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能海上師全集之二 菩提道次第論科頌講記▪P17

  ..續本文上一頁,凡關于身口意叁業者,皆依次而修,絕不倒轉。佛所令止者不作,佛所令行精進。

  (6)、生善。

  頌雲:

  能依此善學,無錯不倒反,行空不住空,了空不作證,

  由正空見生,亦不壞余義,欲學修不斷,轉起勤施與,

  于戒能正受,受已能住持,複相續而轉,解空性大悲,

  發生大忍持,聖者諸所作,能學能修行,恒常力精進,

  靜處解脫生,乃至究竟邊,般若悲皆具,皆回向有情。

  依此善學,謂依此般若而善學。無錯不倒反(即次第,次第最重要。),謂依菩提道次第修習,不錯不倒。由叁士前導親近善知識起、漸次修至大士,于其中無越級而修,則菩提心之輪,自易動轉六波羅蜜亦易行修矣。

  行空不住空,謂菩薩行空爲用,住于因果而不住惡空。此行空不住空,禅宗處處注意者在此。

  了空不作證,所謂此是學時,不是證時,如果大地平沈,此際仍當作觀,不可證空也。

  由正空見生者,謂由般若見而生。亦不壞余義者,謂不壞前五度波羅蜜。欲學修不斷者,謂已得正空見,還要時時修學而不間斷。轉起勤施與者,謂證般若後起用;質言之,即得般若後,重行五度等以增福也。有施之因,則于人道享福報,有福報之憑藉,方易修行。但修行必依戒律,而不致墮惡趣。于戒能正受者,即于師前正受戒律。受已能住持者,即受戒已能住于淨戒,持而不犯,設或有犯,忏悔複原,故相續而轉。解空性大悲二句,謂解空性及大悲,方能得大忍持。聖者諸所作,謂諸佛及菩薩之難行苦行。能學能修行,謂不以難苦而自阻,恒常力精進,謂如此常常精進,而修止觀。無止觀不能生般若,但有般若無大悲,固無度生之行;有大悲無般若,亦無度生之智,二者皆須具足也。

  般若大悲,自是至究竟邊後方能圓滿究竟邊,即到彼岸之義。回向有情,謂修六度皆爲一切有情。前五波羅蜜爲般若波羅蜜助伴之俱有伴,故無前五度,則第六度無作用也。五度如電燈、電車、電報等,般若如電;將般若置之五度中,猶將電置之電燈、電車、電報中,如此大作用方起,非五度外別有一個般若也。

  (五)依止何人學習般若?

  頌雲:

  具調伏寂靜,惑除叁德增,有勇阿含富,覺真善論議,

  悲深離退息,十德堪依止,複解般若理,圓滿之教義,

  得方便善巧,能作之正士,完全次第知,如法引隨引。

  調伏謂戒、寂靜謂定,惑除謂慧,有勇以下十德之師堪能依止學習般若。圓滿教義,謂深廣皆具。能作之正士,謂師不但知,而且能行,具依次第,如法引導也。

  (六)、如是學修般若之果如何?

  頌雲:

  若善修學人,了證般若理,不執蘊處界,谛緣諸度等,

  流轉還滅法,智照皆如幻,度一切苦厄,知色空義故,

  是心無挂礙,亦無諸恐怖,離顛倒夢想,得究竟涅槃,

  及至大菩提,悉由佛母生,能聞如是法,福慧無比價,

  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了證般若理,謂了解修證般若之理,聞思爲了修爲證。蘊、處、界,謂五蘊十二處、十八界。谛、緣、度,謂四谛、十二緣起、六度。以上皆不執著,善能學。流轉法,謂蘊、處、界,有爲法。還滅法,謂谛、緣、度,無爲法。智照如幻,謂照見五蘊皆空之義。知色空義,謂知色有無自性、知空無有作用,即行空不住空之義。住空即有挂礙,住有亦有挂礙,了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無挂礙。爲色挂礙,爲空挂礙,皆不自在。若無挂礙,自無恐怖,亦自能遠離顛倒夢想,而得究竟涅槃矣。

  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謂過去如夢、現在如幻、身子如泡、業果如影、世事如露、刹那如電,此六喻有爲法不實,不可貪著,應作如是觀。謂應起般若正見,而修無爲法也。

  甲四、四攝法。分四。

  總說。

  頌雲:

  六度成自利,四攝能益他,成佛勝資糧,上士應善尋,

  難行菩薩道,見聞驚怖生,當念諸菩薩,其初亦如我,

  若先作願欲,漸漸小小行,串習時分多,不加功任運。

  乙一、布施:如前六度中說,而偏在攝他,謂攝受眷屬,令修善行,須彼歡喜,應以資財,饒益其身,既歡喜已,教令必從,乃令修道。

  (出莊嚴經論)

  頌雲:

  施同示勸學,自亦隨順轉,是爲愛樂語,利行及同事,

  施相同度說,而意在攝他,令彼心歡悅,成就聞法器。

  乙二、愛語:于所化機,開示諸度。謂以可愛語,除其無知,斷其疑惑,令其正受法義,此中複分順世語及正法語。

  頌雲:愛語除無知,斷疑受法義,或順世間言,或依法正語。

  乙叁、利行:如所教義,令所化機,如實修行,或令正受。未成熟者令其成熟,已成者令得解,又應行難行利行有叁:(一)、少善根者。(二)、大財位者。(叁)、習外道者。

  頌雲:

  利行令實修,所教衆法義,未成令成熟,已成令解脫,

  若善根弱小,大財勢名位,曾習外道類,勤勞多方引。

  乙四、同事:教他所修,自亦應修,與彼同學,不語之語,自身能行,他必從之;自身不行,強令他行诤訟無益,故當同事。

  頌雲:

  同事自能行,恒常力精進,雖不教彼修,相習亦隨轉,

  口說正教理,自身不能行,诤訟難益他,調人勤調己。

  伍、密乘修法。

  約分爲五。甲一、密義略釋。甲二、密器之鑄成。甲叁、擇師法。甲四、受學密乘戒。甲五、修行要道。試依次說明之如後。

  甲一、密義略釋。約分爲八。即乙一、尊貴密。乙二、微細密。乙叁、普遍密。乙四、隱顯密。乙五、總持密。乙六、發心密。乙七、次第密。乙八、無知密是也如次到。

  乙一、尊貴密:尊者諸曼荼拿,如帝宮不可盡人遊觀。貴者密符印契,如得國玺,不可凡人皆持,故見爲密。

  金剛乘即密乘,密義略釋,即密乘大意。以前叁士道,爲顯密共同道,學密乘者,須先修共同道,修起五根五力,有作用時,方堪爲密器成就。此略釋八種中,前七爲正義,後一爲破邪義。曼荼拿爲本尊住處,攝受修行之所;又曼荼拿謂身、土、法合一;曼荼拿亦淨土,淨土不盡是曼荼拿,廣大曼荼拿,即攝一切曼荼拿。大灌頂時始入曼荼拿,如結緣灌頂,任何人皆可,若正修灌頂,非密器成就不能授。灌頂是決定成本尊故十地爲灌頂位,謂決定成佛也。密符印契,謂總持身口意叁密一切之印。如修何本尊,其中印契,各各不同,要之皆爲表法。如無戒者,未忏悔者,或密器未成就者,均不能傳授,故不能盡人皆得也。

  乙二、微細密:法界緣起,種子相續,叁輪各各不思議用,及叁業互用,如是如是,細微細微。世人不知密教中詳示修學方規,漸令開悟,以常人粗心缺學,不善了知,故以爲密。

  前尊貴密謂事密,此微細密謂理密。密乘之佛相壇城及大儀軌,皆表法界緣起,即心所緣境。法界無緣起,由界無生阿字轉變而起,即唯心不思議力業用所現故。種子相續,謂種子熏現行,現行熏種子,種子又自相熏;即淨種子熏淨,染種子熏染,相續不斷。叁輪謂身輪,如身手結印是;音輪如誦咒是;意輪如種種觀想是。叁業並用,謂身能起口意作用,口能起身意作用,意能起身口作用,又叁業同時起作用,亦謂叁業互用。如是如是,細微細微,謂密乘中生起次第,即顯親王所譯爲起分者,顯教但講法界緣起,密乘即于此中起作用也。

  乙叁、普遍密:真如道理,普能含攝,遍入無間,圓裹十方,貫銜叁世。如大白傘蓋,即是一切性空、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無爲、菩提道,名異體同,凡夫日用而不自覺,教中處處指引,故說爲密。

  前微細密表俗谛,此普遍密表真谛,謂阿字觀如修儀軌,首念觀空咒(喻娑巴瓦蘇打等),念畢觀空,初事空,次理空。空中阿字變成如何如何,謂阿字爲不生義,一切法不生而生。所謂緣生,最要者,緣起中不可忘性空,性空中不可忘緣起。以上由真如道理起,至菩提道止,其中雖有各各名,名異則體同也。

  乙四、隱顯密:如一法上,法法俱足,此顯彼隱,此隱彼顯;密是顯之密,有則雙存,無則並遣。若不知顯,則不了密之性相;若不知密,則不悉顯之作用。故密固密,顯亦密;顯固顯,密亦顯,以不知故,均覺爲密。

  能見者爲顯,不見者爲密。佛法上有顯密,執真廢俗,世法亦如是。顯爲性相,密爲作用,凡夫不了,惟執一方,執顯失密,執真廢俗,不知波即水,水即波,二者無別。然于一法見一切法,此非初學者所能,唯地上菩薩始克證之。故菩薩之智名道種智,謂隨拈一法,皆能一法上明了種種也。

  乙五、總持密:隨舉一法,持一切法,無不具備。如發心功德,萬善齊張,阿字義門,諸惡盡滅;乃至戒定慧道度攝等行,聞思修法境行果事,無量諸法,攝于一法之上,功用齊起,無不圓具。此惟善習者能知,故稱爲密。

  乙六、發心密:由其了解上說圓頓境義,並知下文次第力用之法,深明發心成佛因果,理事一貫之義相作用,而起發菩提心之次第修行,有異乎平常斷惑證真之力用,超越時間,因果同時。(如是發菩提心之用,世人不知,或知而不信,或行不如法,故稱爲密。)

  謂有前五密之境,始發心發菩提心,即與諸佛齊等,生如來家。

  所謂佛心,即不舍一衆生之念,如此發心,則煩惱易斷,而無一怨有情,故悲心充滿法界也。

  乙七、次第密:次第者方便善巧之謂。雲何善巧?由理事圓融,諸法齊修而不紛亂;並能與各各相應,同時具足之微妙次第作用,以得諸法善巧。故能二智速圓。二障易除,果道立成,有進無退,魔不能擾。庸常莫知,故稱爲密。

  方便謂悲,善巧謂智。二智速圓,謂境善巧;二障易除,謂對治善巧;果道立成,謂時劫善巧;有進無退,謂資糧善巧;魔不能擾,謂師資善巧。試分诠五種如次。

  丙一、境善巧:謂了前五者密義故。(二智速圓)

  了解五密義謂了尊貴密,曼荼拿密符印契爲事密,依事顯理,謂…

《能海上師全集之二 菩提道次第論科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