德增长如太阳之光,能使万物长养。能熟喻善法成熟,如生物不可食,必须成熟方可,火有此功能,菩提心亦复如是。

  又如火者,即烧我执义,无论善的我执,恶的我执,皆宜烧断,地金月火四种,即初地所发菩提心,圆顿次第菩提心一修,即登初地。

  如大藏宝源者:是二地菩提心,即戒也。有戒则一切功德,如大藏源,方起大作用,此最重要。大藏喻一切法器皆有,宝源(如得到宝之脉络)喻功德。

  如瀛者:瀛即海。一喻菩萨求法无厌,二喻菩萨能容,如海能容一切物,即忍菩提心也。

  如金刚者:此以金刚喻菩提心,谓金刚有不坏义,即不为二障所坏故,即精进菩提心。

  如山者:此大山喻菩提心,如须弥山,除佛出世时,余时皆不动摇即定菩提心。

  如药者:此药喻菩提心,阿伽陀药,有病无病皆可服,喻有般若,无不利益,服此药则不死,有般若则成佛,即般若菩提心。

  如善者:善即善知识,有菩提心,则行种种善,去种种恶,如善知识之指导及监督然,又依菩萨戒而行,即最好之善知识,此谓方便菩提心。

  如意者:如意即如意宝,轮王方有。此宝能生出一切宝,菩提心亦然,如意宝能随所愿,如发何愿即满何愿,此谓愿菩提心。

  如日者:以日喻菩提心,谓能生长一切善法,除一切黑暗,与前如火喻不同。如火喻能烧义,如日喻能照义,谓智慧菩提。

  如美音者:以美音喻菩提心,即四无碍辩才也。

  如王者:王为人中胜,谓菩提心为一切法中胜,喻十地菩萨灌顶,一切法自在。

  如库者:库谓库藏喻得菩提心,如得库藏中之宝。

  如大路者:喻十地位如得平坦大路,自无歧途之虑,但资粮位及初地,皆有此功德,不过至十地位,方能圆满耳。

  如乘骑者:喻在大路上行,并非步行,如乘骑然,此骑即轮王马宝,喻其速也。

  如流无尽者:谓发大菩提心,如普贤十大愿王,世界无尽,众生无尽,我愿无尽,盖大悲心也。尽未来际,度化众生,十地主能如是。如乐闻声者,谓以四悉檀说法,既能契机,众生自然乐闻。

  如河者:谓佛说法四十九年,如一条河然,河虽是一,而河两岸之地势,曲折不同,佛说法随机原无一定,亦如河随地势也。

  以上三者指佛地菩提心言。

  以上发菩提心,共二十二种喻:即(一)、地。(二)、金。(三)、月。(四)、火。(五)大藏。(六)、宝源。(七)、瀛。(八)、金刚。(九)、山。(十)、药。(十一)、善。(十二)、如意。(十三)、日。(十四)、美音。(十…

《能海上师全集之二 菩提道次第论科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